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魅力

2020-09-14 12:12
商周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雷锋魅力疫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电影就像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任何人对着电影,就像是对着镜子一样,悲、欢、离、合,尽在其中。

国家电影总局下达通知,疫情处于低风险的地区,电影院可以逐步开放。对电影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喜讯。人们又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影院里观赏自己喜爱的各类影片了!

从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后,电影便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精神和娱乐享受的最佳选择。

人们喜欢电影,白首黄童、男男女女,学识渊博、目不识丁,皆钟情。电影在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打动和感染了数十亿人的心,成为人们不可缺失的生活内容之一。疫情的出现,虽然只是短暂地阻碍了人们去影院的道路,让许多人感到沮丧、烦恼甚至痛心。因为电影太有魅力、太吸引人了。

就说本人吧,在我的文化娱乐生涯里,看电影绝对是重头戏。

从孩提时代我就经常光顾电影院。因为母亲是老师的缘故,经常跟着学校包场看电影,场场不落下。即便看过也照样再看,有的片子甚至看过三四遍。

包场的电影大都是“老片”,这对一个“电影迷”来说,肯定不过瘾。年龄稍大些的时候我便自己去看“新片”。

我把母亲平时给的零花钱攒起来,经常留意报纸中缝里的电影广告,发现有新电影上映,就按奈不住激动,盘算着怎么能去一饱眼福。

新片没有学生票,而且排片也先在市中心影院,然后再向周边区域辐射。当时青岛中山路上的中国电影院、红星电影院,只要有新片,必定先上映。但是价钱也贵,甲级票两角五分,乙级票两角。我住在台东区,来回乘车,最少需要一角钱。电影票加车费三角钱,当时别说对一个孩子,就是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大人,也要掂量一番。

然而电影的诱惑力太大了。为了先睹为快,哪怕步行一个小时,也要先过足了瘾。看着银幕上的镜头,欣赏着紧张又感人的故事情节,什么累啊、痛(钱)啊,统统抛在了脑后。直到灯光亮起,电影结束人们纷纷离场时,这才意识到,还有一个小时的回程路途在等着自己呢,心里不免有些沮丧。尽管如此,还是很得意,因为在小伙伴面前可以尽情地炫耀。

上世纪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看电影成了许多人的乐趣和精神享受,电影院像是文艺的“天堂”。如果亲友中有人在电影院工作,哪怕在里面清扫卫生,也令人羡慕不已。印象很深的是当年上映《列宁在1918》,一票难求。大哥同学的姐夫在胜利电影院,他把我们领进去,站在没座位的“包厢”里,免费一连看了两场。回来说给邻居听,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

那个年代新片很少,一年能有一两部就不错了。大量的是老片,拷贝都“花”了,但还是喜欢看。许多电影,都能背下来。不光是情节,甚至是对话。《南征北战》、《地道战》、《渡江侦察记》里敌我双方的精彩台词,迄今许多人还记忆犹新,张口就来。

电影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是很大的。《雷锋》、《红孩子》、《闪闪的红星》,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雷锋、潘冬子、苏宝,这些银幕上的形象被融化在现实中,成为英勇顽强、爱憎分明、助人为乐的真实写照,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

改革开放后电影迎来了“百花盛开”,中外电影像潮水般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时再进电影院,大都是有选择性的了。不过,那种情结,那种感受,还有那种喜爱,却很难改变。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魅力经久不衰,或是疫情缓和人们可以重新走进影院而欢呼雀跃的原因所在吧。

猜你喜欢
雷锋魅力疫情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战疫情
接过雷锋的“枪”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东方欲晓》的魅力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