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青 胡海燕 陈敏敏
【摘 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66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3名)和观察组(33名),对照组医护人员采用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医护人员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对比两组医护人员照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感染率、动静脉插管感染率以及留置尿管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感染知识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综合干预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大大降低临床感染发生率,提升医护人员对于感染预防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
【关键词】 综合干预模式;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237-02前言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多,流动性大,因此感染的发生率也高[1]。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过程当中获得和发生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但是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既包括患者的感染,也包括医护人员的感染[2]。本文将对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集我院66名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3名,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8.8±2.2)岁;工作年限3~8年,平均工作年限(4.5±1.1)年;其中男16名,女17名。
观察组33名,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8.5±2.1)岁;工作年限3~9年,平均工作年限(4.4±1.2)年;其中男17名,女16名。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组 常规干预模式。
1.2.2 观察组 综合干预模式。①成立专业的干预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每组4个人,四个组别分别是:培训考核组、环境监测组、现场督导组、数据采集组。②干预小组向医护人员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尤其是感染防控方面,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医护人员感染防控的意识。③环境监测组人员要对重症医学科的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无菌化管理,做好相关记录。④现场督导组要对医护人员的操作等进行指导,确保操作准确无误。⑤数据采集组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感染的原因,并且形成书面文字,供大家学习和浏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所照护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感染知识考试成绩。
1.4 统计学 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配合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配合x2检验,若P<0.05,则表示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所照护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感染知识考试成绩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感染率、动静脉插管感染率以及留置尿管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感染知识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综合干预模式是目前运用十分广泛的手段,它通过成立专业的小组[3],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划分,完善重症医学科的相关制度,小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4],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干预模式和系统,在感染防控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重症医学科实施综合干预模式的作用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适合进行大面积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洪芹.综合护理干预控制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评价[J].智慧健康,2019,5(35):74-75.
[2] 姜丹,任普圣.综合护理干预控制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55+57.
[3] 张勇,谭勇.综合干预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139.
[4] 王美娜,李欢.综合护理干预控制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8,25(06):59-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