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安阳地区北朝佛教艺术遗存

2020-09-16 11:05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安阳石窟佛教

陈 雨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陕西 西安 710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文化艺术同属社会上层建筑,都属意识形态范畴,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宗教借助形象的艺术形式展示传播宗教思想;艺术借助宗教的题材故事焕发生机魅力,两者的结合和共生,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影响力的新的艺术门类,即宗教艺术。因此,所谓宗教艺术,是指为服务宗教传播、宗教活动而创作,以宗教教义、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宗教艺术一般具有明显的价值观念,特定的形象内容,丰富的思想内涵,明确的教育导向,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在宗教发展和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公元前4世纪,伴随着亚历山大东侵的步伐,来自古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古印度本土的雕刻艺术互相交融,诞生了具有浓郁希腊色彩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被认为是佛像艺术产生的标志。公元前3世纪中叶,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地区,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原。魏晋已降,北方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少数民族政权视佛教为戎神,极力鼓励北方百姓信奉,并以此作为神化王权、迷惑百姓的重要措施,后赵武帝将佛图澄礼为上宾,曰:“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1]百姓苦战乱已久,却又无力改变命运,“宗教理论恰解当时中国社会精神之渴”。[2]于是,中国出现了佛教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捐资造像、修庙、建塔几成为北朝社会所有信众共同的行为取向”。[3]在宗教裹挟下,犍陀罗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大量寺庙、石窟和器物得以兴建、开凿和营造,并形成了一门新的艺术形式——石窟艺术,佛教艺术在北方得到了迅速发展。

安阳,时称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建都于邺的东魏和北齐均大力扶持佛教,北齐文宣帝高洋实施废道倡佛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刺激了社会尊崇佛教的热情,以至于“末叶已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4]安阳迅速成为当时北方佛教中心。据《历代三宝记》记载,彼时安阳城内竟有佛教寺庙4000所,僧尼达8万人,安阳佛教之盛,可见一斑。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佛教文化的长期繁荣,为古安阳的佛教艺术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朝时期安阳佛教艺术作品多已湮灭,但以小南海石窟寺及石刻等为代表的少量经典遗存仍然是学界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作品。

小南海石窟又称“北齐石窟”,位于安阳善应村(现善应镇)龟盖山南麓。因与小南海和“小南海原始洞穴”为邻,故称小南海石窟。[5]该石窟修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石窟中刻有大量佛教经卷,现保存完好,是北朝邺城佛教艺术的瑰宝。

除小南海石窟及石刻外,安阳地区北朝佛教艺术遗存还有灵泉寺、修定寺塔、万佛沟等。安阳宝山灵泉寺是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寺院,也叫宝山寺,窟龛的开凿历北齐、隋唐、北宋,前后凡548年,最早始建于北朝东魏武定四年(546年),是高僧道凭所建,(1)灵泉寺内建于明弘志七年的石碑《重建宝山灵泉禅寺并观音阁碑记》中有载。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雕造在宝山和岚峰山崖壁上的大量浮雕石塔,构成了规模巨大、依山雕造的“宝山塔林”,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宋以前,宝山灵泉寺是中国佛教圣地,当时这里高僧汇集,僧团风气纯正,培养了大量传法高僧,灵裕法师、稠禅法师、玄林法师、慧休法师等四位高僧被先后封为“国统师”,与华严、地论、法相、禅宗各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7月至1984年春,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灵泉寺开展了保护性发掘与清理。

佛教遗址和佛教遗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期安阳地区的佛教状况。佛龛是用来供奉佛像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陶佛龛较为少见,特别是梵文汉文共同题写的陶佛龛更为少见(见图1)。这件灰陶质地的佛龛纹饰精美,拱形外框采用忍冬纹装饰,底边装饰以莲瓣纹。中部构图饱满,诸神排列有序,空白部分饰以浮屠、菩提叶、神鸟相衬。以梵文、汉文两种经文穿插其中,梵文在上,

图1 梵汉两种文字陶佛龛(拓片)

汉文在下。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菩萨组合题材,佛教称之为“西方三圣”。他们在神坛上的位置是:阿弥陀佛为教主居中,结跏趺坐,两手结禅定印;观音菩萨立于佛的左方;大势至菩萨立于佛的右方。[2]图案还反映了明显的主从关系。浮屠佛经曾讲三十六相皆为虚妄,在信奉佛教的开始,原本用隐晦的方式来表现诸如佛陀说法的场景。佛教在发展中借鉴了犍陀罗艺术,把希腊化的塑像带到佛教艺术中来,塑像的刻画成为直接对佛形象的表达,并单独进行雕刻描绘,也有弟子跟随出现在佛教装饰或者陶龛等器物上。佛龛上的文字方便了信众的理解,梵文是印度的古典语言,梵文和汉文同出现在陶佛龛上,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南北朝时期碰撞的产物,梵汉两种字体出现在一处佛龛上,有着对佛教文化的解读,由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展现在了供奉器物上,体现着中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佛教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此外还有隋唐时期石塔、石窟建筑群,聚塔成林,在当时有着“河朔第一古刹”之称。石窟群自东魏武定四年至宋末陆续开凿,数量庞大,造像丰富。

不仅安阳地区,安阳周边地区也受到了当时整个社会崇尚佛教思想的影响。2006年—2010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岸墓地、吉庄西北穿漳工程取土区等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北朝墓葬。其中在安阳县安丰乡固岸墓地发现的北朝墓葬群的M23墓葬中出土的熏炉似受佛教文化影响。[7]东魏在林虑山中的洪裕山北崖处(今林州市西南)修建寺院进行一系列宗教活动,北齐天保年间在此处修建洪裕寺塔,北齐武平年间修建洪裕山千佛洞,由此可看出南北朝时期此处佛教活动十分兴盛。隋朝在相州演空寺灵裕法师主持下,又筑造石窟展现了不同的宗教思想。

南北朝时期安阳作为邺城一部分,佛教活动兴盛,现遗存很多佛教艺术遗存。安阳作为是七朝古都、周易发源地,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背景,这些造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宗教艺术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安阳石窟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安阳之旅
佛教艺术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