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琴 唐亮平
摘要: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在广东甚至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影响力。近年来,广东省各地教育局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积极整合专业院团资源,开展各种课内外系列活动,加大粤剧艺术的传播力度。该文通过对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制定出创新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论证创新方案的可操作性,并提出了新媒体方式传播粤剧艺术、粤曲的合唱教学普及粤剧艺术,分年龄层制定教学方案传承粤剧艺术等三个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粤剧艺术;传承;发展;创新策略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粤剧于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之后,各地的政府、学者、专家都致力于对粤剧艺术的研究、发展与传承的工作,迎未了粤剧艺术发展的春天。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粤剧常识,引导他们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广州市教育局开展了“粤剧走进课堂”的系列活动,弘扬粤剧。并将粤剧特色融入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学校教育活动中,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组织了市民走进“粤剧体验馆”;观看《船说》粤剧情景剧,让市民们近距离接触粤剧、了解粤剧、感受粤剧魅力。广州市教育局还建立了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经费补助机制。科学布局了包括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粤剧特色(扶持)学校等一批岭南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以此来带动广州学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岭南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等也向广大研究学者提供了开展了岭南文化、粤剧艺术等研究、传承与发展的项目申报提供研究资金的支持。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现状
为了更系统地对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笔者通过关键字“粤剧”在知网查询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月30日,过去10年内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粤剧的研究文献共有2,663篇,2016、2017年为高峰,年均发布331篇,但到2018年开始减少到每年150篇。研究主题集中在粤剧艺术、粤剧团、红线女、粤剧界,占总量近5成。
其中创刊于1980年,由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和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主办的杂志《南国红豆》,作为广州地区粤剧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杂志.在近十年发表共有1522篇文章,占比约77%。其内容包括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的作品评论、理论研究、创作心得、史料钩沉及具体作品,为广大粤剧研究的读者与学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材料。但知网对《南国红豆》的收录止于2017年6期,其后在知网上该刊目显示停刊。经过多方搜索求证,实际上《南国红豆》并未停刊,时至今日也仍在更新。笔者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找到了该刊目直至2019年2期的所有刊期。自2018年至今,《南国红豆》共有223篇文献未被中国知网收录。
中国知网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收录的论文质量较高,能体现学科研究水平,具有代表性和学术影响力。2010年至今,这些期刊中与粤剧有关的文献共有171篇,年均发布约17篇,其中2017年为高峰期共有31篇文献发布。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与专家都在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不懈的努力着。
张莹、何宇青老师发表研究论文《将粤剧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阐述了南海中学粤剧特色教育,将粤剧特色融入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学校教育活动中,尝试将粤剧与强身健体的粤韵操,群众性强、学生参与面广的合唱,以及校园剧、音乐剧、情景朗诵、鼓乐等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实践。
李林老师发表研究论文《音乐分析和社会学双重视角中的华南理工大学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论述了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中,原创合唱作品的创作技法既有基于传统的技法,也有源于现代音乐的创新。如《广州映像》不仅汲取粤剧唱腔元素,还用粤语合唱且无伴奏混声;《粤曲小唱》用现代无伴奏拟声合的技法来将唱器乐声乐化,还有多元的节奏、乐段。
(二)研究的意义
1、树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
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当今的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起培养新一代青少年树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担,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与传承,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应该树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提升文化创造能力
通过粤剧粤曲的创新方式重新演绎传统经典作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文化发展的意义。这种文化创新可以推动艺术创新的发展与实践。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思路
从国内外粤剧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分析制定出创新方案,再通过教学实践来论证创新方案的可操作性,探索出可供借鉴并可推广的创新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从知网等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中外关于粤剧传承与发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研究现状。提出推动粤剧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初步构想。
2、访谈法
邀请著名的粤剧、合唱与音乐教育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习音乐教育与粤剧传承的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实践经验,为粤剧的传承教学研究设计、制定相对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
3、问卷调查法
