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山区公路边坡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2020-09-16 01:18楠,应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坡体挡墙泥岩

戴 楠,应 森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0 引 言

贵州省余凯高速K24+520~K24+840段左侧滑坡位于黄平县境一碗水乡盆水村,中心最大挖方20 m左右,原设计坡率1∶1、1∶1、1∶1,边坡最大高度28 m,设计防护形式为拱形骨架护坡。

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滑塌变形,设计单位变更设计后,采用挡墙+清方+锚索地梁对该滑坡进行加固。2015年1月施工完成,开挖形成六级边坡,坡率1∶2~1∶1.25,边坡最大高度60 m,采用挡墙+锚索地梁防护。2015年6月13日暴雨之后该滑坡又产生新的变形,须进一步进行加固治理。

1 工程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场区位于黄陂县一碗水乡盆水村,属冲蚀河谷地貌,地形起伏大。路线附近地势左高右低,后侧山体最高890 m,右侧龙洞河最低770 m,山顶与路线设计高差约80 m,斜坡自然坡度为15°~25°,K24+700段线路右侧发育一冲沟。

1.2 地层岩性

勘察资料显示,滑坡体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素填土(Q4me)、坡积成因(Q4dl)粉质黏土、碎石、块石及滑坡堆积成因(Q4del)碎石等,厚度不大,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泥岩,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寒武系中统(∈2g)白云岩。

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该边坡附近发育有3条断层,小桩号出露于K24+200附近,走向与路线斜交;大桩号位于在盆水大桥K25+300附近,走向与路线斜交,倾角85°;线路右侧为主断裂,与龙洞河平行,奥陶系下统桐梓组泥岩和寒武系中统白云岩露头相隔20 m左右,下盘白云岩一侧可见断层产状40°∠75°,之间被覆盖层掩埋,表层挖探未揭露基岩,多为碎石、碎石土,母岩为泥岩)。滑坡区中部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周界局部段基岩出露,出露地层岩性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泥岩及寒武系中统(∈2g)白云岩;其中泥岩岩层起伏较大,但地层连续,未见明显错断。

1.4 气候及水文地质

(1)气候、气象

滑坡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具有明显季风性气候特点。年平均雨日(>0.1 mm)有178 d,月最大降雨量为440.2 mm(1996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为189.9 mm(1996年6月),全年有83%的降雨量集中在4~10月份,每年6月份出现暴雨机率最大。

(2)地表水及地下水

滑坡区地表水不发育,未见明显地表水体,仅存在斜坡上雨季地表汇水,滑坡周界冲沟较发育,地表汇水面积较大,滑坡体表层土体结构松散,渗透性较好,雨季大气降水通过节理裂隙下渗至滑坡带后沿滑动面径流,受山体切割于滑坡前缘渗出地表,在斜坡段坡脚可见下降泉泉眼,水量0.1~0.5 L/S。

地下水主要为覆盖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泥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多充填泥质,赋水条件一般,受地形、裂隙发育情况及连通情况控制,水量一般。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形态、规模

该滑坡体平面上呈圈椅状,后缘高程约873 m,前缘高程约803 m,最大高差约70 m。滑坡体主滑方向160°,滑坡体纵向长约250 m,横向宽约100 m,勘察及监测资料显示,滑体厚度5~25 m,滑坡面积约1.7×104 m2,体积约26×104 m3,属中型牵引式工程滑坡。

图1 滑坡全貌

2.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1)滑坡物质特征

勘察资料显示,滑坡体主要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组泥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全风化层原岩结构构造基本破坏,岩芯多呈土状,层厚0.6~8.3 m,局部为夹层,厚度为0.05~0.4 m;强风化层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局部见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层厚1.3~28.0 m。

(2)滑坡结构特征

勘察资料显示,场区发育三条断层,对滑坡影响较大的断层位于线路右侧,顺线路方向发育,为正断层,滑坡区位于正断层上盘,受其牵引作用影响,岩层产状多变,总体上岩层顺倾,滑坡前缘岩层反翘,滑坡中上部产状130°~195°∠25°~42°,前缘产状35°~50°∠8°~35°。

