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君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唐代薛放说:“《论语》者,六经之菁华。”明儒杨宗吾则云:“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可见,《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和长期引用的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意义上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在《论语》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心智、影响学生思维方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崇伦尚德、兼容并蓄等思想。一是以人为本。《论语·乡党》中记载道:“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以人为先,将人的生命看得很重。《论语·卫灵公》提出有教无类,孔子不分阶级、智愚,打破官学限制,只要学生虚心求学必倾囊相授,是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二是崇伦尚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德在《论语》中分量很重,体现很多,甚至被孔子当作是高深的哲学。三是兼容并蓄。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埃?”于孔子而言,君子小人之争、义利之辨都展现出人生智慧,表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人文思想,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出自《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是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而《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与源头,其内蕴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又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种延续。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立德育人理念应借鉴儒家的教育思想,因此《论语》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民族瑰宝,教学前的诵读有利于创造良好阅读环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整体思维能力。比如开展《论语》经典早读活动或《论语》探索角,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论语》诵读氛围,感受《论语》熏陶,探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诵读优秀篇目,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阅读探索《论语》的兴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和道德素质。
教学前要做的基础功课就是教学解读,而教学解读又可分为文本与教材解读。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展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文本的主旨、思想、内涵和意义,比如对《论语》中人文精神的探索,要从作者经历、全文角度出发,把作者的知识经历作为重要突破点。教材解读要求我们把《论语》放入新课标、教学目标,放入教材的单元目标中,去关注文本以外的教学价值,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对人文价值的传承。在对《论语》进行教材解读时,除了它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我们还要结合当下的时事、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进行二次解读,去挖掘《论语》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将课程与思政结合,实现同向同行。换句话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读的基础,教材解读是文本解读的更高层次。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可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目标与发展目标,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阅读书目。高校学生正处于知识拓展、思维思辨的重要时期,要确立符合他们现在认知情况的教学目标,实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坚定文化自信。可推荐一些著作进行人文指导基本著作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选读著作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选读文章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张德友的《管窥〈论语〉》、任秉忠的《让我们走近孔子》。同时对学生诵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确立知识储备的方向,推动学生真正把《论语》读通。
精读略读结合可采用四个方法,即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吴泓的分类推理方法、“还原式”解读和圈点批注结合的方法。首先,可以采用 “八面受敌”读书法,将阅读难点逐一分解、逐个击破。其次,运用分类推理方法对《论语》中的人物、事件及哲理进行分类,根据孔子及其弟子当时所处人文环境及心理状态,去进行大类划分。再次,通过“还原式解读”对《论语》的语句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圈点批注相结合的方式对《论语》的语言进行赏析探究。《论语》年代久远、零散又是语录体,学生阅读很容易吃力难以理解,更难将自身较少的人生经历与深厚的文学哲理联系起来,只有精读与略读认真融合,将重难点逐一分解、认真分类、深入探究,才能体会人生所未经历之事,体会生活所未体会之深刻,推动学生把《论语》读透。
《论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国学的深化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需要。例如《论语》中对于“孝”的解读有两个方面,一是 “孝”的行为应当合乎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在回答孟懿子什么是“孝”的时候,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着重强调了孝的行为要合乎礼仪。其次,孝顺父母要有恭敬之心。《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强调了对父母的孝,在物质上要满足赡养,更要在内心上把父母看得很重,要从内心上去尊敬爱护他们。在进行《论语》教学时,可结合疫情防控、道德模范等,将时事政治与《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有机融合,推动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
《论语》教学中要突出人文性,需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 “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此,在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中,要将《论语》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义利之辨传达给学生,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导学生以社会化的人的眼光观察和审视自身,充分发挥学生自由的个性,并在社会化中运用《论语》的人文精神更新知识系统,丰富和完善自己。
在教学中,可以将《论语》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六一”、“七一”等节点,广泛开展《论语》手抄报评选等活动,并按照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层层组织,层层选拔的方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中华经典诵读背、吟、诵大赛,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朗读、集体诵读、节目表演、情景游戏等多种活动,不断丰富《论语》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论语》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要将《论语》有关知识点、文本内容支撑点和现实生活、个体思考有机渗透和衔接起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建立多方面人文素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论语》教学后要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评价过程要完整具体,要按照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反馈,收集的信息越全面,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越强,因此要进行全方位、合理性评价,多角度分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在对《论语》教学成果评价后,量化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直观了解在《论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构建的不足之处,对教学方法策略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使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渗透在《论语》教学中。
《论语》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一是要通过诵读、精读、略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寻求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共鸣,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积淀,在知识探索中、课外实践中提高思维创新力,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人文精神参悟生活真谛、积极调试自我、适应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是要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让人文精神推动他们向前发展进步,获取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