景观种植设计对乡村振兴建设的助力效应

2020-09-16 12:01程琳钰
乡村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景观乡村振兴

程琳钰

[摘 要] 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着眼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倡导乡村自主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就景观种植设计对乡村振兴建设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绿色谋篇、助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种植设计;乡村振兴;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6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正式发布,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得以明确。

传统的村居模式对自然环境干扰较小,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平衡。随着城乡融合、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现代乡村居民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认知变化[1]。乡村建设受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景观种植设计优化,尤其是植物品种的选用,对各类因素均有一定影响,能为生态格局优化、村居环境美化、产业经济发展等提供助力。

1 景观种植设计对乡村生态格局的影响

打造生态型乡村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稳定是建设美丽乡居环境、保证乡村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乡村环境构建需要生态环境的支持,而生态环境构建需要景观的支持。

1.1 林相优化与生境修复

田地、林地等绿地是乡村的天然生态屏障,承载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众多功能,发挥着改善乡村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2]。

现代乡村日渐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模式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群落单一和动物、昆虫种类不断减少,致使生态环境脆弱。乡村植被缺乏科学管理,普遍出现品种单调、层次杂乱、防护作用减弱的情况。

对此,在进行景观种植设计时,可适当选配坚果类、浆果类、花灌木等具备特殊功能的食源、蜜源类植物,如华中地区常见的枇杷、海棠、山楂、构树、柿树、梨树、栎属树种、槐属树种、火棘和冬青等,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恢复稳定的捕食链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形成可循环、可持续的生态体系。设计之前需进行详尽的调研,参考环境条件相近地区次生植被的品种情况,并将这些植物品种有机结合配植于景观中,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合理搭配乔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等,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景观,丰富林相,提高生态稳定性。

1.2 乡土植物族群复育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区域高度适应的植物的总称[3]。乡村中自然分布和人工长期栽培的植物均属于乡土植物范畴,与村民长期共存,满足村居生活的荫庇、院落防护、微气候营造等需求,具有生命力强、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等诸多优点,具备良好生态效益。

乡村景观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度是乡村自然生态属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为追求快速成林效果而使用单一品种植物、栽植量超过合理范围,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大量引进外来树种。以安徽省中、北部地区为例,多地引栽杨树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由于其繁殖迅速、成活率高等优势,导致地区内其他乡土植物群落退化,村间地头常常只见杨树,繁殖季节飘絮严重,病虫害发生则成片枯死,生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生态失衡的情况屡屡发生。

因此,在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中,应选用复数品类的乡土品種,以自然植物群落为模板,保证多样化、复合型的乡土植物群落规模,维持其一定的自主繁衍水平,营造自然安全、生态格局稳定的乡村植物景观。

2 景观种植设计对乡村观赏特性的影响

乡村的物质环境是典型的“点、线、面”三类空间单元构成的复合系统,由点状的宅院建筑为基本要素,街巷沟渠串联分散的单体形成线状公共空间,交织成网,以聚集形态置于广阔的农田、林带等面状自然背景中,构成完整的乡村景观。植物作为软质景观的核心构成要素与硬质景观的结合效果,决定了乡村环境的品质与特性。

2.1 点状空间的植物景观塑造

点状公共空间是乡村住宅区域中位置突出、具有一定标识性、尺度较小的开放性空间节点[4],如宅前屋后、活动广场、街巷岔口、停车场、桥头和村口等。

乡村环境中最常见的点状空间为宅前屋后的零星空地,尤其是面向公共空间的住宅前院、圃地、空地等。多数村落宅前屋后已有居民自发种植的树木,较普及的有柿树、榉树、香椿、合欢和桂花等,既有一定实用价值,也富有传统吉祥寓意,只需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和丰富,调配景观色彩及季相效果,不宜重新配植。

设计时可引入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低矮宿根花卉、草本地被,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茉莉、石竹、石菖蒲合麦冬等,粗放易养、抗性良好又不乏实用性,于细微处填补绿化空间,营造富有野趣的“入户花园”,提升环境的美学价值,形成“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景观。

