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懷
灣區連網,終結澳門“孤島”
粵港澳大灣區是11個城市構成的城市群,城市群的重要特徵有三點:有中心城市;城市之間形成分工合作;獲得“1+1>2”的整體效益。若要有效實現城市群整體效益,需首先在基礎設施上形成高效聯通。這也是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的要求。
2020年8 月3 日,國家發改委發出公告,作出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復,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專案,包括規劃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專案,總里程約775公里,從而在大灣區形成主軸強化、區域覆蓋、樞紐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該規劃的批復,首先是將增加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交通的供給數量,並提升供給質量,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其次,通過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必將密切灣區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促進生產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間的便捷高效流動;最後,有利於灣區城市克服各自的交通短板和不足,共用灣區基礎設施的便利,獲取融合利益。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澳門本身就在大灣區,但澳門要融入灣區,粵澳深化合作,需要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提出澳門與珠海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的銜接,以及支持青茂口岸連接通道與廣珠城際鐵路在珠海站內連接,這就終結了澳門過往作為國家高鐵網絡中“孤島”的歷史,而將澳門與整個灣區通過鐵路網絡更加高效便捷地連接起來。
同城效應,促澳“三宜”
軌道交通連網,對本澳民生來說,大大便利澳門居民的出行。按照現有的鐵路模式,澳門居民搭乘火車出行,除了為數有限的珠海站直發的路線(如到廣東的潮汕、廣西的桂林,到北京等),更多地是需要在廣州南站換乘,或再轉至深圳北站,前往內地其他省市頗多不便。一旦有了高鐵銜接,相當於突破了澳門“高鐵孤島”的困境,使得居民可以直達多地。同時,與城際輕軌、高鐵相連的口岸通關,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分流入境的遊客,減少拱北口岸的通關壓力。澳門必將更加“宜居”。
同樣,有了城際輕軌、高鐵的無縫銜接,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往來澳門更加便利,要素的快捷流通將加強澳門與灣區其他城市乃至更廣泛區域的合作。澳門必將更加“宜商”。未來,澳門作為國家密集高鐵網絡上的一站,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國際城市的紐帶作用,通過城際鐵路和高鐵網絡,近可通達大灣區,遠可鏈接長三角、環渤海、東北、中西部等其他城市群或區域,甚至更遠可通過內地高鐵網與境外高鐵網鏈接,推進到“一帶一路”沿線和葡語係國家的旅遊和投資發展。
此外,內地已進入大眾旅遊時代。推動澳門輕軌銜接軌道交通網絡,為加快推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進程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發展動力。顯而易見,高鐵網路最直接、最大的利好就是旅遊業,高鐵將會帶來更大規模的遊客群抵達澳門,也將通過高鐵網絡吸引中西部的遊客來澳門。遊客到達或離開澳門,通過高鐵將使往返更快捷。另外,在橫琴站及在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通關模式上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當澳門加入國家的高鐵網路之後,口岸與城軌站、高鐵站直接連通,遊客下火車便可直達口岸聯檢大樓,可以大大節省通關時間,這對遊客的體驗來說也是相當美好的,有助於促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澳門必將更加“宜遊”。
根據智研諮詢發佈的《2020-2026年中國高鐵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前景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3.5萬公里,占全球2/3以上;近年來高鐵旅客發送量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高鐵已取代普客成為主要鐵路客運方式”。高鐵網路改變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並將城市串聯在一起,形成“同城效應”,其給國內旅遊業帶來的變化已引起業界重視,根據攜程2018年的預測,“高鐵遊”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高鐵旅遊將占國內旅遊的1/5,帶動1萬億-2萬億元規模的旅遊經濟(這雖然因新冠疫情上半年受阻,但之後的恢復性增長會很快)。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構築休閒灣區”部分,《綱要》指出要豐富粵港澳旅遊精品路線,開發高鐵“一程多站”旅遊產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在旅遊升級的時代,對“高鐵遊”這塊巨大的“蛋糕”分享,澳門只有透過融入高鐵網絡才能更好的實現。
