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高粱初红,作家莫言回到高密东北乡。眼前是一派热闹景象,电视剧《黄玉米》的拍摄地成了旅游热点,车辆排大队,游人挤成堆。他家那5间破房子,摇摇欲坠,门口却挂上了牌子,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包括外国游客。这让他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很快就接受了——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老邻居蒋二比莫言更早融入这变化。他先在莫言旧居旁摆摊卖书,兼销当地土特产,之后低价买下旧居西边的洼地,在上面盖了5间屋,又在老屋与新屋间搭起一个大棚,设下几十个摊位,出租给买卖人,新屋则租给一位来自青岛的作家,每年租金数万。早些年,蒋二脑子出了点儿问题,村里人都拿他当傻子看,如今却走在发家致富的前列。每次莫言回来,他都要设宴款待,在酒桌上,蒋二吐真言,说:“我们蒋家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晚熟!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
这是莫言中篇小说《晚熟的人》中的一段故事,写于2020年。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叫“莫言”的作家,他获奖还乡,回忆和儿时伙伴之间发生的那些事。不久前,同名小说集《晚熟的人》面世,莫言和好友毕飞宇、李敬泽一起直播对谈,当晚吸引150万人围观,还上了热搜。自获奖后,有关“诺奖魔咒”的说法就始终环绕着莫言,而《晚熟的人》的出现,多多少少算是对这一质疑的回应。
小说集中共有12个故事,除《天下太平》外,莫言都把自己写进小说,参与到故事的进程之中。而且他借用的正是自己当下的年龄和身份,比如《晚熟的人》里讲到获奖后乡人的反应,提到有人假冒莫言书法骗钱,蒋二口无遮拦:“我哥的字无论多么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气息,那就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
“诺奖事件使我作家的身份添加了一种更加复杂的色彩。在当今商业、网络社会里,这样一种身份的人回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比过去丰富得多了。”莫言说,他与小说中的“莫言”互相对视,“这种关系就像是,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出了另一只猴子”。
在《诗人金希普》中,金希普是个文痞,一边写着“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芬芳的大馒头”的诗,一边拉大旗作虎皮四處招摇撞骗;在《红唇绿嘴》里,主角是一个外号“高参”的乡村妇女覃桂英,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娴熟地进行网络操作,不断制造事端,并从中渔利;《火把与口哨》写的则是三婶,丈夫死于矿难,儿子被狼吃掉,女儿喝农药自杀,在多难的命运面前,她制定复仇计划,杀死一窝狼,之后决绝地死去……他看到的一个个人物,经历的一个个故事,看似不相干,却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下中国乡村图景。
“在老莫言之外跑出一个新莫言。”毕飞宇在读完《晚熟的人》之后如是说。至于莫言本人,他身处变化之中——时代在变,周遭的人在变,故事在变,同时也感受着自己的变化。他不希望过早成熟、定型,想做一个“晚熟的人”,“不断超越自己,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