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王小美 沈易晨
摘 要:汽车后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一种装置,对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与运动性能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对静止、制动两种工况下施加荷载,在有限元模型里添加相应的载荷边界条件并且计算。对后悬架强度不足部位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以期延长悬架结构的疲劳寿命,满足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后悬架 有限元 结构优化
1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产业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期。汽车后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一种装置,对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与运动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然而,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由于强度失效引起的扭力梁式后悬架的疲劳损坏,将直接影响驾乘者的安全[2]。
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法针对汽车的静止、制动的两种工况进行载荷施加,添加相应的边界条件,求解扭力梁式后悬架的应力情况。针对分析结果,对后悬架强度不足部位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以期延长悬架结构的疲劳寿命,满足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2 悬架工作原理
典型的扭力梁式后悬架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扭转横梁、纵摆臂、弹簧、减震器与轮毂。如图1所示为扭力梁式后悬架的结构图:可将扭转横梁视为有一定扭轉刚度的弹簧,当由悬架连接的两侧车轮在垂直方向上跳动时,扭转横梁发挥其扭转作用,产生一个控制车轮与车身相对位置的反方向的扭矩。由于扭转横梁有一定柔性,可使两侧车轮的运动相对独立。由上所述,扭转横梁可以起到与横向稳定杆同等的作用,从而增加车辆的侧倾刚度,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3]。
3 载荷工况的确定
本文的载荷分析中使用静止工况和制动工况这两种典型加载工况。将相应的载荷边界条件施加到已经建好的有限元模型中,并使用求解器对两种工况下的扭力梁式后悬架的静强度进行分析,得出应力云图分布,以便更准确地分析该扭力梁式后悬架的结构强度。
4 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
4.1 静止工况
对网格划分完毕的后悬架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应的约束和载荷,通过计算得出扭力梁式后悬架在静止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图。如图2所示,最大应力处于弹簧座和纵摆臂耦合处,为567.21MPa,应力集中在扭转横梁中部、扭转横梁两端及其与纵摆臂耦合处、弹簧座底部及其与纵摆臂耦合处。最大应力值567.21MPa比后悬架材料QSTE420的屈服强度420MPa大,导致了强度失效。优化后如图3所示:在扭转横梁中部、扭转横梁两端及其与纵摆臂耦合处、弹簧座的底部及其与纵摆臂耦合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应力处于弹簧座和纵摆臂耦合处,为419.74MPa,小于后悬架材料QSTE420的屈服强度,不会引起强度失效。
4.2 制动工况
制动工况下扭力梁式后悬架的应力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在弹簧座底部附近、扭转横梁端及其与纵摆臂耦合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应力处于扭转横梁端和纵摆臂耦合处,为454.16MPa,比后悬架材料QSTE420的屈服强度420MPa大,导致了强度失效。图5显示了优化后制动工况下扭力梁式后悬架的应力分布情况。应力集中于扭转横梁端及其与纵摆臂耦合处,此外,弹簧座底部附近也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应力处于扭转横梁端和纵摆臂耦合处,为408.74MPa,小于后悬架材料QSTE420的屈服强度,不会引起强度失效。
5 结语
本文在ANSYS中导入了悬架分析模型,对结构优化前后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应力值进行对比分析,最大应力分别发生在弹簧座和纵摆臂耦合处、扭转横梁端与纵摆臂耦合处、扭转横梁端与纵摆臂耦合等处。结构优化后的扭力梁式后悬架的应力值减小,符合后悬架的使用要求和强度设计要求。计算结果对汽车扭力梁式后悬架的开发设计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宇,邓帅,何云峰.扭转梁后悬架的强度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4(03): 173-175.
[2]廖抒华,苏海亮.扭力梁优化分析及动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04):74-76+80.
[3]徐丰.汽车后扭力梁的疲劳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