從長遠可持續發展而言,有了城際輕軌和高鐵這一實實在在的融合,將有利於澳門切實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核心城市的引擎和帶動作用。澳門在規劃綱要中被明確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相對於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體量最小、產業特別(博彩業為主),集聚有餘(吸引遊客),擴散不足(博彩業不能溢出、非博彩業溢出效應式微),而通過高鐵網絡,澳門對外的輻射半徑就會加長增密,中心城市的引擎作用將會逐步激發,對內亦利於澳門自身的產業優化。
練好“硬功夫”,
提升“軟實力”
早在2009年,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曾受託做過澳門輕軌系統一期及二期社會及經濟效益評估(我也參與了該項目),當時的評估報告中指出:輕軌系統能有效推動城市事業發展、增強城市對外吸引力、推進城市一體化及促進澳門與珠三角的一體化;另外亦可達到提升澳門城市形象、增強市民凝聚力等方面的正面成效。
時隔十年,輕軌開通。對比周邊區域如火如荼的輕軌、高鐵建設,澳門的軌道交通建設確實緩進。當務之急,澳門應抓住灣區區域合作的機遇,尤其是大灣區城際規劃建設的機會,完善內部的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融入高鐵網絡。
近年,澳門正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而智慧交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軌道交通的智慧化,是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和區域發展結合的“抓手”,亦有助於促進澳門可持續發展。既然融入國家的高鐵網絡,澳門在軌道交通上不應有技術落差,至少要向整個行業看齊。通過“智慧+5G”,為乘客提供多系統融合服務系統,覆蓋智能售檢票、智能安檢、智能行駛、乘客感知、輕軌宣傳等多維度,全方位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能力,透過智慧交通的“軟功夫”增強乘客的出行便捷度和獲得感。
此外,按照規劃,軌道上的灣區將佈局廣州、深圳、珠西三大客運交通樞紐,城際鐵路與高鐵、幹線鐵路通過樞紐換乘實現互聯互通。澳門要及早、盡快綢繆,為將珠西這個樞紐地位做實而部署。包括口岸的通過銜接(創新通過模式)、運營能力的提升及公交的配套(輕軌目前僅在氹仔,如何避免出現內地城市高鐵站下車再到市區的長時間交通問題)、輕軌和高鐵運營的專業人才培養或引進、輕軌運營的成本效益核算等。
拓區域內高校合作,
助多元發展
學校方面主要是通過產學研,與灣區進行合作。例如,澳門科技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2019年5月27日在澳門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打造澳珠優質教育和創新科技中心。根據框架合作協議,雙方計畫在創新教育、前沿科技、優質醫療與醫學研究、醫藥與健康產業、下一代互聯網、空間大數據、人工智慧、航空航太、優秀文化傳承、青年創新創業創造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雙方還將在珠海橫琴新區共同建設澳門科技大學珠海研究院(總部)、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和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再如,2019年11月29日,澳門科技大學與橫琴新區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橫琴·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雙方將全面提升區域合作水準,探索通過教育產出帶動澳門科技創新,培養新興產業。
助力澳門經濟多元、融入國家方面,澳門高校亦有非常堅實的探索。2018年,習主席回信澳門高校(澳大與科大):很高興看到澳門高校科技創新取得新的進步,希望澳門高校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創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助力粵港澳灣區建設。自此,學校在大灣區及科技創新就非常重視。
作為灣區的澳門高校,發揮功能助澳多元和融入國家,最直接的就是以高等教育合作推動橫琴與澳門的深化合作。未來隨著軌道交通與內地銜接連網,構建更加緊密的高校合作聯盟,以區域合作推動產業多元,是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努力方向。尤其作為澳門高校與橫琴的合作,包括整合澳門的高等教育資源,在橫琴建設科研園區;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與橫琴可打開,全方位融入橫琴和灣區;在灣區科技走廊建設中,打造澳門為灣區西部科創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