2.2 线状空间的植物景观塑造

乡村中最典型的线状空间有道路、沟渠等,具有视线引导性较强的空间特质,适合采用相对规整、带人工痕迹的种植形式,以突出有序、整洁的村容村貌。

村庄道路绿化可根据道路等级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植物空间营造方式。在连接外部的村村通、乡道等高等级道路两侧,考虑防护、强调走向,可选择单侧或双侧布置常绿乔木搭配整形色块的形式,通过道旁植物的高度、树姿、色彩变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村内主要道路则需考虑对采光、视野等的影响,一般不宜双侧列植行道树,而采取分段连续、蜿蜒错落的方式布局,避开宅院入户门。宅间路或组团间巷道空间逼仄,可选择路侧局部有弯角或缺口的位置摆放花箱、种植时花,见缝插绿、增添生机。

水系沟渠是保障耕作灌溉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走向与规模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多数村落修筑了人工水渠,且因其路线最短的效率需求,常为线条笔直的硬质形式。为软化水岸、优化景观,可以选择植株紧凑、花叶醒目、蔓延力弱、耐水湿的小体量植被形成效果,如木芙蓉、水生美人蕉、云南黄馨、黄菖蒲等,长势可以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又与水面形成一定关系,构成较好的线性效果。

2.3 面状空间的植物景观塑造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最大的尺度差异在于乡村特有的广阔面状基底。宏观层面的植物景观以林、田等为主要构成要素,由于具有较大的体量和尺度,且控制高度分别位于人们水平视线以上和以下,少有中层、中观尺度的植被层次,因而普遍具有良好的视线通透性,保持了乡村植物景观特有的疏散、自然的田园风貌。

由于山水格局、农田林地贯连,在宏观层面的植物景观营造中,不能局限于在村落或者村域范围内进行植物景观营造,要注重保护大尺度上连续的植物景观脉络。例如,一些村落坐落在山地,拥有峰峦起伏、深谷大壑的丰富空间形态。此类村落适宜种植成片毛竹、板栗、核桃等,均为规模种植的经济作物,又能体现传统生活方式。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地势较缓、具备天然水源之处,依山就坡,种植稻米、茭白、秋葵、时蔬和茶树等,形成独特的山地梯田景观。

广大平原地区则需要将重点放在协调各类瓜果菜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不同农作物的季相色彩变化和种植尺度搭配上。以远接天际的田野、春华秋实的果林、韵律齐整的苗圃、多姿多彩的花畦营造令人愉悦的景观氛围。

3 景观种植设计对乡村经济提振的影响

生产性是传统乡村植物的最重要属性。金黄起伏的麦浪,硕果累累的果树、瓜藤,都赋予乡村以丰收的意境之美,能对人们精神紧张、身心困乏的状态产生慰藉。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正得益于由植物的生产性特征呈现的可爱、可亲、可喜等心理影响特质,使久居城市的访客体验到乡村独有的丰收感、满足感、喜悦感。随着生产性转变为具有经济效应,生产性植物与村民的关系越发紧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天然优势资源。

生态种植设计对乡村经济提振的助力可以体现在植物主题的特色农旅景点搭建、花卉苗木培育等产业上。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乡村建设选择“生态+农业+旅游+加工业”的开发模式,通过生态提升与景观打造,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同时打造出绿色禽蛋、笋类制品、山核桃、有机水果等一批知名農产品品牌,产生直接商品经济收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成效颇佳的样板。湖南浏阳、江苏沭阳、云南昆明等传统的花木、花卉之乡,通过建设花卉小镇,集成交易平台,带动当地乡村花卉产业发展,供应全国市场,乃至远销海外。

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景点时,“花海”是很多条件适宜村落的首选。营造震撼的视觉冲击,玩赏参与度更高,是兼具观赏性和规模性生产价值的优良项目。设计花海时,选择花色鲜艳、花期持久、露地可存活的本地适栽花卉品种,可以通过前期规划研判,实施多品种搭配、连作套作等管理措施,提高景观观赏性,延长景观观赏时限,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转化效率。

4 结语

乡村是中国的根,让村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故园乡愁”,关系到广大乡村居民的切身福祉、乡村社会的文明和谐。从生态、生活、生产3个方面进行景观植物配植,会对生态改善、风貌提升、产业复兴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乡村环境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陈思思.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6.

[2]满慧.基于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美丽乡村绿地规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12):95-98.

[3]陈煜初,赵勋,沈燕.乡村植物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J].园林,2015(6):36-40.

[4]赵丹丹.南京市旅游型乡村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景观乡村振兴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