对广州市的大中小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对粤剧的了解、喜欢的内容、关注的重点以及接触的深度。同时也了解新媒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对广州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发放问卷,了解粤剧教育开展的进度、遇到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难题、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或方法。通过问卷的发放,制定分析量表,问卷回收并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判断其可信性,剔除无效问卷,然后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最终获得调查的定量分析结果。了解粤剧在学校特色教育中的现状,作为下一步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4、实证研究法
根据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数据的前期收集与分析,制定粤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策略,并通过选择实验教学点进行实证研究的工作,通过对中小学,大学的两轮实证研究行动,反复验证创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分五个阶段有序推进创新实践策略与实施方案,最后提出创新策略。
三、创新策略
(一)新媒体方式传播粤剧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就要运用创新性的传播媒介,增加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人们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博客、网站等平台扩大粤剧的传播与影响范围。通过创造丰富的粤剧文化传承的平台,传播粤剧的精髓。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让青少年通过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粤剧艺术文化的精彩纷呈,利用自媒体进行粤剧相关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增添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与互动性。
(二)粤曲的合唱教学普及粤剧文化
只有熟悉才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方可能热爱。广州市学校合唱比赛从1983年开始,三年一届,迄今三十六年共举办了十四届。通过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与探索,广州市的合唱队伍,梯队建设等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许多优秀的团队在国际与国内多个合唱比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利用广州市各合唱团队进行培养,整合中小学、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推进着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现代化美育教育,利用现有比较扎实的合唱基础来带动粤剧的普及、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创作适合青少年声带发育、声音特点、演唱音域的粤曲合唱作品,大大降低学生演唱的粤曲的入门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粤曲作品的演唱,从而为粤剧的欣赏、学习与表演,培育出更多的参与者与欣赏者,为粤剧的传承提供新力军。
通过粤曲在合唱教学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把粤剧的表演与合唱的方式进行融合创新,既增加了粤剧教学人数,提高了粤剧的普及率,也使更多的青少年有了参与粤剧演唱表演的可能。通过乐曲合唱作品的创新创作,采用粤剧粤曲的合唱表演形式,孩子们可以跟着其他合唱队员一起大胆地演唱,不用太担心因为个体的自身声音条件不好而唱不好听,也不用担心个别表演的紧张心情。他们可以胆地、愉快地进行粤剧粤曲的学习,从而更快的建立演唱粤剧粤曲的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慢慢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与粤剧的表演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粤剧艺术。
(三)分年龄层制定教学方案传承粤剧文化
粤剧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兴趣爱好、学习时间等,可以有一定的取舍与选择。
小学低龄段:对于三、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以选择以“念…‘打”为主,“唱”“做”为辅的教学。由于粤剧的语言发音相对于演唱的发音更容易入门,而玩扇子、舞动旗帜等动作相对于肌肉骨格发育还比较弱的低龄段学生来说,又符合其好动好奇的天性。所以在刚开始接触粤剧学习时,可以选择以这两种基本功学习为主。并结合“唱”“做”,学习气息的运用,发声的基础训练,音准的把握,手势与台步等粤剧唱功,身段的基本功练习。
小学高龄段:对于四到六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较低龄段的学生身体骨骼肌肉生长成熟一些,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唱”“做”“打”的训练。根据不同的角色选择平喉及子喉演唱的方式来演绎不同的角色,也可教授完成一些身段、水袖、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等“做”功表演,增加粤剧学习的趣味性。
初中以上青少年:粤剧的传承不仅仅在表演上(唱念做打),还有如服饰、头饰、舞美、道具等艺术。青少年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切入对粤剧的接触与了解,可以尝试开设粤剧传承的相关课程,开展粤剧社团活动,开展粤剧传播的学生课外课题研究,开展文创设计项目、优秀的粤剧粤曲作品改编活动等方式,发掘适合现代青少年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的新方式与新途径,吸引更多热爱粤剧的年轻受众。
结语
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到大学生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少年到中青年等多层次多梯队,长时间的持续培养。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粤劇的传播,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信息化、辐射范围更广更宽;利用现有合唱基础,创新粤曲合唱作品,培养更多懂得欣赏粤剧的受众;分年龄层制定粤剧艺术培养与传承的方案,学生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自媒体的主动传播。大大地提高粤剧传承与发展的参与的趣味性与积极性。坚持寓美于教、融美于学、以美育人,培养丰富修养、高尚情趣的粤剧文化接班人。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新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把粤剧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收到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莹,何宇青.将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J]南国红豆,2014,(06):29-30+69.
[2]李林.音乐分析和社会学双重视角中的华南理工大学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J]黄河之声,2019,(1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