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嘻哈
爬格子历史悠久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对靠动笔谋生的行当,给了个戏谑的称谓——爬格子,我们国家一些伟大的现代文豪、国学大师,例如胡适、鲁迅、林语堂诸位前辈,都很喜欢“爬格子”的叫法。
实际上不只如此,“爬格子”不仅仅是作家的职业昵称,体制内的公務员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也是拿笔“混饭吃”的,有的吃得还相当不错,比如那位给明朝抗倭御史胡宗宪当师爷的徐文长兄,那文章写得,对上哄得嘉靖皇帝舒舒服服,对下耍得徐海、汪直晕头转向,而且书画文章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据说晚景凄凉之际,还抽空搞了本抗倭兵法传给徒弟李如松,造就了万历年间第一打鬼子专业户,可谓爬出了新风格、爬出了新境界,当为我辈之楷模。
古时候,爬格子可是公务员的必修课,科举中第得靠爬格子,上疏奏章得靠爬格子,官场密谋得靠爬格子,甚至像半个圣人曾国藩那样,没事儿数落兄弟、骂儿子女婿,都得靠爬格子,还爬了本《曾国藩家书》,听说毛主席和老蒋都是其忠实读者。
跟那个久远年代比起来,咱们新时期机关党员干部虽然也爬格子,目的也还是上传下达那老几样,不同之处在于,一则用“机耕”代替“笔耕”,二则爬格子和用格子的不再是一个人,这也使得“秀才”们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他们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称呼——“笔杆子”。
爬格子真是一件苦差事
爬格子这行当没有快意恩仇,没有无限风光,他们更像是娱乐节目的“幕后”,基本没露脸的机会,外界无论是赞誉还是讥讽都不会直接进他们的耳朵。
但是,不站前列,不代表不担文责,而且是加了政治责任的文责。所以,在“格子江湖”里混的,这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就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不怕写得好没人表扬,怕的是写得不好没人骂,那说明手中的笔杆子可能要被“没收了”。因此,爬格子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前段时间,某体制内公众号发布了“笔杆子”的十大风险,其中就包括熬夜伤肝、抽烟伤肺、久坐伤腰、纠结伤发、受气伤心、超重伤秤等,虽有讨巧卖乖之嫌,看过后仍唏嘘不已。就自己的体会而言,我想大致可以把爬格子的“副作用”分为两类。
一类是伤身。别看爬格子坐着不动,受的可都是内伤。比如,有材料的时候,屁股沾着椅子没仨小时起不来,这还是写小材料,格子江湖总会有点波澜,隔三岔五的重头稿,仿佛在你屁股上刷了强力胶水,起不得身也挪不得窝,不是不想动,而是没心思动,久而久之,颈椎病、腰椎病、痔疮、三高接踵而来;桌子前面那堆积如山的烟头,以及烟头后面伏在电脑上、随着咳声有节律颤动的肥膘,标志着又一个咽喉炎、气管炎患者诞生了。不信去看看笔杆子们一年一次的体检报告吧,朝上的“箭头”和醒目的“加号”可比一般人多多了。可谓,三年格子爬,医保刷爆卡。
二类是伤心。说到这里,免不了心里又是一阵酸楚。你大概听说过心理学中有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两个名词吧,这么跟你说,不管你多阳光,写两年材料,包你整个人都负面,整颗心都倦怠。
为啥呢?两天一小稿,三天一大稿,个别岗位一天一稿,甚至一天多稿,任务重,时间紧,催得急,有太阳的时候是干不完了,只好下半夜起来加着没加班费的班,还在提心吊胆通不过怎么办;交了稿也不能掉以轻心,推倒重来的事真不叫事儿,分分钟搞得你杀人的心都有。
就这状态,熬个一两个月还好,熬个一年两年,这心里多少都有点扭曲了,比如,看不得带字儿的东西,连眼药水说明书都要挑几个语法错误;这负面影响多少还有点“先进事迹”的意思,比这严重的有失眠的,有神经衰弱的,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有撒不了火回家打孩子踢猫的,有红着眼跟领导吵着闹着要辞职的,等等等等,反正留下的都不大正常,正常的都想着离开,直到把“笔杆子”熬成“二杆子”,“青少年”熬成“中老年”,这格子江湖的修罗场你才算蹚过去了。 (摘自《特别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