2.3 滑坡变形特征

(1)滑坡变形及加固历史

K24+520~K24+840左侧滑坡中心最大挖方20 m左右,原设计坡率1∶1、1∶1、1∶1,边坡最大高度28 m,设计防护形式为拱形骨架护坡。

2014年3月初,边坡第2、3级开挖成型时,边坡上方自然坡体出现裂缝,裂缝处距开口线约50 m,同时K24+590左侧第二级、第三级边坡出现明显剪出口,K24+540~K24+590第二级边坡出现连续的小型裂缝。2014年3月18日,K24+590~K24+670段山坡第二、三级出现滑坡,滑坡体积约1万方。

2014年4月中旬设计单位进场补充勘探,钻探过程中,随着滑坡现场的清理、运梁通道的继续开挖,边坡顶部裂缝范围继续向坡体后方扩展。5月26日暴雨,边坡再一次发生滑塌,K24+600~K24+670段滑坡全部顺基岩面滑塌至公路外侧200 m外,堵塞龙洞河,形成堰塞湖;后缘裂缝发展至设计线外侧200 m处;同时K24+670~K24+720段(第2、3级)也发生坍塌。

2014年7月18日设计单位变更设计,采用挡墙+清方+锚索对该滑坡进行加固。

2014年11月中旬,边坡开挖成型后,在第二、三级坡面出现局部坍塌(K24+540~K24+570段),K24+570~K24+650段坡面出露的层面有张开的迹象,现场确定在第二、三级坡面增设锚索地梁。

2015年1月开始,设计单位对该边坡开始进行地表与深部位移监测,6月中旬之前移位速率1 mm/月,6月13日暴雨之后有位移突变现象,6月17~7月初位移速率2~3 mm/周,7月之后位移速度约2 mm/月。

2015年6月13日暴雨,锚喷坡面(K24+560、K24+650)、挡墙(K24+580、K24+590)、路面(K24+590~K24+610段)于暴雨后有裂缝发生,挡墙墙脚处路面有轻微隆起现象(路肩处最大隆起约1 cm)。

2015年8月,设计单位完成补勘工作,结合钻孔揭露及监测资料,滑体厚度5~25 m,并提交了加固治理工程设计文件,拟在K24+590~K24+700段一级边坡平台处设23根滑桩进行加固。

分析该段滑坡的变形历史,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随着边坡的开挖,由上而下相继生成多次滑坡,滑坡逐渐向后、两侧及深部发展,边坡的开挖是该滑坡主要诱发因素。

②降雨与滑坡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该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2)滑坡变形特征

根据勘察、监测资料,结合我院2015年10月12日现场调查情况,该滑坡目前变形特征如下。

①滑坡小里程侧中上部及后缘可见多条张拉裂缝,可见缝宽3~4 cm;

②滑坡大里程侧中上部可见数条剪切裂缝,表层喷混凝土见剪切旋扭现象,且有下沉位移,最大位移量5 cm,五级平台钢管桩连系梁被剪断。

③下部坡脚挡墙见鼓胀裂缝,裂缝宽0.4~1.0 cm,挡墙所设施工缝处见明显错动位移,位移量约3 cm,挡墙临路面处边沟局部见挤压鼓胀现象;前缘路面处见“S型”羽状裂缝,缝宽0.5~1.5 cm,可探测深度约11 cm。

④2014年6月中旬滑坡引起的老旧裂缝多为植被覆盖,未见新近变形痕迹。

⑤四级边坡坡面K24+548、K24+552两根锚索地梁靠近边坡张拉裂缝,向大里程侧偏移3~4 cm,其余锚索地梁无明显变形破坏。

根据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①该滑坡平台钢管桩连系梁被剪断,既有挡墙及路面均有变形,后缘及侧壁裂缝均已形成,滑坡处于蠕动阶段,欠稳定;

②锚索地梁除靠近拉后缘张拉裂缝的两根有变形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形破坏迹象,结合勘察、监测资料,滑坡滑动面已向深部发展,该滑坡为深层滑坡。

