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会
聊城市茌平区文化馆
民间美术是由普通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利用造型手段为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求所创造的视觉形象的诸多门类的总称,涵盖年画、剪纸、刺绣、编织、雕刻(竹、木、石)、风筝、玩具等范畴。民间美术是手工劳动和艺术的结合,与当地的节日、习俗、信仰等紧密联系,是人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在手工劳作的历史时代中,它广泛参与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是装饰美化生活环境,或是美好愿望的寄托,或是教化民众,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载体,反映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具有丰厚的精神内涵。
传承是纯粹地复制前人吗?创新的了东西还是传承吗?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准确的解答,解答不好就容易走弯路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传承,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势应时、推陈出新”,2019年5月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发言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传承不等于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传承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探索。这种创新探索就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应该在传统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统,离开了传统就失去了根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今天民间美术生产,应该同古人创作优秀作品时那样,是结合了时代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原材料的诞生、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的改变,都是创新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民间美术是与宫廷美术、学院美术并存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民间美术的群众性和生活化。民间美术是由普通群众参与创造并服务于普通群众生活的,广泛参与在群众之间,是生活的艺术。基于这一点,民间美术从来就应该是走进百姓生活的。有别于宫廷美术服务于贵族生活,像景泰蓝、苏绣、玉器、云锦等代表了传统美术中宫廷贵族使用的产品。贵族的、宫廷的工艺美术品,大多作为奢侈品存在,是贵族统治阶级的所有物,主要用于欣赏、陈列、收藏,这些用途和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是有距离的,是象牙塔上的宝石,不能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立足生活,秉持民间美术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创作理念,创作出符合当代人们需求的作品。《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对今天民间美术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天有时”即作品需要适应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种适应就要求民间美术在创作中改变和创新。意味着在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体现时代性,同时必须传承民间美术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包括其中的美学精神及从中提炼的意象、符号、语言。这就要求创作者对该民间美术有深刻的理解,对时代潮流有准确地把握。“地有气”即地缘性,强调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一方人,十方唢呐十片天”就是这个道理。民间美术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保持民间美术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多样性发展,避免同质化的局面。“材有美”即材料品质要好,也可以理解为对材料要因材施艺,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性能。传统手工艺中“材”通常天然的,满足了现代人生活健康、绿色、环保的讲究。雕刻、编织等与原材料紧密相关的民间美术表现更为明显。“工有巧”即手工技艺水平高。应该包括技艺娴熟、构思巧妙、对所表现事物理解独到三方面。熟能生巧,“工之巧”在于手艺人对技艺的匠心坚守。民间美术是一种造物艺术,呈现的应该是“手作之美”,造物的过程是 “工”(心灵)与“材”(自然)的交流。民间美术应该坚持手作,坚持手工的温度和关怀。以潍坊风筝为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巧、便携,放飞高稳,不管潍坊风筝如何创新都不会脱离这个核心技艺,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生产出冲浪风筝、光电风筝、工艺品小风筝、还有各式造型的风筝,难怪有人说潍坊市一座能把风筝玩到极限的城市。
国家相继出台非遗保护的利好政策,对民家美术的发展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公布让一些民间美术经营者自觉地创新转型,在服务现代生活方式、创造具有新时代审美观念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所以说民间美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领,各地应该结合实际适时开展民间美术展览、展销、文化节会、从业者的培训等活动。往往通过举办文化节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链,搞活一方文化,例如每年4月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前来参加这场盛会。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潍坊风筝享誉全球,产量占全世界的80%以上。
民间美术也是一种文化事业,政府应该利用好民间美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借民间美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工匠精神,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的精神;利用民间美术打造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为当地旅游提供人文观光、体验游学的资源。以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为例,将书画艺术、古玩收藏、民间工艺、地方民俗、非遗传承、美食养生等特色文化浓缩荟萃于其中,集中向世人展示潍坊独特的文化魅力,着力打造潍坊人引以为豪,外地人流连忘返的“风筝之都大客厅·中国画都新地标”。
民间美术因承载着丰厚的人文风俗、百姓情感,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视觉冲击力,可以参与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建设中来,增强百姓内在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潍坊风筝形象满城皆是,路灯上带有蝴蝶造型的风筝形象,鸟瞰火车站就是一个蝴蝶造型的风筝,站内琳琅满目的挂满风筝,最具有代表性的龙头蜈蚣悬挂在火车站大厅之上。风筝,便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灵魂。
在学校、社区进行民间美术普及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加入当地民间美术内容,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普及民间美术知识、技能,传播民间美术中蕴含的丰厚的精神内涵,弘扬工匠精神,在民间美术的讲解中让孩子认识其中的真、善、美,认识民间美术的无穷魅力和厚重的文化,以此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亲切感。山东省美术馆周末举办的“我们的手艺——山东美术馆探索体验手工坊”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品牌,面向8至12周岁的儿童体验潍坊风筝、泰安糖画、胶东花馍馍等非遗项目,让民间美术的美与好融入孩童时期的美育之中,筑起孩子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自信。再如潍坊电视台《传承》栏目深受观众喜爱,通过镜头把观众带入传承人的工作室,在一帧帧的画面中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提高民间美术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用设计的力量保护、发扬民间美术,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鼓励民间美术从业者与设计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合作,解决设计难题,设计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好看、实用、有趣又传统的民间美术产品。“好看”就要求设计美观。“实用”强调的是设计的功能性,即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有趣”,才能打动消费者。“ 传统”就意味着继承,保留民间美术的特质和味道。加强民间美术的功能性设计,探索民间美术与生活生产需求深度融合,研发集实用性、美观性、创意新颖和文化传承性于一体的创意产品。近几年潍坊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潍坊)风筝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展现风筝文化·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征集了服装类、饰品类、文具类、玩具类、茶具类、餐具类、工艺类(收藏纪念品)七大类文创设计作品,并为优秀的潍坊风筝文创作品举办推介对接会。通过创意设计大赛发现懂设计的优秀人才,也为优秀的设计作品走向市场,走进生活提供平台。
民间美术传统意义在不断在削弱,但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寻找到它存在于生活中的现代价值。比如一位做木板年画的年轻女孩刘钟萍创办的“解忧年画铺”别出心裁地将传统年画进行了现代化的解释,具体来说,就是用“掂过禄蔗”(广东话,非常顺利地意思)来解释传统的门神;“行桃花运”来解释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过的考神年画”来解释传统的“状元及第”;用“挣一个亿”来解释财神爷;用“二胎神器”来解释送子娘娘。佛山年轻人在新婚寿喜、考试前夕都会请对应的年画神仙来庇护。刘钟萍说,5年过去了,年画店已经培养了一批固定顾客,而且年年都来,佛山木版年画又一次打开了销路。
民间美术承载着传统文化精神,它从传统中走来,在把握时代精神中走进现代生活,也将走向未来。传承发展中赋予合理的现代内涵,彰显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服务于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