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诊改视阈下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探讨

2020-09-12 14:08陈衡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5期

陈衡

【摘 要】本文基于多元诊改视阈,分析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诊改主体、诊改指标、诊改机制、诊改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经验角度论述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对策,为同类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改进及良性运行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多元诊改 技能比赛培训 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022-03

对中职学校而言,技能比赛工作是办学质量具体而重要的体现。本文基于多元诊改视阈,结合各院校诊改工作的研究成果,以中职工程测量项目技能比赛培训工作为切入点,紧扣比赛培训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反思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在比赛培训工作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检验,为中职学校在技能比赛培训工作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存在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在推行诊改工作、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做出大量努力,但仍出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元诊改视阈下构建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元诊改主体认识不够,参赛学生主体质量自主意识薄弱、质量保证自律文化有待强化。技能比赛培训质量管理长期依靠比赛成绩和指导教师主导和推动,参赛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通过阶段性的比赛成绩和指导教师评价来评定自身培训的成果等级。诊改工作“全面、全员、全过程”指导思想中强调的“全员”放在技能比赛培训工作中,参赛学生理所当然作为质量保证主体之一。但在以往的比赛培训质量管理中,参赛学生作为长期被动接受评价的对象,其质量保证主体自主意识较为薄弱、质量保证自律文化尚待加强;与此同时,多元诊改“全员”在实践层面的人员落实上也显然不到位。从前期技能比赛培训质量管理诊改实践来看,“全员”质量观在参赛学生层面仍更多地停留在参赛学生的认知中而非实践中,由参赛学生主导或负责的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局部存在着有标准但执行宽松、有落实但指令粗糙、有评价但界定宽泛等问题。一方面,参赛学生被动服从的习惯性易于将比赛培训质量保证工作形成“模板化”任务,缺乏主动保证质量的理念和习惯,参赛学生作为质量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主体意识缺位,对质量保证工作缺乏思考研究,容易导致质量管理粗放、低效;另一方面,参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进步和不足,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反向制约技能比赛培训的总体成效和质量。长此以往,质量自主保证不可避免地演化为比赛培训考核选拔的又一个变式而已。

(二)多元诊改指标制订不全,质量保证系统指标体系不健全、质量监控预警效能不理想。一是当前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职业院校乃至合作行业、企业等均从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五纵向”和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五横向”出台了不同层面的诊改标准,但下沉到院校层面就会发现相关条款的有效性、可行性均存在不足,甚至上级下达的部分标准体系脱离了院校的实际乃至制约院校的自主管理和创新驱动,多元诊改的“全面”受限于指定的方位。二是“全面”质量观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指标内,加之可供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系统指标实践案例较少,在前期技能比赛培训质量管理诊改实践中出现质量保证体系系统指标不健全、部分指标指向性模糊、对部分问题有遗漏或者监测不到位的情况。三是受参赛学生主体质量自主意识、质量保证自律文化较弱的影响,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自主治理与被动管理的关系未厘清,制订的诊改指标存在指向性与问题脱节、监测时间点安排不合理、质量监控预警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造成质量保证体系效能不理想。

(三)多元诊改机制创新不足,内部动力机制运行疲软、科学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以比赛成绩和指导教师评价“他治”为主的质量评估形式在比赛培训中实践时间较长,工作思路已形成思维定式,工作体系基本成型,工作模式趋于成熟,为各项目技能比赛培训所广泛接受并对其产生适应性的依赖。指导教师即使满怀热情地下达质量“自治”措施,参赛学生也会潜意识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的质量管理模式,把质量保证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创新动力机制不足,久而久之仍然回到最初的质量“他治”状态,使多元诊改“全过程”受到局限。要想消除依赖性,实现“他治”到“自治”,由被动管理到自主治理,其中内部动力机制需从体系构架、制度设计、运行实施等多层面入手,有效提高比赛取得的成绩,增加师生共同参与的获得感,才能激活多元主体尤其是参赛学生的内在动力。此外,科学管理能力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对于维护各主体的内在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需予以重视并有序提升。

(四)多元诊改平台基础薄弱,平台建设进程无法满足需求。诊改工作需要收集、处理大量的实时数据,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诊改信息化平台建设势在必行。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暂不论技能比赛这一相对微观层面的工作,即使是到达学校、部门、专业等更高层面的系统化工作,对应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仍然因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而出现各业务系统分散作战、大量信息形成孤岛的情况。因此,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5G移动技术快速推进的当前形势下,诊改平台建设与诊改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缺失了诊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持,质量保证体系中需要实时记录的数据采集存在困难,只能借助传统数据采集,从而出现填写效率低、分析进程慢、反馈时效差、过程监控缺失、数据共享受阻、指标预警滞后等一系列不利影响。

二、对策研究

目前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于各项工作中的层面、深度、路径等均不相同,有着力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行的,有针对主要工作板块分块推进的,有强调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協同管理的,还有工作与监控分系统进行的,等等。职业院校正在实践的诸多举措,有力说明院校内部对质量管理是要求更是需求,反映出多元诊改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初具理论构架和实践基础。但质量保证体系是涵盖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科学管理体系,要想落实在工作中并切实发挥作用,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来寻求突破口,瞄准关键领域与重点环节精准施策。在技能比赛培训工作中,通过复盘多元诊改视阈下质量保证体系的存在问题,研究和寻求有针对性的举措,在技能比赛培训实践中总结出改进策略如下。

