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静
(安徽新华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88)
近几年,“研学旅行”活动风生水起,国家层面文件规划力度之大,各地参与人数之多,为国内教育旅游市场数十年来少见。据2019年12月博鳌国际研学旅行论坛显示,研学旅行呈现迅猛增长,打开了数千亿的市场。
在政策方面,自2013年2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进研学旅行的设想;接着,中央陆续出台系列文件,明确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进一步推进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公示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等。“研学旅行”在政策保障和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至今在不少省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执行方面,以安徽为例。2013年2月,安徽省教育厅就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研学旅行试点,接着,陆续出台诸多文件,分别对省内研学旅行实践基(营)地进行了评审结果公示,并推出“五严谨、三禁止、一杜绝”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通知》等规范文件,以“乡土乡情”为主的小学研学旅行,以“县情市情为主”的中学研学旅行,以“省情国情为主”的高中研学旅行不断推进,政府、学校、旅行机构、专业机构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探索与实践。
从广义而言,“研学旅行”是指任何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在人生任何阶段暂时离开常住地以独立出游、结伴或团队到异地开展的文化考察活动,旅游界学者一般采用这个界定[1]。这是一项以培养生存技能和知识为一体的活动,是国民素质培训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之一,该项活动风靡世界,经久不息。早在1908年英国就有童子军训练营,1946年日本“修学旅行”正式纳入教育体系,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纳入学分管理,英国、美国等也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
从狭义而言,“研学旅行”是特指 “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下,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
从研学旅行市场角度,研学参与者不仅是18岁下的少年儿童,还包括不断扩大的成人和老年群体。此外,研学目的地不仅局限在国内,还包括国外,数据显示出国研学数量在不断增加。
从研学旅行产品层面,研学旅行将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思想,不断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工业科技研学旅行、农业研学旅行、文化研学旅行、拓展研学旅行等未来发展重点也将不断拓展。
在“研学旅行”相关研究文献中,国外学者开展和运用的较早,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白宏太、田征、朱文潇(2014)开展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封安保(2015)针对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问题开展了探索;李东和、王丹丹、 朱玲玲(2016)以合肥市部分中学为例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满意度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白长虹、王红玉(2017)基于优势行动价值构建了研学旅游实现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框架;裴爱香(2018)从农耕文化开发路径视角探索了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路径;黄敏、王露(2019)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工作有效性问题开展研究,从各方相关人员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流程方面提出了有效对策。从知网研究文献看出,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起步较晚,数量不多,针对安徽省研学旅行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探索。
安徽省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研学旅行试点省份之一,省教育厅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各地市也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产品线路、主题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据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研学旅行市场庞大,研学旅行活动基础建设扎实。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研学旅行机构数量超过20000家,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安徽省研学旅行机构数量达1980家,仅2019年一年新成立的机构就有1082家,平均每天就有3家新的研学旅行机构诞生,研学机构数量在全国范围排名靠前,呈爆发式增长。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企查查数据(www.qichacha.com)图1 2015—2019年安徽省研学旅行机构数量统计
2019年12月29日,安徽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有52家单位达到认定标准。其中,安徽省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区在基地、营地建设数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数量共计20个,占总数的38%。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省教育厅文件整理(http://jyt.ah.gov.cn)图2 2019年安徽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名单统计
据安徽省各地教育局及各类综合实践基地信息统计,目前,安徽省研学旅行市场主要以综合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研学课程,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素质拓展、生存体验、主题教育、科学探究等方面。此外,还有以研学旅行基地为依托,采用“基地+研学点”和以研学主题为核心、跨区域整合研学资源的研学模式[3]。
