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写作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探讨

2020-09-12 14:29冉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阳选材记叙文

冉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要求。高一年级的记叙文写作训练课,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时机。从学生的记叙文中,能读出个人对生活的多方面感受,如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窗关系的思考,对自己的定位评价,对未来的理想规划等。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给予学生人生观方面的指导,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大有裨益。

本文将结合我校高一年级的记叙文写作训练,谈一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一、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在作文命题上注重德育引导

命题导向要求“真”。命题上舍弃学生容易套作的题目,而代之以新鲜的题目,例如半命题作文“我把气哭了”,目的即是要让学生说真话,真诚地直面自己曾经做过的“坏事”,直面最亲近的人为自己流下的眼泪,反思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的不足,以获得心灵的成长。综观学生的选材,大部分学生往日编造成文的不良习惯有所改变,能坦率真诚地讲述自己的一段“淘气不懂事”的往事。

记叙文写作训练在命题时应当注意导向性,贴近高中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说,说真话,不编故事,不说虚情假意的话。我们培养学生在写作时敞开心扉讲真话,其实也是在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坦率真诚的态度,这样的学生,比起动辄在作文中让自己“身患重病”“父母双亡”的编故事成习惯者,更容易接受自己和接纳别人,更愿意观察和思考生活,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更积极。

2.在指导学生选材立意时进行德育渗透

从记叙文的选材立意角度来说,高中学生的生活面确实是比较狭窄的,学生对于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也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应当以具有育人意义的阅读材料启迪学生。例如,在进行亲情类记叙文写作前,提供史铁生《我与地坛》、老舍《我的母亲》、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杨绛《回忆我的母亲》等感人至深的经典名篇作为阅读拓展材料。在选材指导时启发学生思考:这四篇文章里,母亲是如何对孩子的?孩子又是如何对母亲的?你在生活中又是如何和自己的母亲相处的?通过类比,学生会更容易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素材。

千篇一律的立意也是记叙文教学中的一道坎。教师可在学生动笔前,找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展开交流。例如在一次写作前,我让大家以“我的母亲和别人不一样”为话题交流讨论,以开拓思路,避免掉入套话假话作文的窠臼。王怡同学谈及母亲道:“别人作文中的妈妈手都是粗糙的,但我妈妈的手很细腻。我妈妈也干了很多家務,但她很时尚,会保养,一天涂10遍护手霜,每晚涂橄榄油套保鲜膜睡觉。谁说一个默默奉献的母亲必须很老很丑陋?她为什么不可以活得精致美丽呢?母亲这种追求美丽的心渗透到了我们家庭生活的边边角角,我能时刻感受到她为我们营造的温馨不俗的氛围。”在动笔前开一开“话匣子”,学生普遍能从同学身上反观自己的生活,找“不一样”,其实是在教学生认真观察体悟生活,关照心灵,而不是流于肤浅,泛泛而谈。

对学生选材立意的启发和指导,功夫在平时。作文课前开拓视野的阅读材料,同学间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仅仅是我们“功夫”的一部分。平日新授课的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完成,以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的开展,乃至教师的言行修养,都是启发学生选材立意的源泉。

3.在选择范文时更侧重德育因素

我校高一年级是新疆籍学生和本地生混合编排的。新疆籍学生由于汉语并非母语,所以作文语言表达有时不够流畅,也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论辞采华美、描写生动、叙事曲折动人,和本地班的学生往往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即使语言表达上有缺点,新疆籍学生也在认真地叙写和思考自己的生活。

