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君华, 林 彬, 闫秋娜, 何荣希, 王雅琨, 符 策
(大连海事大学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大连116026)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国家文件精神,为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六方联动”机制。为响应学校号召,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完善了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校-企业高效互动、文化氛围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并将创新创业的工作精神最终落实在了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
通信工程专业是交通运输部重点建设专业,学校“211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2018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国家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新要求,发挥示范专业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联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决定重新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打好基础[1-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内开展。受资源和环境的限制,课内实践环节无法将企业相关的工程知识融入其中,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等工程师素养更是难以涉及。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卫星通信行业的龙头单位,具有完备的卫星通信系统,其“多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卫星信息通信网络,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卫星通信的全过程,可以为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良好的卫星通信实践平台。该卫星通信实践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学校先进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又能满足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海事特色的需求。
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学到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到企业感受到最新的工程应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工程思维。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可以增进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习交流。学校为企业提供新技术的研发和支持,为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并可为企业招新推荐优秀的毕业生源;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更可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因此,建立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生产科研和工程伦理的育人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方式,是改革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3-4]。
实践基地始终以培养创新创业型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前提,以学生满意度为考核标准,建设具有海事特色的综合实践示范基地,是大连海事大学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共建本科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见图1)。实践基地主要面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信息类相关专业,以及本校和兄弟院校中对卫星通信有浓厚兴趣的其他专业本科学生。
图1 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的培养目标
由大连海事大学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联合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的培养方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延伸到工程应用,将学科师资和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成为科研发展的实践者和真正的受益者。
充分利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企业的优质资源,将公司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的创新理念融入学生实践,开拓全新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将工程项目全过程整合到学生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改造、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校外实践活动能够长久有序地开展,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本着友好协商、互相协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共同成立了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委员会,协商制定实践基地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分别由大连海事大学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两方人员担任。
结合双方的工作内容和实际需求,双方各取所长,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上各司其职。大连海事大学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并对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管理、技术人员的学位和学历教育,为高级研修培训提供教育资源支持。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实习基地,接受大连海事大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毕业实习,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尽可能提供食宿以及其他便利条件,并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平台和充分的安全保障[5-8]。
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突破以往校园环境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弥补有些课程在校内课堂中无法充分开展的不足。位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有完备的卫星通信系统,适于我校开设具备海事特色的创新课程(见图2)。
图2 卫星通信海事特色创新课程建设
为学生增设工程职业道德规范课程,加强学生对保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课程中渗透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建设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优势、工程优势、市场优势;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开设前沿的海事卫星通信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卫星通信相关技术;安排学生到机房值守,深切感受工作氛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企业的现代化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善工程实践的教学效果。通过系统、全面、特色鲜明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把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海事特色的卫星通信综合实践基地。
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简称CTTIC)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双方在科学研究以及人才交流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常态化的实验项目研究、实践平台建设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双方可互派专家、学者、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进行互访互学、合作研究、挂职锻炼等,双方联合培养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9-11]。
双方组织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以及行业科技奖励,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双方重点加强海事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共同推进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的科技成果推广力度,组织关键技术攻关,通过项目委托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共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实践基地建设需要与学校各类实验平台相结合,参考学校培养计划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保证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引导相关实验实践类课程到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提高校外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同时,合理规划将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对外开放,吸引行业内部人士到实践基地进行拓展培训。
对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考核实践基地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评价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自身的综合知识和工程素养有没有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是否了解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背景,以及能否全方位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创新思维,还包括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硬件设施和条件是否需要完善等方面。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通信工程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经接纳了一批又一批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参与实习。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卫星通信的前沿技术,在交流中深化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培养了工程思维,在值守岗位中塑造了职业品性。
校外实践基地是校内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拓展、强化,延伸了课本上学习到的基础理论,拓展了简单通信知识的复杂应用,强化了专业学科的工程背景。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学生为载体,在实践活动的交流互动中促进了双方产教研融合。同时,学生普遍反馈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素养、专业理论知识、相关通信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科研实践、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本科学生的就业率。
大连海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经过20余年的积累沉淀和2年多的更新建设,在实践中落实了“校企协同推进、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学校政策,综合了学校创新创业领导工作的顶层设计,部署了创新创业的统筹规划,调动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通信工程教学系来具体实施完成。在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调配和整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学校的各种资源。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创业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