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艺 巩湘红
【摘要】本文以三所高校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百名大一至大四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和学生负荷感展开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发现:1.目前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需求;2.英语专业学生存在较大的课程设置负荷感;3.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负荷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思辨创新能力;课程设置;学生负荷感;课程模块;国标
【作者简介】张文艺,青岛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读;(指导教师)巩湘红,青岛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创新训练项目“关于英语专业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程设置和高校学生负荷感关系的思考和探索”,项目负责人:张文艺,(项目编号:S201910429009)的研究成果。
笔者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法”,研究对象为国内三所大学共计100名大一至大四英语专业学生,每个年级平均随机抽取25人,涉及工科院校、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问卷结束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访谈。因思辨倾向量表信度检测样本较小、受试人员不够多样化,笔者取首批40名学生填写试行问卷稿,然后根据学生对初稿设计的反馈意见修改部分试题,最终确定正式问卷。问卷由三大部分、共45个问题构成:第一部分为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属年级、学校类型等;第二部分考查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课程设置的意见;第三部分进一步探索学生思辨能力和课程设置之间的相关性。为了验证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初步数据,笔者设置了五个访谈问答,其中包括受访者对现行专业英语教学的看法以及目标和学习需求。此实证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采用SPSS13.0对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频次统计得出各题目、各个选项的频数和百分比,再用方卡检验分析频次,确定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尽可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问卷设计的专业英语课程面向全方位的课程内容(如高级英语、英美文学史、语言学基础等)而非独立的某一课程,结果初步表明,大一至大四的绝大多数学生觉得综英或高英的负荷感最强,大一、大二和大四阶段尤为明显,比例高达75%、95.5%、75%。此外,笔者针对学生消极学习态度和课程难易程度做了专门统计。卡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课程难度对于消极学习态度不呈现水平显著性(P=0.932>0.05),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也可以看出,选择“难度较大”和“难度适中”的比例分别为4.35%和3.92%,与平均水平4.00%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课程难度对于“新的知识,学科不断出现,难度显著加大,对此有些难以适应”这一问题则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P=0.00<0.01),“难度较大”和“难度适中”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91.3%和66.7%,前者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76%,后者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即课程难度对于不适应新学科知识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学前特质和大学阶段的教学环境两大因素可能成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也从侧面证明,大学教育的不同环境(包括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可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思辨能力”可以理解为自我校准的目的性判断,具体表现为分析、阐明、推理、评述等能力。“以此为依据,您如何评价自己的思辨能力?”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高达4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一般并希望尽快提升,这表明学生对提高思辨能力有需求,这一需求进一步反映到课程设置上,则需要我们增加对思辨能力有针对性、强化性训练的课程,如雅思写作和英议制辩论等。只有19%的学生对自己的思辨能力作出积极评价且平时有积极思维的习惯。其实,这个结论和我们的课堂实际也很符合,大学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思考的只有小部分人,大部分学生抱着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心理坐在教室里上课。
我们随机对20位同学进行访谈,来自理工院校的学生A说道:“希望开设一些理工结合、跨学科的英语课程,能够更好地符合实际、服务社会,如西方经济学和专门用途、领域的英语翻译,甚至会计英语、经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来自综合院校的学生B表示,希望开设一些与考试和考证有关的课程辅导,“英语专业学生课余可以考很多有关证书,如雅思托福和catti考试等。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托福、GRE考试和口笔译证书考试的相关辅导课程供有需要的同学选择,而不只是一些英语小说、诗歌这些没有实际用途的课程,毕竟现在大家都讲求实用主义。”学生对加设考试培训课程很感兴趣的原因大概可归纳为:修读课程、获得学分的同时可以帮助通过考试,不再需要自费去外面寻找价格较高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个建议还是比较考虑学生利益的,以后的课程设置或许可以借鉴。
通过对学習方面负荷感多选结果的响应率及普及率加以分析可知,32.9%的学生认为“新的知识、学科不断出现,难度显著加大,对此有些难以适应”;21.6%的学生认为“学习上有些吃力,有些力不从心”;19.9%的学生认为“学习动力兴趣下降,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14.7%的学生认为“众多的学科、林林总总的作业”是学习负荷感的主要体现。总体来看,学科增多、难度增加、作业量大、兴趣降低是学生负荷感的体现的主要方面。一般低年级的课程设置较多,主要是为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大三这个拐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开始设置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基础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语言学、文学史这类专业方向较强的课程,这和学生的个人因素关系较大。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而有的学生在低年级浑浑噩噩地应付过去,基础不牢,高年级难度较高的课程听得云里雾里,差距慢慢拉大。而难度增加也是情理之中,本科生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难易过渡,由易到难,如果一直学一些很基础的东西,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准要求自己,英语专业的存在便毫无意义了。作业量大也使不少学生感到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无异,老师要求预习、复习、检查作业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可是在课程众多的情况下,每个课程的作业量堆积到一起就显得格外繁杂。有些课程的平时成绩涉及作业完成情况,所以学生硬着头皮也完成了,而有些老师不要求把作业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交上去的作业也就寥寥无几了。这种现象还是归因于学生学习动力不强,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现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未能满足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具体体现在:选修课种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得不少,可是每年能开起来的寥寥无几,各类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实现;不同层次级别的学生间存在着显著的学习需求差异,有的只囿于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有的则渴望锻炼各方面的英语能力。鉴于此,笔者建议对学生基本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后将班级分为A、B、C三个有难易区分度的子班级,在不压缩总学分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各类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分配。结合各个学校的特色,在课堂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几分钟的思辨能力专项训练(如上文提到的小组讨论、思维导图、课堂陈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