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自我连续性与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
——基于警校大学生时间管理层面

2020-09-16 10:20:08陈段段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警校连续性参与者

王 鑫 陈段段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强调的是一种变化状态。如果有人问你“昨天的你是你吗”或者“明天的你是你吗”,答案是肯定的。Bluck等人指出个体将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自己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自己的某些部分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能感觉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都是同一个自己,这就是自我连续性[1]。

对于很多人来说,意识到自我的持续存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2009年Ersner-Hershfield等人做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对特质形容词做出判断,这些形容词会与“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现在的他人”、“未来的他人”相匹配出现在屏幕上,fMRI的分析结果显示未来自我连续性较低的参与者在判断未来的自我时表现出与判断他人时相似的神经脑区激活,而这些激活是与判断现在的自我的激活是不同的[2]。也就说,于部分人来说,未来的自己其实是和别人一样的,即现在自我与未来自我间的连续性是很差的,这样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国外的一些研究证明未来自我连续性与决策行为[3]、学业成绩、社会行为[4]以及拖延行为[5]等都有密切关系。国外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成年人,也就是说不仅限于大学生,更不用说是固定于警校大学生了。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拖延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相较而言,警校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是在校大学生之外还是预备警官,他们需要承担的更多[6]。随着国家政法干警招录培养制度的持续推进,公安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公安队伍警力补充的主要渠道,因此他们的未来自我连续性和拖延行为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若干年后公安队伍开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会对整个社会的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等工作任务产生影响。也正因如此,社会对于这一群体也是寄予了厚望,其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人民都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时间管理层面探讨警校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警校大学生提高时间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一、警校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和拖延行为的关系

(一)未来自我连续性

未来自我连续性这一概念最早是哲学家Derek Parfit所提出的,他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是包含了过去和未来的。Chandler认为未来自我连续性代表了个体感受到的其与未来自我的联系和相似的程度,这可以通过主观时间构建[7]。对于过去的自己,我们是无能为力去改变的。Hershfield等人更关注的是一个人对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的感觉,在2011年对未来自我连续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未来自我连续性的三个特点——相似性、生动性和积极性[8]。未来自我连续性的个人会觉得未来自我和现在自我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在想象未来的自己的时候也可以更生动形象,有很多的积极评价,但是目前对这个三个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综上所述,本文所认同的未来自我连续性是跨时间的个体一致性,即未来自我连续性是指个体将其现在和未来的自我连续、稳定的联系在一起的程度,也就是说未来自我连续性是个体感受到的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是同一个个体的程度。

测量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办法主要包含测量和操作两个方面,最为经典的是Hershfield等人编制的未来自我连续性问卷[9],这是属于直接测量的自我报告问卷法,该问卷非常简洁,如图1,一共有七组重叠程度不同的圆圈,每一组均是用左边的圆圈表示“现在的我”,右边的表示“未来的我”。两个圆圈之间的重叠程度即意味着“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的连续性,重叠的部分越多则表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越密不可分,连续性也就越高。参与者要做的则是选择哪一组圆圈最能代表其自身“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间的连续性水平。Molouki and Bartels则是通过直接问问题,让参与者从完全是我(0)到完全不是我(100)中作答[10]。操作法主要是运用阅读、书写和互动等任务,阅读任务主要是让参与者阅读一些资料来操控参与者对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间联结的程度,如洪超采用让参与者读“你平时一贯注意饮食健康,不太吃零食,而今天你认为一年才放松一次,于是你计划在晚会上放纵自己一次”和“平时的你一贯注意健康,不太吃零食,觉得如果在晚会上放任了一次,以后也会有借口放纵自己,会对自己健康有害”来操纵参与者的未来自我连续性[11]。

