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9-16 02:55陈董东汤国敏温速女黄永杰徐惠琴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强制性步态功能性

陈董东,汤国敏,温速女,黄永杰,徐惠琴

(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卒中死亡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正逐渐下降,但致残率极高,多数患者由于神经受到损伤,容易引起肢体、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其中>60 %的患者会出现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无法正常生活,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1-2]。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检查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2)均为首次发病。(3)发病时间≤90 d。(4)偏瘫下肢功能Brunnstrom分级≥Ⅲ级。(5)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慢阻肺、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基础疾病;(2)认知功能障碍;(3)关节功能障碍;(4)患者出现关节半脱位和关节胀痛;(5)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具体分组见表1。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基本信息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指导患者翻身以及摆放体位、肢体的主被动训练,平衡能力、行走、转身、爬楼梯以及交叉步等步态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训练时间>30 min/次,5次/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患者于床边端坐,下肢微屈并放松,在腓总神经出口处放置负极,胫骨前肌肌腹位置放置正极,开启电源后将刺激强度调整至患者可耐受且无刺痛为准,进入步行模式训练,根据电刺激的反馈对步态进行调整,治疗过程需治疗师全程参与确保安全,30 min/次,1次/d,共治疗14 d。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1)训练起坐,每次训练次数>200次;(2)训练室外步行能力,指导患者围绕康复治疗区外的走廊行走,行走路程>1.5 km/d,行走速度<1.2 km/h;(3)爬楼梯训练,在患者较少的病区楼梯上训练,每天上下楼梯>50步;(4)运动平板训练,速度控制在500~1 000 m/h,持续45 min/次,2次/d,(5)训练平衡能力,采用平衡训练仪器进行;(6)训练单腿负重,患肢置于台阶下面,另侧健肢放在台阶上面,30 min/d[5-7]。

1.3观察指标

1.3.1FMA评分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下肢功能,总分3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越好[8]。

1.3.2FAC评分 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0~5级,0级为不能行走或者需要2个人以上帮助行走,5级完全独立行走[8]。

1.3.3BBS评分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患者平衡情况,总分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8]。

1.3.410 MWS 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aximum walking speed,10 MWS),平坦的路面上标记10 m,患者以最快速度走完,记录行走时间,步行速度[8]。

1.3.5步态情况 足印分析法,患者独立和辅助下完成10 m距离,测量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速,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8]。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FAC、BBS、10m MMWS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FAC、BBS、10 m MMWS指标水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MA、FAC、BBS、10 m MMWS指标水平提高更多(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下肢各功能指标比较

2.2治疗前后步态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长、步宽、步速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速提高更多(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步态改善情况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患者由于高位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导致机体调节功能失衡,肌群协调出现紊乱且肌肉呈过度紧张状态,平衡能力及姿势控制力降低。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及稳定性下降,且步态异常,容易引起患者跌伤,影响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及社会压力[9]。因此,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提高下肢功能,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上世纪40年代,Tower教授在动物实验上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果显示对于单侧锥体束损伤的猴子具有良好疗效,后来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后期康复训练,效果良好[10]。但是仍有2/5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于强制性运动疗法存在抗拒心理,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主要根据患者情况预先设定好程序,对患者肌肉释放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或者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活动模式,提高患者患侧肢体肌肉群的功能,并且刺激神经肌肉、传入神经,同时在皮层处留下痕迹,使患者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患侧肢体限制时间和耐受力,通过科学适宜的训练项目,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活动患侧肢体的意识,避免习得性废用的发生,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缩短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的时间。

本研究显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患者FMA、FAC、BBS、10 m MMWS指标水平提高更多,观察组患者步长、步宽、步速提高更多,说明功能性电刺激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脑卒中患者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患者步态。由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反复刺激中枢性瘫痪肌肉,将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运动感觉的信息冲动输入,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恢复运动控制功能。而功能性电刺激具有动态性,运动时良性刺激相关的肌肉群,解析动作和运动参数,预判肌肉群收放数据和时项,有效对肢体动作发力肌群进行控制,从而完成各项动作,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1]。

综上所述,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患者步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强制性步态功能性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山东宣贯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步态识人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