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的复兴

2020-09-15 16:13王立东隋李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王立东 隋李娜

摘 要: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提出,使得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多停留在制度层面,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保守性举措注定了难以转化为一种更长效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以点带面,动态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传统村落,让本地村民自觉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动态保护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存在着许多具备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景观,也成为了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时间历史的积淀中,传统村落逐渐完成了文化历史形态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其间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具备着特定的属性价值,勾勒出乡村最原始的生态风貌,包括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街巷肌理和建筑遗产。

然而,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乡村并入城区大兴土建,完全改造了旧有的传统村落环境;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落后的生活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导致了大量本土农民人口流入城市,传统村落的日常维系十分困难。同时,部分传统村落村民容易存在对比心态,对自己的房屋大修大建,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也在逐渐消失。从2002年至2010年这8年时间内,我国古村落消失了近100万个。

目前,国内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

一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管理组织体系。2012年最初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当时的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参与;2015年起,主要由当时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参与。

二是传统村落的认定和评审制度。2012年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截至2018年底,中国传统村落已达到6799个。

三是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保障制度。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便统筹资金分批次给予每村(传统村落)300万元的支持,并对资金使用进行专项督察。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

四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保障制度。《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为传统村落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部分省市也出台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

五是传统村落的警示和退出制度。为了保证传统村落名录管理的灵活性和持久性,多部门联合发布有关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的规定,对各地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必要监管。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

其一,传统村落保护的监管部门众多,权利分管混乱,管理过程存在真空区域;其二,传统村落保护还面臨缺乏资金与人才保障的问题;其三,传统村落保护理念单一,存在无序开发的情况,重视规划与建设,轻视文化传承与村民互动;其四,传统村落保护面临权利归属争议的问题,旅游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其五,传统村落容易成为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可能导致过度消费文化资源,使得目前传统村落呈现低价值的复制模式。

三、中国的生态博物馆

目前,全世界共有300多座生态博物馆,分布在欧洲的法国、意大利,亚洲的日本、中国及拉美等地。生态博物馆多依托传统村落、废弃厂矿区、民族村寨、城市街道,着重于突出某一区域的活性文化。生态博物馆构成要素通常主要涵盖:文化遗产、资料信息中心、完整的社区保护和发展规划、居民与观众的互动和活动。

生态博物馆之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中国博物馆》杂志的翻译介绍,来到中国。从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合作,在两国专家的共同指导、参与下,在贵州省的4个民族村寨兴建了生态博物馆。这类生态博物馆由于重在保护与记录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故后来被称作“民族村寨性生态博物馆”。此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种民族村寨型生态博物馆,目前已发展到30多座,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在中国,一种最为成熟的生态博物馆类型,其“标准配备”是:完整的民族村寨(保留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村寨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等)+资料信息中心+活动。

四、生态博物馆介入传统村落的可行性分析

(一)所在地域的关联性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村落所分布的地域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与内容建设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方面,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态博物馆的引进就是为了合理解决内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遗迹遗产的保护问题,而这些地域往往由于相对封闭,建筑风貌与文化传承的保留性也较高,所以那时的传统村落被视为我国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最佳试验地,进而导致了国内的生态博物馆大都坐落于距离城区较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种历史因素造成的地域重合现象在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尤为明显,多集中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地。在内容建设方面,国内的生态博物馆往往需要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支撑,它对修建地区的建筑形态、文化遗产、社区居民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国的30余个生态博物馆大都依附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或重要历史遗迹。因此在地域分布上,两者有着极大的关联。

(二)保护对象的同质性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基本相同。传统村落是针对历史遗迹和活态文化进行保护的,而生态博物馆也是针对于文化遗产进行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文化空间,由众多相同类型的村落建筑和其生长环境构成,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也作为例证在社会历史演变中展现。生态博物馆也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文化空间,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所构建的文化空间由单一藏品构成的固定场域扩展为对遗产文化保护的动态场域,将博物馆的范围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在其产生发展的环境中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生态博物馆更加适用于多角色的参与,强调村民参与的核心价值,可以对社区(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行使决定权;专家可以提出发展意见和相关技术支持,用以保护生态博物馆;而政府只是负责协调管理相关的工作。反观现实案例,伴随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理论逐渐成熟,国内也涌现出更多的既是历史文化名村(镇)也是生态博物馆的例子,如安徽省的宏村,在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同时,近年来也在努力打造生态博物馆,希望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本身可以通过生态博物馆理论得以实现。

(三)保护理念的同一性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保护的理念是一致的,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原生性保护与动态保护。一方面,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都是文化遗迹遗产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生态博物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首先要求的便是对文化遗产的原生性保护,在保护观念中强调对原生环境的修葺与还原,也强调原生居民的参与。另一方面,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都强调动态保护的理念,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解为整体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仅仅只是静止不前、一成不变地保护文化遗产终究是不被认同的,真正有效地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方法就是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传统村落和生态博物馆都强调保护乡土建筑和乡村聚落的原本样貌,保护乡村聚落区域里面的各种生产设施以及生活设施,留存乡土建筑上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细节,还原乡村聚落的原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收集乡村聚落的原始文字史料,并作为展览的重点,强调动态保护与整体环境价值。

(四)保护作用的同效性

传统村落与生态博物馆有着相同的保护效用,共同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通过再现的方式主张对区域内的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呈现文化价值。生态博物馆的“生态”一词直接指明了区域文化的作用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实現新的自我进化,帮助呈现更加和谐的社会形态,这是超越了文化之外的功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多承载与政治性或功利性的目的诉求,生态博物馆深刻的“社会价值”并未真正得到挖掘。生态博物馆研究学者傅斌先生曾经讲过:“生态博物馆首先应该是一场超越环境保护的现代文明中的生态启蒙,然后才是超越旅游经济和地方发展的社区再造,最终它应该成为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升华。”因此,生态博物馆可以构建传统村落环境可持续、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的综合场域,它的社会功用同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社会诉求一致。

五、结语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并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中国化解决路径。可以确定的是,其没有一劳永逸的唯一路径,需要在不同学科背景下进行更加丰富的探索与实践,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找寻合理有序的路径。生态博物馆便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它与传统村落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即所在地域、保护对象、保护理念、保护作用四个方面。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中可以有效实现文化的继承、激活、完善与互动,并在动态发展中最终实现村民的文化自觉,实现人与文化遗产的长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于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聚落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1).

[2]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为例[D].东南大学,2006.

[3]肖万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7.

[4]潘守永.中国生态博物馆现况扫描[N].中国文化报,2015-07-22.

[5]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1995(2).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