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开放银行实践范式及监管建议

2020-09-14 08:18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9期
关键词:金融银行服务

开放银行理念最早起源于欧洲,并逐渐在北美洲和亚洲得到推广,成为银行体系和相关机构关注重点。目前关于开放银行尚无统一权威定义,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詹姆斯·麦肯锡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合作模式,它利用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从而提升客户体验”。关于开放银行的内涵,要注意两点区分:一是将开放银行与银行进行区分。开放银行并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形态,而是一种商业模式。二是将开放银行的理念和开放银行的概念进行区分。开放银行的基本理念是金融数据共享和开放,已经体现在早期实践探索上,而开放银行的严谨概念则尚未形成。

内涵

1.开放银行生态圈层次

整体而言,开放银行是一个层层叠加、共荣共生的生态圈。该生态圈包括三个层次:底层是商业银行及其背后的产品、服务与数据。银行会将存、贷和汇等核心能力产品化、组件化和服务化,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与开放平台的对接;中间层是具有技术支撑能力的开放平台,分为银行主导的开放平台和第三方开放平台;上层是具有业务场景的各类商业生态系统,包括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保险、社交、电商、生活服务和旅游等场景。

2.开放银行参与主体间内在逻辑联系

(1)把数据开放出去的银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所集聚的数据资源呈现倍数增长。一是从收益端分析,银行间数据共享能够提升各行的数据资源,但囿于同业竞争压力,各行或出现数据保留问题。此外,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第三方机构大多掌握的数据资源仍较少,同时除少数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外,多数机构的科技实力仍弱于银行,因而实践中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后,第三方机构的竞争力快速提升,但银行收益可能短期不明显。二是从成本端分析,银行在实施开放银行商业模式时,需承担大量额外成本,包括搭建并运营数据共享系统等。

(2)第三方机构及银行同业机构。金融数据共享的对象包括第三方机构和银行同业机构。如向第三方机构开放而言,开放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大型互联网平台、行业垂直性领域平台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非金融机构金融属性日渐增强的环境下,大型互联网平台希望对其海量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全面和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以达到构建生态闭环的目的;行业垂直性领域平台大多擅长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在进行业务综合化延伸时受制于金融能力和关键信息的缺乏,因此需要依赖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支持;供应链企业有着自身的业务特点,这也决定了其有大量的上下游客户支付结算、信用证业务和票据保理业务需求。

(3)被银行和第三方服务的客户。一是开放银行的核心是金融数据共享,而金融数据产生的源泉主要是企业或个人的金融活动,因此该类群体是开放银行的主要授权者。二是该类群体也是开放银行上层各类商业生态系统直接服务的对象。

(4)监管机构。开放银行商业模式的逐渐发展势必会对信息保护和金融标准等提出更高要求,而监管在开放银行体系里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明确监管机构,牵头履行共享标准制定、纠纷处理等职责。二是制定共享的技术标准,包括共享数据的格式、接口和用户认证等。三是共享数据管理,金融消费者应充分了解共享数据的范围、对象和用途等,同时能实际管理共享进程等。四是运行良好的开放银行体系需建立高效、便捷的纠纷处理机制。

国内外开放银行的发展实践与差异

1.国外开放银行的实践与发展

图 开放银行参与主体

(1)欧洲国家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状况。作为全球开放银行的先驱者,欧洲各国对于开放银行都呈积极的态度。2015年底,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欧洲支付服务修订法案》(PSD2),要求银行在用户授权情况下可以将用户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这一规定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开放银行概念的提出,并推动了业界的探索。作为欧盟前成员国,英国是开放银行的较早实践者。2016年发布的《开放银行标准框架》提出了开放银行三大标准和底层治理模型,对规范和引导开放银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数据标准主要涉及数据描述、记录的规则;API标准是关于开放API设计、开发和维护的准则;安全标准提出了API规范的安全性;底层治理模型主要目的是维护开放银行标准的运行。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是此次开放银行规划的专门负责机构,主要负责具体推动《开放银行标准框架》的实施。2016年,CMA发布了“开放银行计划”,要求英国九大银行(CMA9)建立并采用统一的开放银行服务数据和客户资格指标,并且为九家银行规定了两个阶段的任务。在过去几年中,英国开放银行发展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据英国机构在2019年6月发布的报告,开放银行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金融服务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更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预计每年将创造180亿英镑的价值,为每人节省287英镑。

(2)北美洲各国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状况。在欧洲出现开放银行后,北美洲也高度重视这一金融创新模式,很多国家都积极进入开放银行的研究队列。

