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素,冯 梅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内科,陕西西安 71000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致血管阻塞或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胸痛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易引起休克、血压降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血小板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故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1]。目前,临床上常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效果佳,且获得众多国际权威指南的认可[2]。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与之相关的出血事件也随之增多,故有效预防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事件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3]。故在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124例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124例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76例,女48例;年龄46~78岁,平均(61.04±6.32)岁;住院治疗期间出现泌尿系统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13例。出血诊断标准如下[4]。(1)泌尿系统出血:①排除感染、外伤、肿瘤、泌尿系统结石等导致;②以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③实验室检查尿检结果显示红细胞>3~5个/HP。(2)消化道出血:①排除肿瘤导致;②以便血、呕血为主要临床表现;③大便隐血实验结果显示为阳性。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年龄≥18岁者;(2)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5]者;(3)治疗期间均连续服用≥5 d的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者;(4)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血液病的患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3)长期应用抗凝药物者;(4)精神疾病者;(5)其他原因造成泌尿系统、消化道出血者;(6)过敏体质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包括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100毫克/次,1次/日;口服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 75 mg]75毫克/次,1次/日。依据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泌尿系统、消化道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15例)和未出血组(109例)。统计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白细胞计数等资料,比较组间血小板计数、INR、FIB、TT及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差异。
2.1两组5项指标比较 出血组血小板计数、FIB水平低于未出血组,TT短于未出血组,INR、白细胞计数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INR、FIB、TT、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出血存在密切联系(P<0.05)。见表1。
表1 两组5项指标比较
2.2血小板计数、INR、FIB、TT、白细胞计数对出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低、INR高、FIB水平低、TT短、白细胞计数高是影响出血的重要因素。见表2。
表2 血小板计数、INR、FIB、TT、白细胞计数对出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冠心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心脏疾病,以胸部疼痛、胸闷、心悸、发热、恶心、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功能,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炎性反应、脂质浸润、内皮功能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6]。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为避免血小板再次聚集形成血栓,影响治疗效果,往往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效果虽佳,但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引起出血事件[7],患者年龄≥75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均可增加出血事件概率,造成失血性休克,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肠溶阿司匹林的药理机制是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中的活性部位COX-1,减少在血小板中合成血栓烷A2(TXA2),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在作用过程中,可损伤胃黏膜,造成胃肠道出血[8];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同,通过阻断血小板受体P2Y12,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结合血小板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联合应用,可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9],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其对血管内皮因子释放也有抑制作用,延缓胃肠黏膜修复,增大消化道出血概率[10];加之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影响凝血功能,可增加出血概率[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血组血小板计数、FIB水平低于未出血组,TT短于未出血组,INR、白细胞计数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可维持血管壁完整性,修复血管内皮,具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生理功能[12],抗血小板治疗在有效降低缺血性疾病发生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过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增加出血的风险。白细胞计数是反映机体炎症的重要指标[13],炎症在出血病理生理学改变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白细胞计数减少可降低出血的风险;INR是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该数值高则表示出血的风险高;FIB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重要纤维蛋白,主要起到阻塞血管、防治过度出血的作用,其水平过低则出血的风险提高;TT是反映凝血的指标,是指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TT时间短表示凝血功能不足,容易发生出血事件。
综上所述,血小板计数和FIB水平低、INR和白细胞计数高、TT短的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易发生出血事件,以上因素是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