例如,阿皮耶提同学,用有点笨拙但是质朴亲切的文字讲述了妈妈被她气哭的故事:爸爸长年在外跑长途,妈妈在家一边忙着葡萄园的农活,一边照顾阿皮耶提和三个弟弟妹妹。一次妈妈从地里忙完回来,发现厨房冷锅冷灶,小儿子把小女儿的手咬出了血,哭闹成一团,而大女儿阿皮耶提正在目不转睛、不管不顾地看电视。妈妈生气又无奈地给了阿皮耶提一巴掌,自己也流下了眼泪。阿皮耶提被妈妈的巴掌和眼泪吓坏了,关上电视,终于能静心地想一想母亲的不容易,反思自己作为长女,难道不能分担一点母亲的辛劳吗?想明白后,她告诉妈妈:以后不会只当自己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一定会帮大人承担起家庭责任。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问同学们,写好一篇记叙文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同是新疆籍的迪拉热同学回答道:“是做人。先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思考生活的人,眼睛能看得到父母的不容易。一个懂事的孩子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如果不懂事,一切华美的语言描写都只是美丽的空壳。”

教师在批改作文并为讲评课选择范文时,应当先“思想内容”后“语言形式”,将语言华美但缺乏人物心灵闪光点的文章从范文中除去。内容“真善美”的范文,给学生渗透的也是“真善美”的教育。“假”的故事,用再美丽的语言外衣去包装,也不是佳作。

4.在讲评交流中进行德育渗透

生生交流,是实现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而要让学生面对作品,畅所欲言。在教师所倡导的“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往往能起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例如,刘曦然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朋友小阳在曦然生日那天送了她一张光盘,可是粗心的曦然放丢了,小阳伤心地哭了。原来,光盘里刻的是小阳自己录的祝福视频,还有精心给曦然做的16岁成长电子相册,小阳十分用心地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悄悄地整理曦然的漂亮照片,才制作出这个礼物。故事的结尾是小阳接受了曦然的道歉,曦然也明白了要珍惜生活中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笔者让学生讨论:小阳准备礼物是很用心的,那么你所收过的或者送出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都挺激动。赵焕然提到了自己初中班主任送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有班主任创作的一首祝福同学前程远大的小诗,焕然现在还把它夹在最心爱的福尔摩斯小说集中。裴清仪说她曾烤了一盒子象棋造型的饼干送给一个爱下象棋的朋友,朋友都感动得哭了。张烨说,中考前,他弟弟在商店拿着零花钱转来转去,放弃了喜欢的奥特曼而给哥哥买了一个印有“金榜题名”字样的铅笔盒,张烨只在中考当天用了它,之后珍藏起来再也舍不得用。

笔者又启发学生:这些动人的小故事,除了告诉我们要珍惜之外,还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最珍贵的礼物永远不是金钱能买来的,让我们感觉最珍贵的东西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在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展开了对“模仿名家”这一问题的探讨。有位学生在《我的奶奶》一文中,写奶奶被儿时的自己满头插花的旧事,语言、情节和刘姥姥在大观园被满头插花太像了。之后又写和奶奶一起在小河边看落花随水而去,而我们刚刚接触了林清玄的《野姜花》,里面恰好就有这么一个情节。笔者启发学生思考,该如何看待一篇文章里的这两处“相似”呢?学生在讨论后达成了以下共识:(1)名家的文章一定要多读,多受其深刻思想、优美文笔的熏陶。但是完全照搬名家的情节,第一违背了“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宗旨,第二涉嫌抄袭,与文德不符。(2)名家名篇所营造的“趣”,多来自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那么我们也可以写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独一无二的“趣”,照搬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學生的探讨,在这里又深化细化了,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立意,还深入到了“文德”层面——先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有高尚的文德。在讨论中,学生以高尚美好的价值观感染彼此,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前提。

二、不足与反思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师有计划地贯彻执行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在学生作文写与评的一次次心灵追问中,笔者感觉到学生一天天的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缺憾。

1.语文课堂上的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能够助力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德育目标对象的分层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就学生的总体品德的进步而言,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就具体的学生个体而言,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品德发展缓慢,有的甚至出现阶段性的倒退。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品德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再进一步把工作做细。

2.记叙文写作中的德育教育,仅仅是在“渗透”,尚未形成体系。写作如何和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以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共同助力于学生的品德成长,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总之,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简单传授知识,建立语文教材与德育的连接点,教师应当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持久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第六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小阳选材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岁月神偷
最受欢迎的一句话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