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勇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农场
屈指算来我写稿、投稿已有30个年头了,从手写稿到电脑打字,从邮局邮寄到电脑发稿,30 年来写稿、寄稿方式演变折射出文化的变迁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记录了我与写作之间的无数个故事。
我出生在20 世纪60 年代的国营农场,那是一个追梦的时代,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深藏着一个梦想,希望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我上中学时开始喜欢写作,希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得到同学们倾慕。
那时,写稿都是用方格纸,又叫稿纸,写稿件也叫作爬格子。为了提高投稿命中率,我一遍一遍地修改稿件,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在那段时间里,我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都被磨出了一层层老茧。为了保持灵感,我经常熬夜写稿,一气呵成写完稿子才能安心睡觉。
以前在农村,快递行业不发达,把写好的稿件寄出需要花费不少功夫。搜集投稿地址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周末,我会去农场部集镇的书店,收集一些杂志查找投稿地址。回家后将稿件装进信封,第二天骑自行车到邮局,贴上邮票后寄出去,起初寄一封信的邮票是8 分钱,超重了需要额外加钱。
寄完稿子后,期盼回音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这些充满希望的投稿,往往犹如泥牛入海,偶尔也收到过一些作品入选的通知书,但都是要先付评选费或购书款等。那个年代,农村家庭没有闲钱,何况我还只是一个学生,但凡收到这类通知书,我只能把它放在家中的抽屉里,但自己的文学梦想仍没有被一次次投稿失败而浇灭。
1985年10月,我穿上了军装,到甘肃当兵。由于喜欢写作,在部队依然利用闲暇时间写稿,时常向报社或杂志投稿。记得我第一次在《空军报》上发表的作品是《飞天》,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了文字变铅字的乐趣,更加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
后来我来到西安,在西安生活的几年时间里,是我写稿丰收的季节。这期间依旧是用稿纸写稿,写好后再到邮局寄稿件。写稿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因为经常发稿,部队领导了解到我有这方面能力,就把我调到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宣传科工作我才开始接触电脑,起初,我连打字都不会,写好稿子由打字员打好后再通过邮局寄往报社。
1990年从部队回到了家乡江苏省东海县,被分配到宣传部门工作。由于在一线工作,掌握的数据比较准确,闲暇时我又开始爬格子。那时电脑已经普及,电子邮箱投稿又快又省钱。每年,我在各级媒体和网络发表近1 000 多篇文章,每年稿费收入达10 多万元。现在用电脑写稿方便多了,想怎么改,只要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投稿则更方便,把稿子写好后通过邮箱发送,几秒钟,报刊编辑就收到了。
网络时代,QQ 与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交流工具,也便于作者与编辑交流。现在写稿,我觉得是一种乐趣,写自己愿意写的,再也没有誊写、邮寄、复印之苦。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