未来自我连续性的个体其对自己的认同也是较高的,也可以说是自我同一性发展较好的,于警校大学生而言,未来自我连续性的个体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身份应该是持积极态度的。有研究表明警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对警察的外显态度是积极的,而有20%的学生对警察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12],这部分学生的未来自我连续性相对可能就要低一些,他们有可能是日后民警流失的主力。除此之外,流失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并未形成良好的警察职业精神,有学者论述了警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13],如果警校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被培养出较高的职业精神,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也是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学生考入警校是因为就业等的外界因素。

图1 未来自我连续性问卷图示

(二)拖延行为

拖延在各个领域都是存在的,有研究指出有20%的成年男性和女性都觉得自身是慢性拖延症患者[14]。有不少的大学生戏称自己是拖延症晚期,这其中虽然可能有自嘲和夸大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学生的拖延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不到最后的期限就不愿意去完成自己的功课,有研究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有着长期的行为障碍式的拖延行为[15]。不同的研究者对拖延的定义是见仁见智的,如拖延行为是在个体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不自觉的推迟提前确定的行动的一种非适应性行为[16];或者是指个体虽然知道这一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但是仍然自愿推迟必须要做的事情的一种行为倾向,其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自愿性、回避性和非理性[17];亦或是指有意识的自愿推迟,可以理解为是有一种回避性的应对策略,是可以归纳入自我调节失败的领域[18]。

综上可知,拖延可以被定义为个体自愿推迟自己的行为过程,尽管这种推迟会使情况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那为什么个体还是会选择拖延呢?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被解释为屈服于现在感觉良好,但是这种行为是不良的,长期以往会分散人们对长期目标的注意力,影响到对短期收益的追求,最终会降低个人的幸福感,有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会增加一个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9]。国内外对拖延的研究表明了拖延是一种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普遍性的现象。

对拖延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成熟的,测量的方法也由早期的观察法和日记研究法到现在的各种成熟的问卷。有关拖延的理论解释有下面几个:心理动力学主张拖延是一个人对死本能的拒绝和躲避无意识中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20];行为主义主张拖延是后天养成的,是一个人对短期奖励和及时满足的偏好逐步发展而来[21],认知心理学主张拖延是一种自我设阻的应对方法,通过拖延来避免受到能力缺乏的评价,从而维持自尊或自我价值[22]。近些年从时间取向的角度来解释拖延并建立理论模型成为一种盛行趋势,如时间动机理论模型、时间取向的双维模型、时间决策模型。影响拖延的因素也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如人格、不合理的信念、动机等,Steel的研究表明高冲动和缺乏自控力与拖延也有着中度的相关[23];第二类是任务的特征:如任务的复杂、简单、无聊等,第三类的外部的环境因素,如即时满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连帅磊等人的研究指出,手机成瘾能够正向预测拖延行为[24]。

(三)未来自我连续性与拖延行为的关系

警校大学生作为一个较独特的群体,代表了很多美好、力量和未来。说到“警察”“公安”等之类的词语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正义、守护和饱含热泪的感激等一些美好感人的画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警察需求量的增加,这一队伍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虽然说进入这一队伍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通过高考进入警校这一方式。虽然也有研究指出警校大学生的从警动机并不都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或者爱好,但是有63.9%的学生是在高考之前就有进入警校的意愿[25],也就是说他们都曾为进入心仪的院校做出过不懈的努力,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曾经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未来,特别是在经历高考的前后。当时的大多数是把当时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坚信自己的努力与自己的未来是息息相关的,那时的状态应该是未来自己连续性很强的。正如刘云芝等人所说,将未来自我看成是现在自我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与连续对一个人来说意义非凡[26]。

