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的实践基地建设

2020-09-14 08:30李丽洁金韶华金海波李晓萌罗爱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军工导师

陈 煜, 李丽洁, 金韶华, 金海波, 李晓萌, 罗爱芹

(北京理工大学a.材料学院;b.生命学院,北京100081)

0 引 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面向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1-2]。其培养过程强调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职业的紧密结合,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具有工程研究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3~6]。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和体系,适合于军工行业对工程研究、实践创新、技术操作人才的能力要求[7],是培养应用型军工人才的有效途径,对缓解我国军工行业人才短缺现状,提升军工创新发展能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如何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程度,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快更好地为军工行业服务,是面向军工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普遍问题[8-9]。

我校是国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向军工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专门人才,为国防军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军工行业重实用,安全要求高等特点[10-11],故研究生的学术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难题和瓶颈。多年来,学校积极与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合作,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促进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探索适宜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实践基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向含能材料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对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良好示范性。

该实践基地由我校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该企业是国防特种化工骨干企业,军民两用大型保军重点单位,是目前国内产品种类最全、生产能力最大的高能炸药生产和科研基地,建有国家级炸药先进制造中心、国家一级质量检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多年来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了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平台。该实践基地面向材料工程、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开展含能材料、特种化工、检测技术等研究方向研究生实践与培养的重要教学平台。实践基地2012~2018年接受半年以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总人数超过90人。实践基地以含能材料工程项目人才需求为牵引,将工程需求、理论教学、创新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多年的探索,人才培养规模稳步增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联合培养成果。该“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1 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

结合培养对象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索适宜的基地建设思路及研究生培养措施。实践基地的主要建设架构如图1所示。

1.1 建设目标与理念

实践基地面向国家国防含能材料战略需求,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集成创新意识,培养与国防需求紧密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为建设目标,致力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培养输送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复合人才,使他们在未来能够快速、轻松地进入工作角色,创新、高质量地承担各种科研、生产任务,满足国防军工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图1 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建设架构

本实践基地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含能材料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解决与含能材料领域相关的产品设计、研发、工程化的任务。

1.2 管理方式

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基地灵活合理地组织教学和科研管理,促进教学相长,形成高效稳定,严谨规范,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意义的工程实践教育运行机制,并获得了学校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校方)、副主任2名(校企各1名)。主任负责编制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领导并组织完成创新实践基地各项工作任务;搞好创新实践基地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创新实践基地各类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负责对创新实践基地导师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总结创新实践基地的工作,开展评比活动等。

实践基地成立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委员会,聘请国内重要军工企业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专家和学校资深教授作为工作委员会委员,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制订实践项目规划、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监督和指导项目运行、保证培养质量等,保证实践基地工程实践课题与方向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同时,实践基地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实践基地保密制度,实践基地实验室安全守则与管理办法,实践基地研究生培养环节考核评价方法,实践基地经费使用办法等。上述规章制度有力地规范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活动,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安全、规范、高效。

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基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共配备指导教师61人(校方38人,企业23人),全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2.3%。

校方建设了含能材料研究生教学团队,包括总装火炸药技术专业组副组长1人,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成员1人,某国家专项专家组副组长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511人才1人等。

企业根据研究生的实践方向,配备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问题具体指导。企业导师均为一线技术骨干(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6人),长期从事科研、技改和技术管理,对企业下属各单位的科研情况比较了解;企业导师在国防军工相关工作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备专业学位硕士所需的专业指导水平,符合企业基地导师的要求。

在学生的指导中,遵循校方导师主导,企业导师辅助的原则。校方导师作为研究生指导的第一负责人,对学生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进度,存在问题等进行实时指导,企业导师参与项目研究、实践操作、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通过上述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4 实行校企师生的互动机制

企业的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与研究的平台,学校的培养是学生创新与进步的动力源泉,但只有校企师生的不断交流和互动,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保证促进双方合作与创新的活力[12-13]。

实践基地建立了研究生,校企双方导师的定期沟通机制。校企导师共同确定学生的实践课题,参与学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研究生和双方导师通过定期研讨、远程交流、进展汇报等方式,进行实时沟通与讨论。校方导师每年有15人次以上赴企业开展研究生的合作指导与讨论。校企导师的合作指导,确保学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