调查显示,研学旅行作为众多旅行方式的一种,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市场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研学旅行+科技”“研学旅行+文化”“研学旅行+农业”“研学旅行+拓展”等诸多形态。据安徽研学旅行企业内部人员称:“研学旅行的火热浪潮,不仅成为了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解决了景区淡季旅客少的问题,给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面对研学市场深入且广泛的需求,企业也同样存在竞争压力大,各方面不够规范导致的研学课程不科学、研学效果不明显、本土特色不鲜明、宣传渠道不充分等问题。”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土地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类型多样,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重要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价值,研学旅行市场前景广阔。然而,面对研学市场的深度需求,研学旅行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到了洗牌期,存在问题不容忽视,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和谋划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浮于表面”的教育,进行与旅游的跨界融合,真正实现深入融合的新业态。
笔者从研学旅行产业链视角探索深度融合框架,推进安徽研学旅游新业态发展。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安徽省研学旅行产业链深度融合框架图
在安徽省内践行的研学课程中,已开展了基于现有基地、营地建设的各项活动,诸如“走读家乡,乡土情感教育”“带着历史课本去研学”等主题项目,开发出红色之旅、徽文化研修、生态地质游等主题研学产品。然而,目前基地数量建设依然有限,政府仍需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场所以及研学旅行云平台建设推广宣传,更要发挥能动性将更多内容与研学旅行进行深度融合。
从本土资源角度来看,除了全国范围内普遍都有的研学资源,安徽省内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资源,诸如带有徽文化古迹、遗迹的物质资源(徽派建筑祠堂民居牌坊、徽杭古道等),带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徽剧黄梅戏、徽州木雕竹雕工艺、笔墨纸砚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自然资源(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此外,仍需将深度开发的本土资源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
从乡村特色角度来看,乡村研学作为非标类产品,处在市场探索实践阶段。然而,依托安徽省内丰富生态资源,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资源值得与研学旅行深入融合,开发差异化的特色研学基地,开展包括农耕体验、绿色农产品观察、特色乡村文化等研学内容,推动美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从政府规范角度来看,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不断升温,仍然存在产品界定模糊,标准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我省也应提速出台行业规范标准。针对市场上研学旅行乱象研究制定一系列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研学实践课程标准、研学实践指导教师资格标准、旅行社标准、安全标准、学分认定标准等。这样有利于规范和净化行业环境,推进研学旅行产品从“粗糙”变为“精致”,重心由“旅行”转向“研学”,同时,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研学旅行行业,推进研学产品不断丰富。
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产物,除了政府和学校外,更多的研学、营地教育服务的专业机构需要融入到研学产品的开发中。然而,通过深入调研访谈发现,研学旅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研学课程无深度挖掘、研学旅行开发人才缺乏、研学实践教师稀缺、课程地区特色不鲜明、导游词或者游艺代替课程等现象,还存在研学旅行与学校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只游不学等现实问题。
随着研学旅行的深入开展,研学课程教学目标已不仅是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而且还要让他们多一些探索求知的欲望,需要专业机构进行课程的深度开发与落地。
前期的课程规划,需要借鉴学习先进的理念,总结国外研学旅行的经验,引进大量专业人才,以学生为主体,以内容为王,全程规划设计安排。课程内容依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从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方面进行分类,从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层次研学对象出发,在课程难度设置、户外知识植入、课程安全性、紧急情况的预判等环节做全面统筹规划;中期的课程开展,课程执行是关键。首先,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学教育工作者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其次,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参与研学人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授课过程需要针对研学内容进行讲解词的二次创作以及讲解方式的转化[4],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升参与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只有各个细微环节的有效连接和融合,才能让学生想学、会学;课程结束后,注重收集课程参与者的效果反馈,做好服务与调整,进一步打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差异化研学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组织要凸显公共、公益、非营利等性质的活动,结合学校课程内容有针对地选择适合本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参与的研学产品,活动前公示方案、价格、内容、评价方式等信息,便于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参考监督。
研学参与者也要做好心态和角色的转换,真正沉浸式地参与到研学课程中,通过攀树、观鸟、夜探等自然体验,或者探索实践认知等行为体验,在所有体验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并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对整个研学过程和效果给予公正的反馈、监督和评价,促进研学旅行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安徽省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研学旅行试点省份之一,在政策推进、基地建设及研学产品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尝试,并打好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面对研学市场的迅猛发展,共性和个性问题逐渐凸显,研学旅行产业链各方都需要进行深度的磨合与合作:作为上游的基础资源要做到与本土特色资源融合,打造更加多元的主题项目并做好线上线下的宣传;作为中游的专业机构要与深度课程开发融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从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方面开发课程内容,让研学产品真正落地;下游的参与和组织者更要做好体验、监督和评价工作,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达到研学旅游的成效,真正发展深入融合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