美国的开放银行发展和英国不同,受惠于《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除了几家知名大银行外,还有大大小小9000多家金融机构,且金融机构都把发展金融科技作为重点。一些有实力的银行,主动开发数据接口,转型成为平台型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参与并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此外,美国财政部于2018年7月发布了《一个创造经济机遇的金融体系——非银机构、金融科技与创新》,在数字化、数据与科技等方面涉及开放银行的规范发展。

加拿大作为全球无现金支付排行第一的国家,也积极推动开放银行的研究。2018年2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启动研究计划,公开讨论开放银行这一计划的具体实施。同年9月,加拿大政府成立专门的咨询委员会,就针对是否简化第三方金融服务商获取个人用户银行数据流程公开征求意见。

(3)亚洲其他国家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状况。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联合新加坡银行协会于2016年11月发布了API Playbook,提供了API的选择、设计和使用环节最佳指导,以及相应的数据和安全标准建议。Playbook根据重要性筛选出了411个API,并将API参与者分成了API提供者、API消费者、金融科技公司和开发者社区四类,同时为各类API参与者制定了执行指南,并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标准、API标准和安全标准。此外,API手册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框架。

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强调,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种支付系统,而且是一种关键的金融基础设施,将为金融业带来结构性转变,对金融业的开放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给相关测试提供支持、保护消费者并确保金融稳定,FSC还为“创新金融服务”运营商建立了专门的监督和检查框架,旨在鼓励其在整个项目搭建和商业化运营过程中采取更多的自我监管措施。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监管计划,FSC宣布从2019年12月10日至今年1月7日展开专项调查。

2.国内开放银行的实践与发展

2018年是我国开放银行元年,国内各大银行陆续推出开放银行平台。伴随金融市场改革与金融科技的兴起,从国有大行、新兴的民营银行到股份制银行,都在加快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传统大型银行,与微众、新网等新兴民营银行均已宣布开放银行计划并开展开放银行实践(见表1)。从各行的实践来看,目前以API为核心技术,部分以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产品聚合金融服务能力,从平台建设、场景生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新兴开放服务模式。

3.国内外开放银行的差异

(1)监管驱动与市场驱动的不同。欧洲是全球开放银行的先驱者,其发起大多是由各国监管机构主导,如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欧洲支付服务修订法案》(PSD2)要求各成员国于2018年1月13日前配套相应的国内法律法规。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是主要负责推行《开放银行标准框架》实施的专门机构,并在2016年发布了“开放银行计划”。在欧洲各国的影响下,北美洲、澳洲和亚洲等国家的各级监管机构也开始出台各类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对开放银行的发展进行指引。而欧美金融监管机构之所以推行开放银行理念,首先是想要推进其“数据开放”的整体目标,其次是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传统银行业的变革,尤其是打破大型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方面的垄断。总的来看,欧美等国家开放银行实践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推进,即监管驱动模式。

表1 国内代表性开放银行实践案例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面对消费行为的转变、各类非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挑战和相关技术的涌现和迭代下,开始逐步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策略。而开放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改变和重新建立与用户之间场景等关键理念,正是其当下转型的迫切需要。不仅如此,当前国内更是呈现出市场积极性高、监管政策相对不足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未来开放银行如何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总的来看,国内开放银行实践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推进模式。

(2)开放范围的不同。国外推行开放银行主要以数据开放为主,通过数据共享挖掘银行数据所隐藏的经济价值,促进同业及跨行业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市场活力,促进金融科技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见表2)。国内开放的主要是产品和服务,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合作方的应用程序和产品中,基于合作场景,拓展金融服务渠道,输出金融服务能力,更直接地接触更广大的人群,实现获客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对数据层面的开放较少,存在数据孤岛(见表3)。

表2 欧美等国家主要开放内容

优势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且渐渐难以适应当前小额高频的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新常态,繁琐的业务流程导致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不够理想,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欺诈和套用资金等不合规现象也层出不穷,传统的风控机制已无法满足银行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为应对当前形势下各方冲击和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在战略、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多种转型发展策略,而“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策略已经逐渐成为众多银行的共识,比较典型的有交易银行、数字银行、智慧银行和开放银行等。

1.开放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型首选

(1)开放银行推动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从平台思维转变为生态思维。银行通过在银行间以及与第三方企业间进行数据、服务和技术等方面共享,打造新的商业生态,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由此,银行可以充当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同时也可以通过连接其他合作方,为银行创造新的盈利点。

(2)在拓展商业银行服务边界推动构建新生态的商业模式方面,开放银行模式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转型的新路径。近年来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金融脱媒”的压力,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始融入到客户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而开放银行通过连接其他合作方,能够重新实现与客户在各场景上的联系。

(3)通过接纳和引入新技术,帮助银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改善以及风控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2.挑战

