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样的温度下,我们总是觉得春天比秋天更暖和。一些人认为,人们对温度感知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心理因素。但另一些人认为原因不只这一点,有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身体对寒冷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样10℃的天,春天比秋天更暖,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漫长的冬天已经适应了寒冷的温度。
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检测到温度的变化,并传递信号给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它相当于身体的恒温器。为了保持体温恒定,下丘脑会引导身体做两件事情:收缩体表血管,导致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引起肌肉的寒颤反应,即身体发抖产热。
不过,身体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一项针对全球人口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寒冷环境的人对低温的容忍度更高,而且上述的生理反应也更少。比如:渔民需要长时间在冰水中工作,当手泡在同样冷的冰水中,渔民可能不会觉得那么冷。
经过了凛冽的冬季,我们的皮肤和血管基本适应了寒冷,能够引起下丘脑感觉寒冷并做出相应反应的低温临界值下降了。而秋天,我们是从夏天过渡来的,皮肤和血管基本适应了夏天的温度。所以同样的温度,秋天我们感觉冷,而春天我们就不会感觉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春天更溫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