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关于线上戏剧的几点思考

2020-09-12 15:22管弦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

管弦

摘 要:线上戏剧是否是戏剧发展的必然前景,或者至少是未来戏剧的某种发展方向?这个问题在戏剧市场运作正常时可以被暂时搁置,但在新冠疫情给演出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则需重新引起重视。线上戏剧不仅意味着改变戏剧的传播媒介、创作方式,更有可能改变戏剧演出过程中的观演交流模式。然而,在剧场看戏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可以直接参与戏剧的审美创造。

关键词:线上戏剧;新媒体传播;剧场空间;观演交流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2

2020年初,新冠疫情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影、戏剧、音乐会等人员密集型的文娱活动都被迫停止,而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线上”方式成了替代性的出路。从电影《囧妈》大年初一在线上平台免费播出,到汇集全球明星的《同一个世界:共同在家》线上音乐会,这种传播方式的灵活性正在逐渐弥补疫情带来的交流缺憾。戏剧是否要以此为契机来直面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演出方式提出的挑战?下面试从两种戏剧领域的新现象出发,谈谈线上戏剧的可能前景。

一、从“戏剧现场”看戏剧的跨媒介传播

戏剧的线上传播其实早有先行者。英國国家剧院在2009年推出了“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通过对演出现场进行高清多维拍摄和卫星转播,使得全世界观众可以在屏幕上同步看戏。中国从2015年起也引进了这个项目,短短几年之间就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在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的指定剧场都能同步购票观看演出。当然,针对“戏剧现场”的质疑也一直存在,摄影机等摄录设备可以真实传递并还原现场感吗?不在剧场即时观看的戏剧与录像有何区别?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戏剧是不可复制的一次性的艺术,如果依靠可被复制的数字技术传播戏剧,是否动摇了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不管怎样,与剧场演出相比,NT Live在戏剧传播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戏剧的国际市场,相对低廉的票价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取消了剧场中原本存在的位置差异,使得所有场外观众都能以极佳的视角和音效欣赏戏剧;将一些稀缺戏剧资源以可复制的数字形式保存下来,使其有被还原、重现的可能性。由于广受观众欢迎,这种实验性质的演播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戏剧演出团体接受。鉴于这种传播方式的高效,我国近年来的一些舞台戏剧精品其实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世界,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推动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

其实,与其纠结NT Live之类的戏剧影像的还原度,不如将其看作是戏剧在舞台创作之后的又一度创作。在对演出现场的拍摄过程中,机位、景别、拍摄角度等镜头语言的写作方式开始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中去。虽然“戏剧现场”的播出必须以实际的演出情况为基础,不能任意进行蒙太奇剪辑,但通过镜头的选取加工,场外的观众最终看到是屏幕上呈现的戏剧空间,即由镜头重构的剧场。演员面部的细微表情可以被特写镜头放大,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由拍摄角度强调并改写,这是剧场里的观众反而享受不到的。因此,NT Live的效果取决于播映技术手段在影视美学方面为戏剧创造的附加值,如果方法得宜,就可锦上添花,而不会喧宾夺主。

“戏剧现场”代表着戏剧与影视艺术进一步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某种可能性,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此类戏剧演出耗时长,所选择的剧目又多以文学底蕴深厚的经典戏剧为主,它的受众主要还是想获得更多看戏机会的舞台戏剧的爱好者,它的流行并不意味着戏剧可以彻底转入以信息化、碎片化、娱乐化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戏剧的舞台演出与银幕放映之间的异质感不会消除,戏剧的跨媒介传播应当还会有一段在摸索中前进的时期。

二、从线上创作的尝试看戏剧的观演交流

如果将“线上”这种方式渗透到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去,也有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今年疫情期间,青年导演王翀就和广州大剧院、腾讯艺术频道携手推出了首部线上公益戏剧《等待戈多》。根据腾讯视频提供的数据,两天内收看直播的观众共有约29万人,这远远超过了国内任何剧场可容纳观众的数目。

王翀导演近年来一直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致力于营造“非剧场空间”。2016年在乌镇演出的《群鬼2.0》,露天的剧场内同时设有不同机位的摄影机,在舞台中央进行实时投屏,演员对着观众演戏,也对着镜头演戏,通过现场投影延伸了剧场空间的维度。《等待戈多》戏剧的舞台就在各位演员的家里,他们自己拍摄自己的表演,然后在线上汇聚在一起呈现给观众,用这种十分“后戏剧”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原作的荒诞主题。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观看了直播的观众纷纷为自己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创造而激动不已。将戏剧的“空间”概念拓展到了线上,从理论上说,似乎有了对其进行任意压缩或延伸的可能性,但实际上,镜头前的演员演戏给屏幕前的观众看,被无限拓展了的只有中间的传播渠道,戏剧表演的源头与接受者仍然是有限的个体。直播平台固然可以提供弹幕和评论的交流,但过多交流对演员的表演无益,也会干扰观剧体验。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各种文艺活动都转入线上,观众在将其比较后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都是扮演角色、表演故事,以直播形式放送,戏剧与其他线上表演的区别是什么?在不直接面对观众的情况下,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是否已经消失?

人类的模仿欲、表演欲与观看欲促成了戏剧这种艺术的诞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戏剧有不同的审美需求,戏剧的内涵、样式、理论与流派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不过,不管形态如何改变,戏剧的现场直观性始终存在。演员在剧场中演戏的时候,以自己的专业训练和艺术素养表现人物,与现场的舞台布景、灯光、道具等共同构成戏剧情境,观众通过欣赏进入戏剧情境,甚至可以与演员互动,直接参与戏剧的演出。这种现场发生的观演互动是双向的,观众观看表演时给出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反馈,在场的观众同样是戏剧空间的组成部分。观众对戏剧的即时接受、离开剧场后的回味与反思同样是戏剧的审美创造过程。剧场作为戏剧的载体可以被其他空间形式替换,但“在场”的权利不能被剥夺。“线上”的方式虽然同样给予观众参与感,但弹幕与评论不能完全代替在场,观众反馈的影响力一旦变弱,双向的观演交流就变为了单向。正是在这个层面,“线上”的戏剧与现场的戏剧始终存在区别。

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曾提出“质朴戏剧”理论,认为戏剧中的服装、布景、剧场甚至剧本等要素皆可被抛弃,但如果没有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直接、“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就不能存在。在与电影、电视、网络等事物共存的现代社会中,戏剧中“观”与“演”的直接交流所引起的美感,是不可被机械复制也尚无法取代的。如果放弃这一点,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趋势下,戏剧很有可能走向与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大融合,戏剧自身的存在也将陷入危机。当然,正如VR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在虚拟现实领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体验,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使得戏剧的前景也具有不可预知性。如果有一天,超越时空限制的“在场”能够实现,满足戏剧演员与观众之间即时性双向交流的需要,那戏剧融入“线上”的步伐就是不可阻挡的。

参考文献:

[1]廖琳达.NT Live,戏剧的新媒体突围?[N].文艺报,2018-08-20(04).

[2]费春放.风靡全球的NT Live到底给戏剧带来了什么?[N].上海文汇报,2016-11-04.

[3]费春放.“剧本戏剧”的盛衰与英国“国家剧院现场”[J].戏剧艺术,2017(5).

[4]张阳.“拾起电影的拐杖”——NT Live戏剧影响跨媒介生产传播的三个思考维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3).

[5]张先,等.戏剧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路径转变及成效
新媒体背景下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传播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新媒体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