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
平菇因营养价值丰富、需求量大、容易栽培等特点,深受百姓喜爱,庭院栽培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栽培方法多式多样,常见的有塑料袋式、菌柱式等。
一、菇房的选择与处理
应选用透光、通风、保温的房屋,将房屋地面打扫干净后,用石灰水刷洗房屋墙壁和地面,不让害虫和杂菌有藏身之处,对流的窗户要装上防虫网,防止病虫鼠害的侵入,确保菇场平整干净利于保温防虫防害,为平菇的高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播种时间及方法
在自然气温条件下,从9月至第二年4月都可播种,9月上旬气温较高病虫害及杂菌容易发生,在进入菇房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栽培平菇用的塑料袋长45厘米左右,宽22-25厘米。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90%、米糠5%、石灰2%、磷肥1%、石膏1%、食盐1%、含水量60%、ph值8.0-8.5。装袋时要先放一把棉籽壳在袋底部,然后放一层菌种再放料,边装边压实,用种量为培养料的13-15%,菌袋扎好以后用打眼器在袋子两头各打3个6-8厘米深的透气孔。
三、发菌管理
发菌场地要干燥、空气没有污染,环境温度不超过27℃。菌袋排放根据环境温度而定,温度高时,采用单排迭堆的方式排放,温度低时采用“井”字形排放,表面撒一层石灰,尽量使料内温度不超过30℃。超过30℃要及时倒堆,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发菌环境和料温。培养场所以保持黑暗为佳。装料前的水分影响菌丝生长速度,水分过大或透气孔小,菌丝生长速度缓慢。要结合温度、湿度情况进行通风,若温度偏高、湿度过大要增加通风次数并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及时检查菌丝生长情况,重点检查菌丝吃料情况,一般经25~30天菌丝长满整个培养料,从接种至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一般需35天左右,实际发菌时间与品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分化期后为促进子实体的分化应进入冷刺激,温度应调整到15-18度左右,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延长光照时间,促进子实体原基形成。
四、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菌袋手握有弹性,因培养料水分消耗重量降低,此时可将菌袋移到室内码垛出菇。原基形成后,要加强温度管理,温度尽量控制在14-25℃时,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较慢,菌盖肥厚,菌柄粗壮;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快,菌盖薄且脆,菌柄细长,纤维较多,品质下降。平菇子实体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氧气和水分的需求不同,喷水方式随子实体生长有所不同,喷水量随子实体生长逐渐加大。子实体形成初期以空间喷雾为主,以多次少量、保持地面湿润为宜;子实体菌盖直径3厘米以上时,可直接喷在菇体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以85%为最好。空气湿度太低,子实体不能形成,已形成的亦会因干燥而萎缩死亡。湿度过高极易发生杂菌污染。喷水后应加大通风量,整个出菇阶段要保持空气流通和良好的湿度环境,增加散射光线刺激,以防发生病害。
五、采收
7、8成熟时,菇盖边缘稍上卷进入采收期,菇单丛重量达到最大值。采收平菇,要用锋利的小刀沿子实体根部割下,动作要轻,尽量避免碰伤幼菇。第一茬采收后,室内暂不喷水,空气较干些,促使菌丝生长积聚养分,注意通风换气与透光,直到第二茬菇形成。
六、不出菇的原因分析
平菇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菌棒发育成熟一直不出菇,有时采过1-2茬菇的菌棒不正常出菇的现象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料温偏高。菌丝培养成熟的菌棒,因料温偏高,高于出菇温度范围,不易形成原基,影响出菇。
2、环境温度影响。栽培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高于或低于环境温度,极易产生不出菇或转潮后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
3、积温不足。菌丝培养环境温度低时,菌丝生长缓慢,发菌时间较长,因有效积温不足,导致菌丝生理成熟度不够,表面上看菌丝已发育成熟,但不能正常出菇。此外,尽管出菇前需要一定的温差刺激出菇,但温差变化不要太大,否则,不利于出菇。
4、水分补充不及时。因出菇期菇体大量消耗培养料的水分,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可能造成后期不出菇或转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现象。
5、虫害感染。菌棒感染杂菌后,既平菇菌丝争夺养分,又能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的正常生长;害虫侵入菌棒后,大量咬食平菇菌丝,使平菇菌丝断裂失水死亡。
室内平菇栽培时,应根据平菇不同生育时期的特性,进行精心管理,尽量创造适宜平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避免出现上述不出菇或出菇不正常情况的发生,进而获得平菇高产稳产。
(作者單位:276400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