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0-09-14 11:57赵俊凤
时代人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赵俊凤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批判继承,经过革命实践、理论斗争逐步形成的思想,对于我国反贫困事业推进的各个环节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我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为依据,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反贫困工作,促使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我国在反贫困实践中遭遇了新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精准把控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内在逻辑,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反贫困路径,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繁荣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在坚实的理论支持下,从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等多个视角揭示贫困根源的一种方法,反映了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反贫困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反贫困思想不同的鲜明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形成脉络入手可得出,马克思认为国家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上述特性产生于社会发展特定时期,可以有效协调社会各部分关系并解决不同阶层利益冲突,也决定了国家是为统计阶级服务的,是贫困出现的根本原因[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从本质上是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生产的绝对规律以及资本家持续开展资本积累的行为,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真正根源。只有无产阶级真正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跳脱出来,消除思想贫困根源,利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指导,才可以脱离贫困。同时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出卖劳动,另外一方付给工资的方式为表面意义的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家、无产阶级在政治层面、人格尊严、文化层面的不平等。整个过程中,资本家可以通过劳动力、货币关系转换获取充足财富,无产阶级则仅可以通过工资维持生存。久而久之,将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固化常态。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升,过剩人口数量增加,成为反贫困的异己力量。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旧中国现实环境存在较为突出的积贫积弱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推翻“三座大山”军事斗争任务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服务于集中一切力量保存、发展党的力量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贫困思想轮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将工人、农民均看做劳工阶级,劳工阶级贫困的经济原因在于形形色色旧式官僚利用土棍、差役“鱼肉百姓”,文化原因在于农村缺乏革命青年及升华修养的机会,政治原因在于劳工阶级面对压迫缺乏组织反抗的意识。基于此,在1924年-1926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机构制定并下达了关于农民运动的中央层级决议文件,反贫困思想也从重视工人运动提升至工农运动并举,并将视角转移到了劳工阶级的武装问题,指明帮助劳工阶级脱贫的关键在于从官僚中夺回土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因长期战乱破坏农业正常生产,导致劳工阶级处于整体贫困状态。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的情况下,将农村反贫困为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导下,引导农民同富农、其他资本主义因素斗争,逐步在农村实行了集体化。如在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工阶级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于农民资源原则,灌输了合作化优越性,并刺激其加入合作社,加快了粮食收购进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后

长时期以来,中共共产党都非常重视农村反贫困问题,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将近30多年的实践证明,消除贫困产生制度问题并非表明贫困自身会消退,此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导致贫困的其他因素及对策进行逐一阐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阶级分析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实际情况,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綱”,丰富了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农村生产关系作为反贫困主要途径,摆脱了左倾思想束缚,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学说。在极端贫困情况下,四川省、安徽省等区域农户自发冒着巨大政治风险率先以责任田形式分田单干,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反贫困的热烈讨论。在深刻反思人民公社体制下利用工农“剪刀差”积累资金模式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弊端后,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并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为重点和核心,对人民公社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即利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体制。同时规定社会主义经济涵盖了社员自留地、集体贸易、家庭副业,党应主动顺应贫困农户要求,将农业发展脱离“以粮食为纲”的理念,实现农林牧副渔并举[2]

马克思主义将人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进行“种的繁衍”,实现自身再生产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革命建设工作均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种自由观为前提,但是人种的过渡繁衍造成了农业资源的过度消耗,给生产资料、现实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基于此,我国提出了有计划的生育政策。1980年,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并于1982年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为反贫困工作落实提供了充足支持。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多数地区初步摆脱了总体贫困,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贫困生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城乡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人地矛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贫困思想实践主要阻碍,制约了贫困地区与市场经济接轨,拉大了城乡差距。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论问题,以总体小康为导向,将提高频率农村地区农民收入、解决贫困农民最关注现实利益问题为核心,制定了涵盖劳动输出、开放式扶贫、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广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举措,为贫困落后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及反贫困工作中智力因素缺陷弥补提供了依据。

十八大以后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全方位分析自身在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发展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创新性、系统性的农村反贫困思想,進一步完善了党的农村反贫困理论体系,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动力。即摒弃“大水漫灌”的方式,以保证单个贫困户、贫困人口对口扶助为目标,通过基层民主评议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原因,在了解不同地区及人口所产生的致贫原因之后,差异化使用扶贫资金,多样化安排扶贫项目,做到“真脱贫、脱真贫”[3]。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根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新特征,将“ 精准扶贫、助学扶智”作为脱贫攻坚制度机制建设、工作探索创新导向,专门制定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首次针对“穷人”践行了地方性法律规范,让无数四川贫困农户看到了希望。在《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践行过程中,四川省始终以“找真贫”作为精准扶贫“一号工程”,由4万余干部组成1万多个工作组,完成了将近625万贫困人口、1150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并以质量高、差错少、水分少的优异表现走在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四川省集中全省力量推动“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五大扶贫工程”12项重点工作计划,落实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帮扶方案和措施,切实实现了“菜单式”扶持。

为了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以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的方式,配合师资力量、教育力量扶助,挖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渠道。以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的贵州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始至终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立足“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观念,推出了一系列脱贫攻坚“典范样本”。如“4541”部署(包括“五个专项治理”、“四个聚焦”、“四场硬仗”、“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开创“五步工作法”助推贫困县退出、建设“精准扶贫云”、教育医疗“组团式”对口帮扶、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新模式、开展省领导定点包干极贫乡镇脱贫攻坚等,无一不体现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精准扶贫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发展指标也进一步优化。如在2016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331元,食品烟酒人均消费2567元,分别较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3%、2.8%;饮用柴草农户比重为51.4%,较上年下降3.5%,使用管道供水比重为67.4%,较上年提升5.9%。截止至2012年底,四川省贫困人口为75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13以上,每10个四川人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下。而通过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从最贫困村、最困难户、最急需办理的事情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新定位、新机制、新突破为目标,全面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获得了以减贫254.6万人的满意成绩单。

综上所述,贫困与反贫困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探索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贫困的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反贫困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根据新时代社会贫困群众需求变化,中国共产党应摒弃照搬以往反贫困实践模式的理念,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为指导,有选择地汲取各国、各地区反贫困实践中的经验及先进理论,持续不间断的进行反贫困实践模式的发展创新,为我国贫困区域贫困群众真正实现物质脱贫、精神脱贫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诗铭, 牛海.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本质特性[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 20(01):50-54.

[2] 吴振磊, 张可欣.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演进、特征与展望[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048(005):101-111.

[3] 郑军, 章明芳.农业保险的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三重维度解读——中国和日本的比较及启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2):28-3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