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奎
摘要:高中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当下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高中教育应该引导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时光中完成从身心到学业再到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教育任务,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會和国家发展的要求,为此,学校、家长、学生都要对“规划生涯,设计未来”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规划;实践探究
“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事”。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应该为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生涯选择有所思考,但是由于高中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薄弱,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教育引导高中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社会,从而逐步构建对未来生涯的规划。
1.重视教师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没错,高中生虽然有一定共同点,但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由于其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特点自然相差甚远。这些都是影响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不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前提下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那么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大大降低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效率。
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工作过程中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看学生所看,想学生所想,要经常刻意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1]。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不必是刻意地,它可以是经常发生的,可以是很短暂地是很随意的,这样的沟通和交流经常发生,教师和学生之间自然能渐渐地做到心意相通,即便无法心意相通也能具有一定的默契,在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上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2.重视课程实践研究
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性较强,所以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水平只有在不断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才会得到提高。想要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环境、认清社会,学校就应该重视对课程实践的研究,教育工作者本身就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
为此,学校应该鼓励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研究,并且将实践经验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实践活动。高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一些学习交流、教研教改活动,从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培养高中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其次,高中生涯规划教师应该继续参与有关生涯规划课题的研究,接触生涯规划前沿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长期的研究方向[2]。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高中生生涯规划教学课程。比如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课程)、品鉴课程、社团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同时学校还应该进行校企合作,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专家为高中生提供辅导讲座,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们参加社会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与社会接轨的体验活动,真正为学生打开校园的大门,将生涯规划教育放眼于现实生活。
3.重视家校协作
家长从来不是教育的旁观者。尤其是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与引导都十分重要,在孩子进行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学生家长更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学校作为高中生第二个接触最多的大环境,应该在学生家庭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做出努力,这也是帮助他们更好更快融入社会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教育方面多倾注心血之外,还应该研究如何丰富家校联络渠道,促使高中生的父母与学校和教师联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3]。
比如,学校和教师要让学生家长明白,在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并非仅仅配合学校工作,而是应该各司其职、携手共进。学校应该针对家长设计家庭教育方案,开设家庭教育沙龙,为家长树立帮助孩子选择和规划生涯目标的意识与正确的观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邀请各行各业接触的家长为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相关咨询活动。从而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一起收获。
结束语:综上所述,帮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是大势所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中生步入心理断乳期,对未来规划有一定心理需求。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需要高中生建立明确地生涯目标。所以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逐步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环境,从课程设置、家校协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庞春敏. 高中生涯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评论,2017(06):28-33.
[2]肖永满,张亚波. “六面一体”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0):20-23.
[3]江坚智,李莉. 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研究综述[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