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挪威队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书籍,在世界上一直被广泛喜爱,它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且带些幽默的节奏,用词也十分的唯美。本文从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时代哲思、深层的生死思考、共同的人生孤独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学叙事特点的去粗取精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语言风格;文学
作者简介:徐娇玲(1980.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语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2
引言: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一本可以说风靡全球的书籍,它在写作的特点上融合了日本与西方国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十分大。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在文学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中的语言,只要有语言的存在就会有故事,如果只有故事并没有语言的表述,那么故事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正是村上春树先生的这一理念,所以挪威的森林这本著作才会凸显出它特别的一面,总会让人发现其中的新鲜的字词,就比如说书中有一句是“我的房间干净得如太平间”这句话,一般人形容房间的整洁都是通过房间内的物品没有灰尘或者是室内整洁度,但是村上春树先生却将其描述的像太平间,使干净的房间如此触目惊心,虽然看上去有些幽默的风趣,但是却隐含着淡淡的忧伤。“我们一边把死当做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这句话具有空灵的特性,其中的语言也引得人深思。“天台上空无人影,不知谁忘收的白衬衣搭在晾衣绳上,活像一个什么空壳似的在晚风中摇来晃去”。这句话很简明,将一种空洞的感觉用言语描述出来,表达的恰到好处。“日丸旗俨然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垂头丧气裹在旗杆上一动不动”这句话中的日丸旗与元老议员长袍的下摆,垂头丧气在旗杆上一动不同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两者之间基本上没有联系,但是作者却将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连接到了一起,这种突反式的语言表述方式正突出他的写作风格,从而给读者一个反转的思维观念。再说“直子娇美的裸体横陈在夜色之中,无数植物的嫩芽从其肌肤中争相萌出,在天外来风的吹拂下,鲜嫩的幼芽轻轻摇颤不止”这句话融合了动静结合,将美丽的画面描述出来,让读者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身临其境一般。这种独特新颖且引人注目的语言表述方式正是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最独特的地方。
二、深邃的时代哲思
在文章当中,村上春树的写作手法突出了许多的丰富人物形象,并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述,透露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时代哲思。就比如说渡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都市中普通青年的典型代表,生活在大都市里,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他们大多出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从儿童年到青年,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生价值观发生的巨大转变,使得他们处于矛盾、纠结、困惑、压抑以及彷徨无助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直子,虽然一直在挣扎,试图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但是由于封闭的太久作者就会在留下深深遗憾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在那个时代下青年人群最无助的精神状态。绿子自身在感觉到被现实生活抛弃了的时候,但他还是自嘲似的一步步生活了下去,使绝望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丝的希望,在漫长的生活当中找到了心灵的解脱,这也是那个年代当中年轻人的希望。除此之外,像敢死队、水泽以及玲子等人物形象也都凸顯出了时代的哲思。
三、深层的生死思考
村上春树在文中有提到过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可以说的是这本小说“死亡”是主线,从17岁的木月离奇死亡、20岁的直子悬梁自尽、17岁的直子姐姐精神异常死亡、21岁的直子叔叔卧轨身亡等等,这些死亡类的语言描述中透露出了很多人因为困惑而无法正确地判断生死的思考,这在小说当中已经被作者所描述出来,从而体现出了更为深层的思维,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
四、共同的人性孤独
不难发现,村上春树在小说当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部分都是属于孤独的,比如说渡边,她与绿子和直子两人的情感纠葛之外,对其他的事情都不怎么在乎,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的身上是找不到任何对生活向往的一点,当她姐姐和男朋友相继自杀去世以后,就变得更孤独了,她甚至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接触。水泽这人虽然说能带着身边的人一股热血的向前冲,但是他的心却在黑暗当中时刻地挣扎着。而木月的人格特点是除了自己的朋友与女朋友,并不与其他的人接触,这就鲜明的突出了他在面对人生时那种孤僻的性格。从整体上来说,很多人都十分的喜欢,这是因为这本书当中很多地方都凸显出了孤独的感觉,其实从人生的观点上来讲,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十分孤独的,即使是身边有一群朋友每天笑嘻嘻,但是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事情没人吐露或者说不出口而感觉到孤独感,也居住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罕无人迹的深山,都摆脱不了孤独的通病,这就是现实生活,是人活在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感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感而发,感觉自己不缺人陪,但是就是莫名其妙的孤独,这就是孤独患者。因此,人们在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本图书时,就仿佛是在读自己的人生一般,再加上作者独具心灵打动的写作手法,就更让读者有深入的感触。小说当中刻画出的孤独人物能让读者与其产生共鸣,从而不由自主的全身心走入书中,这也是《挪威的森林》成功之处。