(一)体系建设工作应将“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观转化为工作意识,重点解决主体认识不够的问题。多元诊改倡导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观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重要的指导理念,其确定了多元诊改质量管理工作的框架是对人员、过程的全面覆盖,至少在体系顶层设计层面上要保证无缺失、无遗漏。配合“三全”质量观,国家诊改专家委员会推行“五纵五横一平台”体系架构,指导各职业院校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的纵向五结构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横向五层面,结合院校实际构建全面覆盖全体人员、全套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实践成果来看,“五纵五横一平台”架构为当前多元诊改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实效性都较高的指导。在技能比赛培训工作中,专业教研组、指导教师作为诊改主体之一,可依据“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但该架构还包含了学校、专业、课程等相对宏观的层面,部分架构直接套用会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因此,要把握技能比赛培训工作的微观层面特点,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体系构建、技术路线、组织实施、诊改反馈、时间安排、保障条件等方面,结合纵向五结构和横向五层面进行推演,细化技能比赛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除专业、指导教师等主体采用“五纵五横一平台”架构质量保证体系突出“三全”质量观这一举措外,面向参赛学生主体可采取加强思想建设、鼓励自主管理的举措来扭转参赛学生主体认识不足的问题。当参赛学生对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持有形式主义看法、继而敷衍而为时,可从国家各级政策、学校各级诊改、比赛培训进展等角度为参赛学生进行思想正向建设;当参赛学生对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抱有压力增大、监控紧逼的抱怨心态时,可从比赛项目成绩、比赛培训进展、学生培训进程等方面为参赛学生分析参赛的疑难点和突破口,紧扣参赛学生参加比赛培训的思想动机,结合质量保证体系对突破瓶颈的促成作用,鼓励参赛学生认真执行体系要求,严格实行自主管理。

在中职工程测量项目技能比赛培训中,首先专业教研组、指导教师结合“五纵五横一平台”架构质量保证体系,参考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诊断点信息,初步将诊断点信息布局到横向五层面,并指定对应层面的质量监控人员。其次,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结合工程测量项目技能比赛培训实际,对诊断点明细和评判标准进行研判,并进一步修改和细化,尤其要修订实际可行的量性评价指标和质性评价指标。再次,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初步架构的质量保证体系存在诊断点或者评价指标需要修改或者调整时,不是直接修改或替换使用新的体系,而是同时继续记录原体系的数据和新修改的指标、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进行删改。在这一过程中,参赛学生作为诊改主体之一,教师要肯定、讨论并合理采纳学生的建设性意见,激发参赛学生作为主体的内生动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查看诊改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前期的数据记录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以提升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体系建设工作宜把相对独立的工作联结成因果闭环,解决指标制订不全和机制创新不足的问题。在“五纵五横一平台”架构的思路引导下,国家诊改专家委员会提出“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通过“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形成链条,环环相扣,进而形成互为因果的闭环,呈现出目标有标准支撑、标准有计划依托、计划有组织执行、组织有实施落地、实施有诊断反馈、诊断有激励推动、激励有学习引导、学习有创新触发、创新有改进调和、改进有目标检验的良性循环,工作构成的因果闭环往复推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解决机制创新不足的问题。针对诊改目标、评价标准、诊断点、数据信息和指标结论等制订不全、不明确的问题,优化举措聚焦在标准体系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紧扣院校发展实际,由诊断周期、诊断指标、质控数据、程序规范、状态判断、原因分析、对策制订、责任分解、流程设计、方法路径等方面切入,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中职工程测量项目技能比赛包括实操竞赛和理论考试两个部分,其中实操竞赛又包含四等水准测量和一级导线测量。经过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研判和改进,实操竞赛培训构建诊断周期相对较短、诊断指标量质相持、质控数据类型多样、程序规范相对繁复、状态判断综合性强、原因分析表里兼备的质量保证体系,而理论考试培训则构建诊断周期适当延展、诊断指标以量为重、质控数据相对单一、程序规范趋于简化、状态判断易于辨别、原因分析相对简化的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指标的制订引导诊断评价向多元维度拓展,所有的评价均采用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对操作部分的诊断评价既有参考比赛评分规则设定的质性评价指标,又有对动作行为习惯、误操作行为发生次数、频率等进行统计的量性评价指标;而理论部分的诊断评价虽以测试成绩的量性指标为主,但在后期分析評价时对每一位参赛学生进行易错题章节分布、出错频次、重复出错率、提升进步周期等情况进行质性分析。此外,面向作为多元主体之一的参赛学生,鼓励其对自己和同伴的数据和评价进行反馈和补充,主动发掘比赛培训问题进而寻求解决方向和路径。

(三)体系建设工作应突出信息集合引导决策的支撑作用,解决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不足的问题。纵观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多元诊改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普遍存在着信息形成孤岛、数据重复采集、资源共享缺失、平台接口不一、系统操作复杂、监控实效性差等问题。而通过实地调研也发现,虽然信息化管理平台出现诸多问题,但质量保证体系状态监控数据是个庞大的信息体,需要实时采集和动态监控,任何一个环节或者数据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数据的可信度和实效性。不借助信息化平台系统进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完成不好甚至是难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各职业院校尤其是试点院校对信息化管理平台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尽可能地维护数据的传送和共享。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尚未成熟的当前,突出数据分析对后期决策的支持,一方面可以让可控的数据信息集合为后续的工作计划和组织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个信息系统建立与“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相匹配的循环回路,将多元诊改的信息集合与各质量主体的绩效激励挂钩,激发相关人员的内生动力,保证工作闭环的有序推进。在信息引导决策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发掘数据信息收集在定位上和测算上存在的缺失和不足,有助于完善和改进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平台数据的共享性和分析能力,推进平台的集约建设和外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