实践基地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双边、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实践基地定期举行科研、生产和情报资料信息交流,每年举办以校企双方为主导,相关行业研究人员参加的情报、学术、技术、工程问题交流会议;不断促进实践基地师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开展创新工作。

1.5 实践方式特色鲜明

基地结合军工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培养多层次人才的优势以及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程化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14-15],以企业前瞻发展和现实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方式,大大推进了实践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

为了提升实践质量,校方与企业导师共同梳理最新工程技术前沿动态,共同确定与教育层次相匹配的实践课题与方式。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提出急需解决的技术和工程问题,通过学校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解、融合或扩充,并通过具体实践方式的实施来实现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

在实践方式上,基地采用前沿技术讲座、案例研讨、项目汇报、操作培训、生产现场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内容上,分工艺、分析检测、产品设计、产品应用四部分,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1.6 确保实践培养质量

实践基地具备完备的硬件条件,依托国家级火炸药先进制造中心和校企于2008年成立的联合实验室,下设分子设计、单质炸药、混合炸药、性能分析等4个研究室,拥有各类大型仪器设备80余台(套),设备总值3 000余万元,专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26人。上述良好的科研条件确保了研究生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践基地拥有良好的资金保障条件,校企双方均每年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基地的建设和运转,以及创新性课题的研究。同时,由于校企双方多年的合作研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成为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强大后盾。

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食堂、宿舍、体育馆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并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确保研究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安心实践与研究。同时,通过研究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促进了研究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使他们明确了自己适合的就业方向。

2 取得的成果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校企双方的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2.1 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的学生,因其具有良好的科研、生产中实际能力,突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优良工作作风,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受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等所属的国防军工院所、企业的青睐。据统计,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的学生中,65%以上前往国防单位就业。由于在实践基地的锻炼,学生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目前,多名在实践基地实践的毕业研究生已迅速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2.2 促进企业发展

自实践基地自创办以来,基于实践基地的研究生工作及校企的联合攻关,解决了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检测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10余项,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由校企双方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课题,攻克了N型单质炸药的晶型和粒度控制技术,在国内外首次解决了N型单质炸药酸值分析的难题,建立了规范的检测方法,在工厂建成了国内首条N型单质炸药产品试制线。基于上述炸药发明的某类新型PBX炸药,现已应用于某型号火箭弹,自2014年起装备部队。师生利用实践基地,共同参与的C型单质炸药结晶特性研究的实践,攻克了这一目前能量水平最高的单质炸药降低感度的技术瓶颈,为其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在与研究生的相互沟通中提升了技术思路和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企业自身人才的发展。

2.3 反哺学校科研和人才培养

通过实践基地导师的联合指导与交流,加强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十二五”期间,校企共同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5 000万元,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促进了学校技术成果转化。如学校开发的醋酐法制备H炸药工艺技术,通过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获得成功转化,H炸药由48%提高到65%,三废处理降低40%以上,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校方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基地研究生的联合指导,通过上述过程,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促进了青年人才将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提升了科研的活力。近年来,青年教师们承担了某国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火炸药青年基金、国防科技预研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逐步成长为行业的学术骨干和技术专家,为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与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结 语

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果,对于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快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1)校企强强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瞄准军工创新人才需求,校企强强联合,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实践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培养多层次人才的能力及优势,以及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程化应用研究的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实践基地以含能材料精确打击,高效毁伤的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前瞻发展和现实需求为依据,结合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校企双方的特点,确立了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军工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形成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通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实践方式,内容丰富的实践内容,大大推进了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基地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重点课题立项1项,自选课题立项3项。

(2)构建校企共赢基地建设模式。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国家需求、人才培养、企业发展、教师成长紧密结合,形成多方共赢的基地建设模式。实践基地培养的研究生能够深入企业一线,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创新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显著提升。同时,实践基地促进了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加速了学校的技术成果转化,显著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3)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学生实践课题,形成分工明确、过程控制、优化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践基地以校方导师指导为主,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确定学生实践课题,校企导师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双方共同主动对实践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实践基地建立了完善可行的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在师资、资金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基地的正常运转。基于基地实践成果,校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双方已承担并即将承担大量国家重要科研课题,这也保障了基地的深入可持续发展。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自《教高[2005]8号文件》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军工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