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晓 杨彦妤 王瑛琦 陈博文 沈凌晨 CHEN Xiao, YANG Yanyu, WANG Yingqi, CHEN Bowen, SHEN Lingchen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大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1]。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更高层次推动经济集聚和区域连接,2018年,党中央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湖州市作为节点城市,前所未有地迎来了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有望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产业融合、市场协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对接。
2020年6 月,长三角主要领导会议在湖州市召开。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是上海、杭州、南京3大都市圈的共同腹地,区域节点型城市特征鲜明。随着长三角范围从原来16个核心城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后,湖州市也随之从原来“相对边缘”到现在“相对中心”。在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湖州市不仅可以接受东部大城市的辐射,还将带动西部、南部和北部方向区域的联动发展。同时,湖州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位于太湖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生态经济发展好,生态制度创新领先,被誉为“长三角中心花园”。以湖州这一生态型节点城市为案例,研究其如何扬长补短,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区域之间分工越发成熟,合作方式更多元,合作内容更加丰富[2],在区域分工协作过程中节点型城市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参与都市圈一体化的功能特征也越发凸显。但不同类型的节点城市在发挥比较优势过程中,功能特征不尽相同。有的城市功能相对单一,有的城市功能相对综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功能导向型。在流域上游地区、山水资源富集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等区域的节点城市,比如长三角地区的沿海湿地、太湖流域上游地区、天目山生态保护区域等区域内城市,在功能上承担了区域性的生态平衡功能,需要各方予以保护,并按照可持续发展导向给予支持和引导。
(2)交通联通导向型。交通是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此类节点型城市也恰恰是依托一些重点交通设施,承担大城市的疏解功能和向外拓展功能,吸引人流、物流等要素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高速出入口、高铁站、沿江沿海港口、机场等附近布局重点平台、载体及重大项目,能够快速集聚壮大。
(3)生产协作导向型。随着区域一体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区域之间的同构问题不能简单地基于现有产业进行分类,同一产业类型的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工艺在城市间形成的分工也是功能协同的表现。此类节点型城市往往把握这一时代性的分工特征,积极参与核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在上下游产业链找到比较优势,瞄准某一产品进行深耕细作,培育形成独特的优势产业集群。
(4)配套服务导向型。区域一体化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化深化和行政壁垒逐渐弱化的过程。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在辐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市场化服务功能和管理性服务功能向外转移,如物流仓储、会议会展、海关监管等功能。这也为节点城市,特别是毗邻核心城市的卫星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
(5)休闲度假导向型。这类节点城市更趋向为旅游型城市,通过文化、自然、娱乐、体育等资源或特征的发挥,吸引周边城市甚至更大区域的旅游人群,在一体化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类交通方式,共同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节点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契机。特别是在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以及G60科创走廊建设等协同发展构想提出以来,节点城市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脱颖而出。伴随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节点城市可充分利用“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多重辐射和外溢效应,突破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壁垒,收获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三大红利”。节点城市从而得以集聚高端要素、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经济能级,顺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为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同时,由于发展所处阶段、地理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城市间特征各异[3]。而且地方政府合作的基本出发点还是谋求自身发展,有利则积极推进,无利则消极观望,甚至会出现“搭便车”行为[4]。有些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甚至利用其资源控制和配置的权力及财政能力,在土地价格标准、税收优惠等方面造成恶性竞争[5-6]。这使得跨区域的常态化磋商、联合协调、合作落实等机制在短期内较难发挥实质作用,对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造成较大制约[7]。新一轮一体化发展必将掀起节点城市抢占发展先机的势头,在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战略要素资源方面将面临与中心城市的激烈竞争。在规模效应和制度落差的影响下,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仍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节点城市面临成为中心城市之间高端要素流“过道”的风险。
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的深化和拓展过程中,必然涌现出多元化的节点城市,节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城市能级及平台特色会受到影响,同时各节点城市通过功能的发挥积极参与一体化建设,又进一步强化了功能属性。
(1)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格局势必呈现新面貌,特别是在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节点城市在整个区域格局中将面临更多可能性,参与一体化的分工和城市定位都可能因此得以重塑,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具有长期和深刻的影响。
(2)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两者相互交融,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8]。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节点城市的能级、品质和竞争力带来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程度、创新能力、经济密度、资源配置能力、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程度越高、地方特色越明显的城市,其竞争力越显著。
(3)城市品牌和开放度。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打造多方面竞争力的“核心名片”,城市开放度是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表现。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寻求的是开放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这为长三角节点城市对外开放营造更优的环节,也对城市品牌和城市影响力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节点城市在主动接受上海、杭州等城市品牌溢出效应的同时,需要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为生态型节点城市,湖州市已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城市全面发展战略之首,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优先战略。通过“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路径,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与其他众多节点城市相似的瓶颈和短板问题,需要加快突破。
(1)发挥交通网络优势,重塑战略区位优势。湖州市位于长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距离杭州75km、距离上海130km、距离南京220km,是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南北两翼、贯通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借助区位优势,湖州市全面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见图1),特别是关注高铁时代下的铁路建设,商合杭高铁目前已经开通,沪苏湖高铁、湖杭铁路也已经开工,未来湖州市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同城化效应将更加凸显。
