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梅
摘要:数学,本身是一種文化,这种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瑰宝,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人们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且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没能深入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以至于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难寻其迹,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涵。因此,我们要找回数学原来的面目,让数学文化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交流;活动;故事;生活化
新课改以来,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数学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是数学教育看似“繁荣”,却渐渐地把原本的文化底蕴所丢弃,失去了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要传承好数学文化这个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结晶。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比较好,能够充分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精神,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受到数学文化所带来的文化熏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让学生能真正地尊重数学、爱上数学。
一、注重数学交流文化,取长补短
交流沟通是个好习惯,文化需要交流才能取长补短,继续延续发展,数学文化更是如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应该要注重与其他同学进行数学知识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与交际能力,更能很好地将数学文化融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数学文化在知识碰撞出的火花中熠熠生辉。
例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接着小组间围绕《圆》一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等来展开讨论,例如:生活中哪里可以看到圆形?圆的圆心在哪里?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何?如何画一个圆?……待学生在本组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过后,每组代表出来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彼此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难题,更能体现数学当中的交流文化,让学生们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开展数学文化活动、探究数学的奥秘
纳皮尔说过:“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数学本来并不应该是繁琐枯燥的,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成绩,甚至以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导致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难度很高、很难学好的学科,导致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的信心。真正的数学应该是有趣的,它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可应用度也很高。因此,教师应该回归数学的本质,巧妙地设计有关数学文化的活动,少一点单调的讲解,多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快乐中追寻数学的奥秘[1]。
例如,教师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授课中,可数学文化融入各种活动中,比如数学抢答竞赛活动。首先教师挑选几位竞赛选手上场,采取举手的形式抢答教师的提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错误扣一分,皆由积分员记录。教师提出其中一题:1.2+0.5等于多少?各位选手积极举手抢答,在这激烈的求学氛围当中,选手们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积极运用刚学的数学知识,为自己争得荣誉。这样的竞赛文化是数学文化的一种,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最好手段,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文化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讲述数学故事,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的发展能到今天的地步,离不开历史上许许多多数学家的艰苦奉献。其中发生了很多的数学小故事,至今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对于听故事特别热衷,每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都特别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想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当中渗透数学文化,讲述数学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故事中引导学生喜欢数学、在故事中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氛、在故事中发挥数学的魅力[2]。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他清华毕业,英国留学,博士学位,成绩斐然,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虽然他成就很高,但是他一直刻苦专研,从来不会偷懒。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样优秀的数学家,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的学生,指引着每一个喜爱数学的人,为了数学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
四、用生活阐述数学文化的真谛
罗巴切夫斯基说:“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说明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文化的真谛,再奥妙的数学脱离了实际运用,也是一文不值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要充分认识这个道理,将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尽可能挖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3]。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提前从家里搜集类似长方体的物品,如粉笔盒、铅笔盒、书本等物体带来学校。等上课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它有多少个面,特征是什么。最后提出问题:这种图形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应用?课后让学生回家之后细心观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身边处处是数学的文化符号,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结论:总而言之,数学是离不开文化的,真正的数学文化会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和生活当中,教师要留心将这些数学文化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让数学从此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好学、乐学、易学这博大精深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柴林红,欧阳熙琴.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09).
[2]郝艳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传播[J].新课程学习(上),2012(1):149.
[3]戚启迪.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3(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