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建房艰难事

2020-09-14 11:59王德和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洋楼石料新居

王德和

最近搬家到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边的新居,特意将83岁的老母亲从老家双峰县荷叶镇接来住几天,老人从楼下爬到楼上,看屋前潇湘大道车水马龙,湘江上船只往来穿梭,对岸高楼林立一眼望不到头,万分欣慰之余,不觉感慨当年在农村建房的艰难。

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家9口人挤居在2间半的老屋里。来了客人,就要到别人家寄居。随着我们五姐弟一天一天长大成人,到了非建新居不可的时候。

那时建房大多是土木结构:石基、土砖、木梁、青瓦,一切都要自给自足,全靠血肉之躯来拼。

万丈高楼平地起。那时地基不能占用农田,只能在荒山野岭开垦。我们选址在老屋后的山磡边,一块几平方米的荒地,后面是三四丈高的坚硬黄土山坡,地基要一锄一锄地挖,用箢箕一担一担地挑。光是挑这块地基就用了3年。亲戚朋友来拜年时,看见打地基这么艰难,就一起帮忙挖土。

采集木料同样来之不易,每一片房椽,每一根木梁都求之不易。那时周围几乎都是不毛之地,到处童山濯濯,一根梁木要到10余公里外的紫云峰上去采购,每根要2元钱,白天到田里劳作,只有晚上翻山越岭去背树。爬到山上已经是晚上10点多,饥肠辘辘,疲劳不堪。再背起树木迷迷糊糊、摇摇晃晃往回赶。有时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连人帶树摔进了傍边的涓水河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时一切都要请人,无论是木工、石工还是泥水工。做事艰难,请人更不易。制作土砖要到很远的山坳用稻草和泥制作,然后用独轮车一块一块运回;做瓦要选上好的青泥,精细制作,不能有一粒砂疙瘩。最难做的是石工,那是典型的力气活,却又不乏技术含量。要到屋后的大石山上,不停的敲挫,打磨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料。尤其是大门的石柱石梁,要有精致的造型,做到严丝合缝,不得有任何差错,全部用人工开凿打磨,往往请人长达数月,为他们提供粮食和蔬菜非常不易。那时还没有分田包干,生产队分配的粮食还不够我们果腹,常常要靠地瓜、南瓜充饥。

眼看万事俱备,一位晚上来帮忙抬石料的邻居不幸被石头磕伤,引发旧疾住院抢救,家里将用来建房的粮食全部换成钞票去救治,建房被迫推迟半年。尽管那时年幼无知,但当时母亲那绝望无助、凄然欲绝的情景历历在目。

经过3年半的筹备,一栋明三暗六的土砖屋终于在1982年10月建起来。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又推倒这栋土木平房,建起一栋二层小洋楼。这几十年,5姐弟分别在城里成家立业,各自购买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逢年过节大家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陪伴母亲。

如今,每次从高楼林立、霓虹璀璨的省城,驱车回到家乡,看到一栋栋美轮美奂的小洋楼,回忆当年艰难困苦的建房往事,感觉如梦如幻,仿如隔世。

猜你喜欢
洋楼石料新居
鹧鸪天·红安老区易地搬迁扶贫
渔父·威尼斯水城
搬运石料
易迁新居
浣溪沙·镇远东城移民区
臧学万
故宫里为何有一座“洋楼”
高速公路路面石料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齐白石:从石料到泥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