图1 湖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廊道示意图Fig.1 Traffic diagram of Huzhou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2)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挖掘生态环境价值。湖州市山水清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为48.14%,常年提供40%以上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近年来不仅重视生态维护,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同时坚持推行生态转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高端民宿等生态富民业态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转化优势近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沪宁、沪杭城镇化、工业化高度密集特征不同,沪湖廊道(见图2)更加凸显生态发展特征。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湖州市生态建设不仅使自身生态优势得到了挖掘,更是为长三角的绿色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同时与沪宁、沪杭廊道形成错位,相得益彰。
图2 沪湖廊道与沪宁、沪杭廊道分布示意图Fig.2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Shanghai-Huzhou Corridor, Shanghai-Nanjing Corridor and Shanghai-Hangzhou Corridor
(3)发挥块状产业优势,推动绿色智慧转型。湖州市近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创建等做法,集聚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有效赋能,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不断提速。同时,签约落户了重大健康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太湖龙之梦等多个百亿级绿色产业项目。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地理信息、节能环保、绿色家居等一批更趋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4)发挥江南文化优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湖州市拥有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与山水资源相对应,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郁;同时具有较好的开放文化,与上海、杭州、嘉兴等地历史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近年来,湖州市也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最强政策供给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积极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营造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更加包容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近期湖州市出台的“湖九条”等创新政策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1)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湖州市位于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是黄浦江源头所在地,也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屏障,管理着300km²太湖水域和65km湖岸线,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全市划定生态空间总面积超过2270km²,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近40%,是环太湖区域内陆地生态空间比例最大的城市,森林、湿地、饮用水源地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较多。既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加速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2)绿色发展效益提升不快。近年来,湖州市较为注重向低碳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但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产业依然存在传统高耗能类型居多、产业组织不够高效等问题,资源利用效率偏低。2019年,湖州市的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用能占到规上工业能耗的76.3%,而增加值却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5.0%;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0.49 t标煤、40.6m3,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3)城市开放能级有待提升。虽然处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但湖州市的高铁等对外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相较于苏州、无锡等地进程缓慢,这也制约了湖州城市开放水平的提升及周边大城市对湖州市的辐射带动。同时,以块状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开放步伐不快,又缺乏类似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的对外开放平台,跨国公司和标志性的外资大项目不多;2019年外贸依存度为30.1%,远低于浙江省49.4%的平均水平,在整个长三角的开放大格局中战略地位不突出。
(4)科技创新支撑略显不足。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不够,缺乏综合性的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创新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等指标在浙江省均排名靠后。这对湖州市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参与区域协同创新产生较大制约。此外,2019年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为30.2%,创新对地方产业的支撑能力还远远不足。
新时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能再走传统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老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和动力,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9]。节点城市要充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比较优势最大化,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见图3)。
图3 生态型节点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特征Fig.3 Path characteristics of eco-type node ci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1)探索开展跨区域环境治理。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同样重要,特别是上海都市圈范围内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环太湖区域的水资源保障仍显不足[10]。湖州市是太湖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关乎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探索区域共治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湖州市可率先带头进行。重点可协同推进环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在生态保护、开发建设、渔业资源利用、海事管理等事项上强化上下游合作;同时在土壤生态修复、矿业绿色发展、垃圾分类处置等方面增强区域协同,形成开发与保护协同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可以打通行政边界,以完整的水系、河流为主体,探索建立跨区域“河(湖)长制”“林长制”“湖长制”等长效管理机制。
(2)提炼推广生态建设标准示范。近年来通过自身探索,湖州市积累了许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如“美丽乡村”“绿色金融”“干部历任审计”等模式,可在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中推广,不仅能为区域环境优化提供智慧,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优美形象。因此,湖州市需要立足绿色制造、绿色金融和内河水运转型等基础,深入研究制定一批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绿色标准。湖州市积极探索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新型绿色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并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开展深入合作。联合上海等核心城市,谋划建立标准化技术创新基地,鼓励相关机构、骨干企业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并开展人才培养等国际交流合作,组织一批质量标准提升示范项目,推动“湖州标准”国际化。
