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陕西关中传统村落空间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以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系统的调研。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具有传统的古村落建筑环境、独特环境的风貌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文章通过介绍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的村落选址与景观环境、街巷格局与风貌特色、民居院落与建筑特色和村落价值等,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关键词:民居村落;文化;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开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19JK0675)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选择传统村落进行研究,从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切入,能够对关中富平县其他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进而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传统村落文化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为此,本文选择了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作为研究对象。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是富平有名的模范村,蕴含着深厚浓郁的地域文化,是该镇传统村落文化的代表性村庄。在当前的城乡建设进程中,大量的村落文化由于缺乏统筹管理和保护重视,已经在一点一点地消亡,这也预示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流失。古村落文化的挖掘、“活化”不足和开发者的创意缺乏,也在影响着古村落的合理性建设,同质化太过严重,缺少古村落的地域性的特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都为关中传统村落文化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本文在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现场踏查,并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深入分析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一、概念解读
最早的传统的古村落、聚落的形成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的物质的生活需求:怎么样去生存?怎么保护自己和血亲?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才开始追求生活享受、精神需求。传统古村落空间结构和肌理脉络比较一致,可以说是单体的小建筑服从于整个古村落的群体建筑的主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风格统一,格调一致”,而且从这些建筑当中可以读懂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文化,建筑也在村落、聚落、家族中起到了纽带作用,从整个村落的肌理脉络上看是明显的向心式。
关中地区历史悠久,在史前社会已经有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存。相对稳定的地理条件以及相似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了特征鲜明且分布广泛的关中民居类型。关中民居先后经历了史前时代木骨泥墙的半穴居,前秦时代的土阶茅茨、前堂后室,秦汉时期的一堂二内,于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廊院式与合院式,随后于宋元时期四合院得到了发展,并于明清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关中合院民居类型。
二、传统村落的建构和文化价值
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的地理环境优越,位置位于富平和蒲城交界处,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忠烈之臣——杨爵,据说现在他的后人还在村落中居住。笃祜村的村名有吉祥的寓意,意为福气无边。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内部巷道为不规则长方形,各辅巷与主街多以“丁”字形相交,主次有序,巧妙地把传统民居与防御功能结合在一起。笃祜村的街巷通过宽窄坡度的变化、丁字路口的处理、尽端小巷的安排、两侧建筑的设置,形式丰富多变的景观与环境。
笃祜村内现存主巷道两旁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有10多处,主要为三合院、四合院,都是关中地区传统的院落住宅形式。院内功能分明,轴线清晰,主次有序。笃祜村院落外墙由灰色清水砖墙、夯土及红砖构成,颜色古朴,现还存有城墙、城楼遗址等。主巷道两旁的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建筑有门楹、门墩、牌匾等细部装饰等。其他街道建筑保存一般,多是土木砖结构的单檐厦,一般在墙体的四周都砌筑有砖块,可整体加固中间的土坯墙体。村内建筑以二进院落为主,部分建筑有门楹、牌匾等建筑细部。建筑院落都称为“四合头”,即由正房和两间厢房封闭组成,马房放在偏院,厨房居东,厕所在西。“三节子”即“三进”,三大三厢,其中,“大”是指大房,包括入口处的楼房、院落中间的中厅,“厢”是指院落两侧的厢房,就是在“四合头”基础上增加厢房、中厅,一明两暗,后房高,前房低。“四进”是在“三进”基础上增加,即四大四厢,最长的院落就为“四进”的院落。家里的长辈住在前面的楼房(二层)里,楼上多是储存粮食、存放物品的地方,晚辈则住在两侧的厢房,中厅多用来接待客人、办红白事等。不论厢房还是中厅都为三开间。
笃祜村的民居建筑外形古朴典雅,浑厚大气。建筑材料以土坯、石、砖、木为主,院落入口处位于院落的一角,比街道高出50厘米左右,房屋沿街基底均以石块、砖块进行砌护。大门左右各有一个门墩石,两侧建筑外墙的柱体上下、大门上方都有装饰,石墩、柱础上也有花鸟、福字等各种石雕图案。村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建筑可以照常使用。
三、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整体做出部署,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其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专章部署。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要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我省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大古村落、古建筑、地貌景观、工程遗产、农业遗迹等保护力度,传承好秦腔、信天游、皮影、腰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善传统村落国家和省级名录。”这些决策部署,还有下发的相关文件,是笃祜村下一步进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依据,笃祜村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实际,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下功夫,时刻做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新的保护机制,更要转换旧的开发思维,要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共赢”的思想,探索形成新的良性保护与开发机制。
笃祜古村中的传统街巷、古老的民居院落以及古遗址依然存在,从笃祜古村的传统建筑保护及长远发展出发,应建立起一套综合协调的管理办法与制度,坚持“恢复原貌、修旧如旧、保护村落、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保护内容包括村落中的传统民居院落、古村落遗址区域,尽快做好相关的保护规划。笃祜古村应做一个古村落保护规划,对现状建筑的数量、质量及保护措施予以明确,保护好原有的村落布局,对于原城墙、城楼等可部分恢复,明确院落保护的主体负责人,细化保护管理的资金来源等,结合旅游开发做到有人居住、有人管理。
笃祜古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街巷、历史建筑中,还体现在古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融上。因此保护不应仅限于街道建筑的保护,而应着眼于整个街道乃至古村落周围的视觉景观。在保护的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古村落也能走上复兴发展的道路。
(一)村落的空间结构保护
笃祜古村在历史上真实空间格局与面貌是极具特征的,如想恢复原有的空间结构就得从空间肌理层面上着手,丰富空间肌理,改造街巷空间,保护古树名木等。
(二)村落的自然景观保护
笃祜古村的地理环境优越,清溪潺潺,峰峦叠嶂,可以称得上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保护笃祜古村整体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统一景观轴线,实现村落环境整改的完整性,重归陶渊明的“田园闲居”。
(三)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村民
笃祜古村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有当地参与的群众高度参与,形成一体化的保护格局。笃祜古村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不是开发商,也不是党委、政府,应该是笃祜古村村民,這就决定了无论是保护也好,开发也好,都离不开本村村民的参与。他们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是核心要素。村民的正确参与为保护、开发笃祜古村做出了贡献,但反之,村民参与不当则会导致这一进程缓慢甚至停滞。无论是保护规划,还是开发设想,都要采取公开、公正的方式,要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加以梳理,并及时将吸纳村民意见的情况予以反馈,保证做到有回应、有落实。同时,还要将群众的意见、发展的现状与上级的要求相融合,保证笃祜古村传统村落文化的整体方向不变,保护与开发的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徐曼.美丽乡村建设境遇下豫南传统村落保护定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8(5).
[2]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快速消失局面得到遏制[J].城市规划通讯,2015(22).
[3]曹珺.室内设计中空间符号的艺术元素解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6(10).
作者简介:
曹珺,博士,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