(1)商业价值有待观察。商业银行将数据和服务接入开放平台,希望实现自己深刻融入到客户生活生产的各类场景中。然而,全新的服务模式虽然较好地推动了“银行即服务”的发展模式,但同时也逐渐将银行拉到幕后。除此之外,建立平台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目前对于开放平台服务的获利方式还缺乏明确的思路,因此,如何实现收益从而体现开放银行模式的商业价值还有待探讨。

(2)银行文化与体制的障碍。一直以来,银行在开放和共享的态度上相对于科技和互联网公司都更为保守。主要原因在于,落实开放银行意味着银行需要与金融科技公司实现数据流通,这会让银行产生继续失去部分数据掌控权和市场主导权,以及利润进一步被瓜分的担忧。尽管目前我国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已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对数据的主导,但总体来看,仍有许多关键业务和客户数据掌握在银行系统中,实施开放银行无疑会进一步使银行在核心领域丧失数据掌控权。由于银行体系安全对于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极为重要,因此,一直以来银行都在审慎严谨的体制下运行。尽管近年来银行已经作出了许多变革调整,如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设立内部实验室等,但在长期内不会改变对稳健和安全的追求。

(3)数据隐私与安全的担忧。开放银行主要使用的API技术尽管在各方面提升了数据保护能力,并且与其他共享技术相比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还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数据共享后的泄露。具体而言,在数据共享前,需要充分保障客户隐私和利益,数据如何确权和数据如何授权的问题还有待考虑;在数据共享过程中,由于缺乏透明性和可理解性,客户无法实现对自身数据和共享过程的跟进,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存在;在数据共享完成后,如何处理暴露出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以及不同情况下应该由哪方主体对此进行负责和补救的确责问题尚未实现统一认识和监管规定。因此,在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规范的情况下,开放银行的发展无疑会受到一定阻碍。

(4)业务连续性的不确定。商业银行在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展业务时,各环节推进及最终成果都依赖于双方的共同协作。如果在相关运营模式、技术手段和监管条例尚未落实下贸然大力推动开放银行发展,那么当此后经营等方面出现一定问题而业务无法继续时,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业务发展,还可能因业务终止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如何确定合作伙伴资质和应对业务连续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事项。

(5)监管标准的缺失。国外开放银行大多由政府推动,商业银行、政府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各负其责,数据通过API接口等方式,在有标准、有约束的前提下有序对外开放,参与机构接受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而目前国内开放银行主要由市场驱动,注重理念开放、场景开放与平台开放,还没有针对开放银行合规发展制定相关标准体系及机制。

对策建议

1.推动商业银行从内外两方面加快转型

从内部转型的角度来看,资金实力较强的大型银行可对新技术进行内部研发,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银行业务与自身内部体系中。内部研发可以保证银行自主性,但投入较多,需要银行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此外,有平台自建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还可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服务已有的金融科技公司,使双方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开放渠道,银行可将自身金融服务应用在更广泛的日常场景中。从外部转型的角度来看,银行可通过投资并购外部技术公司,从而引入在某些领域更为领先的技术资源,以此达到加速研发开放银行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目的,加速开放银行业务变革,提高效率,也可以借此获取更多的主动权。

2.强化金融科技公司的推动作用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公司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在部分领域甚至是驱动者。金融科技公司能为银行开放探索提供技术服务或场景、科技创新赋能等,同时也能作为银行数据信息、产品服务和功能技术等输出的接口或平台。通过开放API,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消费者的授权下也可以申请调取银行的数据和服务,通过接入银行系统,不仅有更多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银行服务体验,还可以完善银行的核心产品与服务。

3.寻求合适的数据共享切入点

从国外开放银行的实践看,开放银行在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加强客户服务体验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我国,由于各主体间掌握的数据存在孤立现象且融合较为困难,导致银企信息不对称长期制约着金融服务质效。而开放银行建立的初衷是实现银行与各方、甚至各方与各方之间的连接,达到信息和数据多维共享的目的,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考虑到开放银行本身的内在目的性和当前发展的不完善性,可以先选择中小企业数据共享为切入点,并确定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按照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原则,分阶段组织实施,同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权益做好保护,确保开放银行达到预期效果。

4.监管机构牵头制定数据共享标准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在开放银行推进中,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牵头制定共享标准。尽管我国属于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发展模式,但最终还是离不开监管的约束和保护。建议制定开放银行业务规则与监管框架。一是明确开放银行建设的各类标准,包括数据标准、API标准和安全标准等,减少参与机构的成本负担。二是明确第三方机构的准入标准、有权获取的数据种类及数据内容等,完善数据确权,加强信息保护,有序实现跨业、跨界开放。

5.实现逐级“开放”的最终形态

要实现银行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等各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服务创新,我国需进一步完成对信托、保险和证券在内的行业机构的数据共享,惟此才能实现各业各界和跨业跨界的开放。

猜你喜欢
金融银行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江西银行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