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洪军
年近花甲的李女士,最近发现自己的耳朵嗡嗡作响,开始她以为是吃了太多“热气上火”的食物造成的,喝了几天凉茶后,耳边嗡嗡的声音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两只耳朵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似的,声音小点听起来就觉得特别费劲。
“难道自己开始耳背了?”李女士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医生发现李女士这次的耳朵问题,竟跟她的高血压有关。老年人听力减退,除了跟年龄增长、器官慢慢退化有关外,还跟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改变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而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老年人常有的“三高”问题为例,当身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时,可使血流减缓、血液黏稠、血流供应受阻等,再加上内耳动脉非常细小,且又无侧支循环,就更加容易出现内耳微循环灌流障碍。如果这种缺血缺氧的状态长时间持续而又得不到纠正,就可导致内耳组织发生病变而引起听觉神经受损,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问题。
老年性耳聋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有资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高血脂促进老年性耳聋,除因脂质沉积使毛细胞和血管纹变性、血小板聚集及红细胞淤滞、微循环障碍外,还可能与过氧化脂对听觉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细胞的直接损害有关。耳蜗螺旋器和相关的神经萎缩,故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双侧性、高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质增生,使内耳听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狭窄或闭塞,相应的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萎缩,神经细胞减少,这可能是老年性耳聋的又一病因。另外,导致老年性耳聋加重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60岁以上出现原因不明的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听力下降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开始时常不被注意,随着高频听力的下降,对语言的分辨能力有所影响,此时患者有听得见声音,听不清内容的情况出现,常需别人重复。以后随着语言频率的受损,则要求说话者提高声音与之交谈。
常有听觉重振现象,即患者常述,“别人说话低声时听不到,但大声时又觉得太吵。”语言分辨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即称“音素衰退”。多数情况下纯音听力减退不及语言听力严重,年龄越大此种现象越明显,即在许多老年人尽管纯音听力基本正常,但仍不能理解讲话的内容。
在老年人中有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附加”听力丧失,导致他们在听域水平相同时的言语功能较年轻者差,同时还存在着低估自身听力丧失的趋势。在嘈杂的环境中,老年人对语言的理解更差。老年人即使其听敏度损失不大,但在有噪声的混响环境中,其理解言语的困难度要比听力正常的年轻人大得多,对于有听力损坏的老年人,其理解言语的难度更大。
部分老年性耳聋的患者可以伴有耳鸣,常为高频声,开始时为间歇性,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渐变为持续性,白天也可听见。耳鸣常始于30~40岁,其出现率随年龄而渐增,60~70岁时达到顶点,此后即迅速下降,多数伴有耳鸣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耳鸣感到“习惯”,以后耳鸣可以自动消失。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可从五方面着手保护自己的听力:
1.控制好血压、血脂,谨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饮食上以清淡、营养均衡为主。
2.减少对耳朵伤害的机会,经常掏耳朵、长时间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下、经常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均容易损伤耳朵,造成耳朵听力下降,应尽量避免。
3.耳部按摩,耳部有很多经络穴位,常按摩的话可以促进内耳血液循环,有助于耳朵保健。如双手分别放在两耳根部,拇指和中指分开置于耳前及耳后,然后从耳垂开始,先揉揉耳垂,再夹着耳朵用一定的力度向上推,并紧贴耳廓,直到耳尖,如此反复数次。
4.控制情绪,情绪突然起伏,如暴怒等,或一段时间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疲劳,也可引起因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内耳损伤。因此,应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5.如出现耳鸣、听力骤降、耳朵有被堵塞或进水感等耳部异常时,应及早就诊,以查明原因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要提醒的是,拖得时间越久,后面的治疗效果就越差,甚至还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