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木兰从军》的音乐特点

2020-09-12 14:27冯文元
黄河之声 2020年13期
关键词:豫剧花木兰借鉴

冯文元

摘要:《木兰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母题,在古代诗歌、戏曲和说唱艺术等艺术形式中都显现出它的身影。这样的经典在传承中形成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精品,其中包括我们文中提到的《木兰从军》和豫剧《花木兰》,而经过改编创作的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在重新塑造经典的前提下,吸收并利用了大量传统戏曲中的元素,尤其以豫剧最为显要。本文我们首先从《木兰从军》入手,以豫剧《花木兰》为代表,分析《木兰从军》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木兰从军》;《花木兰》;豫剧;借鉴

一、《木兰从军》的创作背景

(一)故事背景

《木兰从军》是根据汉乐府诗歌《木兰辞》的史诗故事改编而来的民族声乐作品。北魏时期,皇帝下令要求每户人家抽一名男子做兵勇,来防止北方民族的不断侵扰。而实际情况是木兰父亲年迈体弱,弟弟年龄尚小,所以,木兰必须替家中分忧,代替父亲经历这十二年之久的从军之路。军中的木兰不仅要在残酷的战场上与敌人拼杀,还是注意躲避和隐瞒自己的女子身份,这需要有比一般人更坚强的意志!可喜的是花木兰在战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最后回到家乡。花木兰谢绝了皇帝封赏,转而回乡和自己的亲人团聚。这时大家才发现木兰是个女子。木兰的女子形象也从此传播开来。

(二)时代背景

历史进入新时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关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创作开始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迎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时刻刻鼓舞着音乐家们的创作,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声乐作品自然在题材选取和内容设计上就显得丰富多样、充满个性,能够倒映出更有广度与深度的社会生活。1986年王志信在中央民族乐团进行合唱指挥和艺术指导工作中,他发现改革开放在深入、群众思想在变化,民族声乐创作也必须要有新的探索,他逐渐形成了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进行声乐作品创作的个性。用中宣部周杨部长的话来说,上下五千年,纵横960万土地,什么都可以写。因而发掘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精髓,作为声乐创作的题材,无疑给民族声乐创作增添了新的生机。经过王志信与刘麟这对黄金搭档不断的深入全国各地进行采风,挖掘民间的音乐素材,这种题材的声乐作品逐渐走向专业化。创作集中体现了思想性、民族性与艺术性的联合。我们通过《木兰从军》不但能看到精彩的音乐语言和现代的审美观,而且从木兰这个女子形象中感受到她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激励着当代的人们。

二、《木兰从军》的音乐特点分析

(一)歌词特点

1、语言与韵律一体。《木兰从军》以《木兰辞》为基础,由原文的330字,经过改编变成191个字,结构上仍以五言体为主,遵循了乐府诗歌的语言格调和音韵处理,同时汉语语言中的押韵、平仄、音调等也体现其中。所谓平仄,在现代话语中平声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1、2声,仄声成为了3、4声,歌词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倚窗望明月,仰天长叹息。”同句内平仄是交替进行的,对句内形成平仄对立的规律,相邻两联中,前联与后联相连接的两句也具有平仄相粘的规律。所开押韵是指韵脚字要使用相同的韵,“忽见墙上龙泉剑,胸中豪情逐浪翻。”一句,尾字韵为ian和an,在音韵上属同韵。此外,例如“塞上烽烟平,战地野花香”等也符合五言律诗前后句对仗的特点,保留了古代诗歌易记易诵的优势。

2、叙事与抒情一体。叙事歌曲是通过叙述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状态的歌曲类型,講究词曲结合的口语化,并采用分节的形式创作歌词,叙事方式以叙述为主。《木兰从军》完整讲述了女子木兰代父参军的经过,编创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些语句中引用了原诗句或者编创风格与原诗相同,词中“倚窗望明月,仰天长叹息。昨夜见军帖,边关军情急”形象而具体的描述木兰的言行举止。二是迎合了叙事歌曲写作风格,本为第三人称表述的语句转换为第一人称表述,给听众带来更强烈的亲切感。例如“催我多多出装去”以及“谁人去征战?怎么办?怎么办?”运用第一人称口吻直述木兰内心活动。让歌词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特征,更符合现代语言表达习惯,采用叙事方式的主题更注重人物情感表达。

(二)旋律特点

1、旋律符合口语语调规律。王志信特别注重旋律曲调与语调的结合,他在动手作曲前会先尝试朗读歌词,根据词的节奏感来设计旋律造型,这种方式保证了创作《木兰从军》的曲调符合口语语调的规律。例如歌词中“倚窗望明月,仰天长叹息。昨夜见军贴,边关军情急。”语言节奏为“倚窗一望明月,仰天一长叹息。昨夜一见军贴,边关军情急”在为其谱曲时,旋律曲调节奏始终与语调保持一致,演唱起来也更顺畅。

2、旋律戏剧性的展现。《木兰从军》是王志信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旋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特点。“戏剧性”一般是作品中人物与情节发生了矛盾冲突,旋律的戏剧性指的是主题旋律中会出现两个以上不同性格的主题特征,形成了旋律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木兰从军》内容包含了起、承转、和四个部分,故事情节为军书到一木兰焦急一替父征战一木兰还多一赞美木兰,人物内心情感随之在不断变化,音乐的旋律诠释出人物的内心,以及他们的意志和情感变化。无论是乐句、结构的表现,调式的转化,还是力度、速度的变化,及其表情符号的运用,在展现人物的思想、气质、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戏剧性发展中发挥作用。

(三)织体特点

《木兰从军》主要由六个曲段构成,其中第一段起到烘托音乐主题的作用,速度是66的广板,4/4拍,采用柱式和弦织体增强音乐氛围,突出木兰得知父亲需出征无助而内心急迫。第二段曲调速度加快,速度为72-82的慢板,主要采用分解和弦织体刻画心理变化,暗示木兰情绪的激动,焦虑和无奈。第三段为心理描写的延续,但速度加快为120的中板,伴奏主要采用了弱起的切分节奏型,胸中豪情转化为替父从军的决心。而后第四段和第五段运用快而紧促的旋律伴奏搭配慢而悠扬的人声的方式,速度为144-168的快板,通过4/4拍2/4拍混合使用,表现花木兰战斗英勇的形象。最后的曲段速度恢复到92的中板,分散和弦与开头主题相呼应,表现木兰归家后内心安定的心境。尾声的节奏拉宽,旋律上扬,来赞扬花木兰的美名。

参考文献

[1]王金媛,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艺术初探[D],青岛大学,2010.

[2]王志信.作品《木兰从军》的艺术特点[J]当代音乐,2017,(06).

[3]刘璐,民族声乐作品《木兰从军》的音乐分析及其演唱把握[D],河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豫剧花木兰借鉴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花木兰从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