五、对日本传统文学叙事特点的去粗取精
日本的文学发展里程可以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是在很早以前我国的汉字传到日本以后开始的,在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文学记录了许多人与自然发展的故事,并通过语言传播至今,那个时期日本的诗集《万叶集》中就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表达了出来。再向后发展诗集《古今和诗集》当中所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对爱情美好的向往。而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当中却充满了悲伤的感官,这也是日本那个时代王朝文化达到顶峰的一种体现。在《枕草子》这本笔集当中作者的语言表达充满幽默,并且对世间万物都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是十分细腻。所以说,古代文学的产生对日本文学的风格和特点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村上春树所著的《挪威的森林》所用的语言风格也是唯美委婉,以清新的自然环境来表述人们在岁月当中的忏悔,还用了叙事的方式将日本古典文学风格重现并融合。就比如说作者在文章当中记忆草地时所写的“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穹。”这一段文本让读者在阅读时不禁就会想起《枕草子》中的一段话:“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横在那里。”在村上春树的笔录中,对景色的描写是传承了日本诗歌中对四季景色的描述特色。就比如说村上春树所写的细雨就好像是俳句当中描写的四季相似,细节十分的婉转。再比如说描写直子的话中“随之,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这段话当中极具诗意,让人看到便能感觉到轻松。
日本的近代文学是从明治维新再到大正时代结束,这一时期的日本小说大多数都是私小说,也就是描写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模式,而小说当中的内容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所以说这一种写作的模式也被称之为是自传小说或者是第一人称小说。从广义上来看,作者是以自己的角度来描写故事,从狭义上来看,作者的写作已经脱离了自身的生活和时代只是对自己的生活私自的描写,故被称为私小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私小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小说中的内容却脱离了本意,就像是作者说白话文一般。但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小说当中的内容却打破了日本传统的局限性,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上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带有幽默感的叙述出故事,他将生命的特点表述的淋漓尽致,还比说这句“再有十分钟就可以做好。能不能在那儿等一会儿?能等不?当然能等。我说,边等边饿肚子,量可正经不少哩!”绿子这种直白的描述方式恰好凸显出他直爽的性格。村上春树对细节的描写也十分的细腻,并不像私小说中那般所有的事情都是长话连篇。就比如说在对绿子吃饭时所写的那般“她快捷而灵活地挪动着身子,同时操作四五样菜,眼看在这边品尝菜的味道,转眼又在菜板上飞快地切什么东西,又从电冰箱里取出什么盛上,一回手又把用过的锅涮好。”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女孩在干净利索的做饭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被作者描述的简洁却不失特色。
在私小說当中,自传是一个特点,读者在阅读时便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自己就是主角。《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中以第一人称叙事文的方式,渡边的年龄、身份以及学业都与作者一样。开头时是这样写的“37岁的我那时坐在波音747客机的座位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雨云,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十一月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作者村上春树的出生年是1949年,在写作时是37岁。在1986年作者在南欧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出国居住,同年12月便开始写《挪威的森林》这本书。而村上春树坐飞机渡边去欧洲让读者在阅读时也会向导他的人生经历。除此之外,村上春树小说大学中所学的专业是戏剧,与他在现实中大学所学的专业一样,他的夫人是自己的大学同学,这在小说当中却与绿子的人物设定一样。在小说当中,渡边最喜欢的图书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一些美国的作家,这也与现实当中村上春树的喜好相同,所以从这些方面上都可以看出,村上春树所写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样。《挪威的森林》当中,大部分地名都和日本的实际地名相同。就比如说渡边在毕业后住的吉祥寺、与直子第一次相遇以后所走过的地方,这些都是和日本的一些实际地名一样。
总结:
综上所述,2012年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与村上春树擦肩而过,这也引起了《村上春树》书迷的各种不满,同时引起了一场火热的宣传。直至如今,已经过了接近20年,人们在读这本书时还是因为书中的独特风格和引人深思的语言手法所吸引,从而让读者和作者笔下的文字相融合,并产生共鸣。这本书当中所包含的实质是让人们在阅读时感受到其中对岁月的缅怀和会议,这其实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灵依托。
参考文献:
[1]赵静蓉,韦施伊.记忆的陷阱与失败的身份认同——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例[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1).
[2]庞晓蒙.生长在自我森林里的孤独错位——读《挪威的森林》所探触到的村上春树[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5).
[3]张皓.《挪威的森林》和幸存的罪孽感[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07).
[4]于丽君.从电影《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迷茫和孤独[J]. 电影文学. 2012(10).
[5]魏海燕.出版30年,再品《挪威的森林》[J]. 出版广角. 2018(10).
[6]李柯.试论《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比较[J]. 东北亚论坛. 2002(03).
[7] 冯明舒.从《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色[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