3 滑坡形成条件及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形成条件

(1)地层岩性

勘察资料显示,滑坡体主要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组泥岩,薄~中厚层状,泥岩抗风化能力低,在结构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遇水易软化,长期遭遇地下水浸泡易产生泥化现象,故沿泥岩的顶和底面、泥岩中构造裂面(包括层间错动面)易于滑动,为易滑地层。此为控制滑坡变形及破坏方式的内因。

(2)坡体结构

滑坡区发育三条断层,受其断层影响,岩层产状多变,多为130°~195∠25°~42°,与路堑开挖面小角度相交,总体上为顺向坡;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发育一组陡倾X节理,其产状分别为188°~345°∠52°~62°,255°~285°∠75°~82°,深部节理面一般较平直,延展性好,节理面附近岩体风化强烈,局部呈全风化。因此层面与节理裂隙的不良组合为边坡变形失稳提供了边界,为控制滑动的关键。

(3)气象水文

滑坡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全年有83%的降雨量集中在4~10月份,每年6月份出现暴雨机率最大。大量雨水下渗一方面降低了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另一方面裂隙中静水压力还增加了滑体的下滑力,降雨是该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4)人类活动

滑坡区自然状态下稳定,高速公路路堑的开挖,为斜坡的变形破坏提供了临空面,随着路堑边坡的开挖,浅表部岩体发生卸荷回弹,使得岩体中原生及次生结构面张拉开裂,岩体完整性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同时也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入渗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一方面水的楔劈力促进了结构面的扩张破坏,降低了岩体强度,高速公路路堑的开挖是也是滑坡主要诱发因素。

3.2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1)浅层滑坡

路基的开挖,在坡体前缘产生临空面,破坏了坡体平衡条件,中上部坡体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软弱夹层及节理裂隙的不良组合面产生蠕动变形。受开挖扰动及卸荷回弹影响,坡体中结构面张开、松弛,在短时间集中降雨的影响下,大量雨水沿张开结构面下渗,既增加了坡体自重又降低了软弱夹层抗剪强度,同时在坡体后方产生静水压力。在上述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滑坡蠕动变形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工程滑坡。浅层滑坡底界受路基开挖深度及软弱夹层影响,一般发展至开挖坡脚处为止。

(2)深层滑坡

边坡的开挖及浅层滑坡引起坡体中结构面张开、松弛,形成良好的地表水下渗通道,浅层滑坡加固后趋于稳定,地表水沿张开裂隙逐渐下渗,在深部软弱夹层附近汇集,致使软弱夹层抗剪强度降低,坡体在自重及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变形,推动前缘沿层面向阻力最薄弱的部位(路面或右侧冲沟)剪出。

4 结论及建议

(1)综合分析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按滑动面深度不同,该滑坡可分为浅层滑坡和深层滑坡两种,目前该滑坡已由浅层滑坡发展为深层滑坡,处于蠕动阶段,滑坡欠稳定,既有防护工程对深层滑坡加固效果有限,为防止滑坡变形进一步发展,保证高速路行车安全,应采用工程措施对深层滑坡进行加固。

(2)设计单位综合滑坡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稳定性评价,主要采用抗滑桩加固、综合排水对滑坡进行综合处治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治理方案中方案中仰斜排水孔受施工难度及排水管长度的影响,治理效果值得商榷。

(3)场区岩体风化程度较大,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导致岩体侧向承载力较低,为保证抗滑桩安全,建议结合勘查资料及现场条件,采取措施提高桩周岩土体侧向承载力,或适当增加锚固段长度等手段,提高抗滑桩的抗倾覆能力。

(4)仰斜排水孔受施工难度及排水范围的影响,疏排地下水的效果值得商榷。建议根据场区地下水发育情况,结合其他疏干、排水构筑物,完善滑坡地下水疏排系统。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山区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中,应综合分析各个滑坡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稳定性评价,针对性采用抗滑桩、锚索、综合排水等对滑坡进行综合处治,保证公路边坡滑坡治理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对今后公路边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坡体挡墙泥岩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不同pH条件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研究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黄沙坪矿业嗣后尾砂充填挡墙压力研究及厚度计算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开挖方式对缓倾红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胜利油田垦119区块塑性泥岩钻井模式研究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