与普通的高校相比,警校的预备警官们不仅需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需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这无疑是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普遍来说,高中教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习与生活的描述是美好且令人向往的,但是正如阮庆梁所说,警校里的学习与高中时代是很相似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严格的纪律或者规定,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相差太多[27],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而拖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一个人在经历或面对一项具有挑战性或者是无聊的事情时,有不想推进的状态。Hudon指出,拖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个体的现在与未来自我之间支离破碎的关系[28],在警校大学生刚入校不久时,他们很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当下的事情会对以后产生什么影响。Sirois和Pychyl提出,因为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之间的脱节来,所以有拖延行为的个体主要专注于现在的收获,但是无法预测自己对未来厌恶任务的情感反应[29]。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具有较高的未来自我连续性,他就能够知道未来的自己也会和现在一样想要推迟现在被推迟的任务,也就会减少拖延行为。

Damasio的研究指出未来自我连续性能够引导个体的适当情绪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目标行为,这也就是说高水平的未来自我连续性能够让个体拥有更积极的态度[30]。当个体在做一项工作时,该任务越使人厌恶,就越容易常出现拖延现象延,若是消除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拖延。

Eve-Marie的研究证实了不管是十年后的未来自我连续性还是两个月后的均能负向预测拖延行为[31]。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了Haghbin和Pychyl的多维拖延量表(MMOP)中的两个子量表对拖延行为进行评定,这两个子量表分别是:非理性延迟(例如,“尽管我打算按时开始和完成学术任务,但我却从事其他不必要的活动”)和享乐性延迟(例如,“我对提前开始学习任务不感兴趣,我宁愿做更有趣的事情”),用Ersner-Hershfield等人的未来自我延续性量表来测量参与者对十年后或两个月后想象的未来自我有多大的连续性和相似性[32],该量表已在上文中详细介绍。Eve-Marie C等人在2017年基于未来自我连续性与拖延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增加个体未来自我连续性和减少拖延性的干预措施[33],他们以连续一个月每周两次的干预证实了干预的有效性。

二、基于时间管理层面的展望

毫无疑问,未来自我连续性对警校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时间跨度看影响到未来的工作、生活及个体的成长发展。关于未来自我连续性的研究目前集中于国外,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未来自我连续性的测量方法多是与文字相关的操纵类型,量化准确率低,而且多是理论的研究,并未涉及到太多的实际具体运用。有研究指出95%以上的有拖延行为的大学生都想过要摆脱这一行为[34]。在关于拖延的众多研究中,也不乏基于各种理论的干预研究,但是因为影响拖延的因素众多,干预的效果不尽人意。

鉴于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未来自我连续性与拖延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国内王孟成的研究也证实了未来时间透视能够影响到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倾向[35],这说明了对未来时间的感知这一变量是能够影响到拖延行为的,因此可以从时间管理层面提升警校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的路径,如通过想象、积极的思维训练等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其拖延行为,具体措施如下:

(一)详细介绍任务内容,强调说明其重要意义

对于入学不久的学生,他们很有可能并不适应警务化管理,虽然警务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令行禁止、服从指挥等意志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只能感觉到管理的严格和训练的强度,这就会不可避免的让学生产生消极甚至拖延的心态。因此,可以在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之前给予必要且具体详细的说明,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该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从身边小事抓起,注重精细化管理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精细化管理也是日益受到关注。精细化管理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均最大限度的纳入到管理规划中以产生最大的效益[36],这是就整体而言。与个体而言的精细化管理是合理的分配自身的资源,结合自身的状态,将自己的事务与自己的时间进行最优的搭配,这样就会减少无趣或其他因素带来的消极或者拖延。

(三)遇到困难险阻,尝试调换角度

不仅是警校大学生,所有院校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有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37],这种情况下,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暗示自己将这些困难视为可以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重新树立信心,勇往直前。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对未来自我连续性与拖延行为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实证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加强对未来自我连续性时间维度上的探索,寻求具体的、新的解决拖延行为的方案,力争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警校连续性参与者
上海成立第一家校内“少年警校”
少先队研究(2023年2期)2023-09-22 05:33:54
扬警校风采 建文明校园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少年警校特色活动
小学科学(2023年5期)2023-03-15 06:32:32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育训练模式创新研究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43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