(3)探索推进绿色制度一体化载体建设。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要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纵观长三角区域,湖州市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已成示范,具有打造长三角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的优势。同时,就湖州市而言,可发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建设条件,合作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康养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等。并以“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南太湖“两山”理念实践示范区为载体抓手,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形成制度集成创新。
(1)彰显宜游度假优势,共同打造生态旅游高地。湖州市可借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旅游合作,全面打造长三角“周边游”首选地。促进湖州市与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项目、产品、服务等对接融合,探索加入“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使用范围,逐步形成文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格局。探索创办“湖州—长三角地区旅游套票”模式,实行湖州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游客互送互发,达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目的。推动建立文化旅游共建共赢机制,携手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创建以彰显江南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太湖国家文化公园。
(2)发展绿色高新产业,构筑绿色创新廊道。作为沪湖廊道以及宁湖杭生态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区域绿心,湖州市要做活山水资源,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空间链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加速探索新时代“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创新发展之路。集聚战略新兴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依托绿色金融试验区基础,扩大绿色金融的融资规模和范围,关注绿色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产业特色塑造得更鲜明。同时着力提升生态产业的品牌价值,培育以“‘两山’农品汇”“湖州湖蟹”“安吉白茶”“长兴紫笋”等核心品牌为主的地域特色品牌体系。通过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的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创新廊道。
(3)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彰显区域传导功能。一体化空间格局并不是均匀的空间发展,而是经济更为集中、分工日益密切的过程,需要各区域相互协作[11]。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因地制宜谋发展是各地区安身立命之本,差异化的分工协作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12]。湖州市可借助平台和空间优势,东西方向往上海市、安徽省,南北方向往南京市、杭州市延伸,充分发挥区域战略传导职能。一方面,可以建立“研发在沪杭苏,制造在湖州”合作模式,推动中高端要素到湖州市高密度、高浓度集聚,深入推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打造沪杭科技创新孵化转化地和高端产业协作地。另一方面,可加快优势产能和服务市场向安徽省等中部地区转移布局,积极拓展长三角区域市场,融入区域供应链,在“进”与“出”中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打造沪杭苏等地与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传导区。
(1)重塑区位功能,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面向世界的长三角,每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是重要的链接节点。“1小时通勤圈”是都市圈的核心内涵,而轨道交通是快速连接都市圈各节点的主通道。不管是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还是环太湖都市圈,都要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湖州市应尽快提高交通枢纽地位,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按照“轨道长三角”建设要求,推进湖州市与上海市、环太湖的苏锡常3市、嘉兴市、安徽省等地高铁直连,支撑湖州市快速融入沪杭等都市圈,使湖州的生态空间在更大区域得到共享和实现价值。
(2)发挥区位空间优势,共建物流枢纽空间。当前长三角区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市场活动频繁,物资流动巨大,使得现代物流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多个区域物流枢纽中心或物流基地。湖州市可以发挥省际区位优势、内河水运优势,以及铁路运输优势,在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基础上,谋划建设大型区域物流中心。
(3)顺应生产方式转型,共建“云上长三角”。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缩短了交流的时空距离,云端技术为区域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同时,发挥高铁站、创业城、智慧谷等载体,实行云上办公、云上创业、云上销售、云上设计,让湖州市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引领新时代创新创业模式转型。湖州市要把握新基建的大势,扩展节点城市开放发展的“局域网”。打破产业边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融合,加快5G技术向重点行业,如智能出行、生活居家、在线购物等领域渗透。
(1)提升民生服务同城化水平。由生态宜居环境向服务宜居环境跃进,是未来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趋向。同时,在基本现代化目标引领下,公共服务水平是长三角要素流动一体化的前提,也是区域一体化的目标。湖州市可以借势促进市民卡在长三角范围内公共交通、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领域互通使用。其中医疗教育资源共享尤为重要,特别在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全民化的背景下,优质医疗资源从大城市集聚转向全面共享,应将医疗资源、医疗诊断、医疗信息集成向均等化的目标迈进。在教育方面,应加快建立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高水平地方高校合作联盟。湖州市甚至可引导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各类资本来湖举办或合办专业性的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跨区域医疗养老合作中心。
(2)建立微差别政策制度环境。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倚重制度、政策层面的推陈出新[13]。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环境,还体现在其政务服务的生态化建设,即高效政府、灵活市场机制相对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涉及的城市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同的行政主体分别从各自利益和权限出发,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的要素有效流动。这就需要各地积极建立政策、制度落差小的服务环境。一方面,湖州市要协同建立长三角统一的创新体系、市场体系、贸易网络,打破碎片化竞争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制度格局,建立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顺畅度,主动推进区域合作深度更上台阶。另一方面,在营商环境上,湖州市要围绕政务审批、市场监管、信用管理等各方面,建立统一的认证制度、审批标准和统一的服务流程,提高跨区域的服务效率。
不同于大中城市,三、四线节点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更多,要素制约更为突出。尤其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是众多区域和城市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湖州市作为生态型节点城市,多年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经济社会绿色高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但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不仅城市自身需要绿色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协同更大区域一体化参与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本文以“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市为例,提炼其绿色发展经验模式,同时分析指出在一体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