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 要:中国山水画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色彩观。文章以中国山水画色彩观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发展概况,就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分析了中国山水画色彩观形成的原因,最后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介绍了中国现代山水画色彩观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色彩观;艺术特性
中国山水画有着极具特色的色彩表达方式,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历经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艺术魅力。色彩是绘画的必需品,色彩的运用有助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特色以及风格的彰显。中国山水画色彩观的发展史亦是我国古人审美、认知的变化史。对中国山水画色彩观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中国山水画色彩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极为漫长的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作为一种主要的工艺美术装饰用品存在,对建筑物起到装饰作用。最初山水画主要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起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衬托的作用。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才逐渐脱离人物画,自成主体。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以及时代的变迁,中国山水画色彩在不断与其他绘画进行融合和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此来满足不同时代人们具有差异化的审美情趣,真正地做到了艺术发展与审美需求与时俱进。我国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千百年来的主导思想,即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以“随类赋彩”为原则,即通过对绘画对象类别的区分加以着色,对于绘画中描绘的事物而言,色彩仅用以对不同事物类型进行区分,并将其大致形体表现出来。发展至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且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注重传统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出“玄”的精神内涵。而水墨因突破了色彩物象的束缚,极为符合绘画者的精神追求,因此成为了自唐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主体色彩。此外,作为中国山水画另一色彩重要分支的设色,虽然在形式上并不完全符合“随类赋彩”的要求,且倡导主观选择,带有洒脱、自由的特性,因此广受文人喜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山水画设色的发展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发展
探寻历史的发展主线,具体论述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唐代青绿山水画,注重绘画的青绿重彩、工整精细,代表人物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其山水画用色极为丰富绚丽,且对山水的描绘极为精妙臻密,具有极强的装饰功能。绘画技法上,在勾勒成山的基础上,多选用大青绿进行着色,并以螺青苦绿进行皴染。对于山水形象的描绘,李氏父子独具一格,突破了勾描填色的单一模式,转用极具变化且遒劲的勾勒来描绘山石结构,并着以浓厚的青绿色。李思训代表画作有《江帆楼阁图》,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赞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此外,这一时期的王维、吴道子等,虽在画作风格上与李氏父子不甚相同,但也较为注重青绿色的运用,并分别以墨法技巧、笔意清润以及疏体、线描突出等见长。同时,随着儒道思想的盛行,士大夫对山水画的审美趣味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抑制色彩观念的出现,“水墨为上”的观念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荆浩在《笔法记》中写道:“随类赋彩,自古有之,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自此,以色貌色的水墨山水赋彩画开始流行。
第二,宋元水墨山水画。自唐之后,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主流,受到了众多文人画家的喜爱。荆浩作为当时北方山水画派宗师,针对水墨山水画创作提出 “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素,对山水创作中墨法的运用进行了专门介绍。南方山水画派也以墨辅笔,充分彰显出江南景色独特的温润气息。由此,墨在中国山水画中不单单是单一的绘画材料、工具,而是能够在黑白之间进行无穷变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为代表。受到唐代青绿山水画的影响,这一时期仍然有一部分画家更为注重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山水花鸟画,多以重彩为主,著名的《千里江山图》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第三,明清设色山水画。在唐代青绿山水画以及宋元水墨山水画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画家多采用淡色进行绘画,追求绘画色彩的清淡感。在这一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山水画家开始在绘画材料上下功夫,将画纸沾湿,在水的饱和作用下,水墨晕染开来,整幅画的气势更加非凡。其中以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批山水画家,更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将破墨、泼墨技法演绎得出神入化,开创了明清时期山水画创作的新高度。由此,設色山水画诞生,其不同于唐代青绿重彩,也区别于宋元单一的水墨,而是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丰富的设色技法。在技法上,设色山水包含淡彩、金碧、青绿、浅绛、没骨等几种不同的形式,且每种技法、风格各具特色,以石绿、石青为主色调,并辅以笔墨皴擦。
二、中国山水画色彩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国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受到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内涵所追求的精神主张各不相同,因此在具有差异化的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山水画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讲,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倡导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古代文人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多醉心山水、脱离社会,希望能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慰藉。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他们依托内心感受,寄情山水,同时也将自然给予他们的那种恬淡、朴素、“无为”的人生观融入艺术审美感受当中,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色彩的主张上,老庄主张 “素朴玄化”,反对绚丽灿烂。道家思想中,对于色彩的感受不在于色彩的视觉,而在于心灵,倡导人们用心灵去感受、体会色彩的美。在发展的过程中,庄子提出“五色乱目”,人为的过度的色彩视觉刺激会导致人的心灵狂乱。这一思想的提出并非要取消色彩,而是希望通过对色彩的掌控来减少视觉刺激对情绪的影响,永葆生机。道教认为“无极”即“道”“道”即“无极”,黑与白作为对立的概念而骈论。老子赋予黑白深刻的哲学思想,使其不再作为简单的二元色存在,而是以“玄”代“黑”,以“素”代“白”。由于我国古代五色理论中早就有 “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的说法,并且玄乃道家学说的归源之地。因此,相较于其他颜色,道家更为推崇玄色,并将玄色作为母色。由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替代五色重彩山水画,彰显了道家思想所提倡的虚淡玄无、清静朴素。虽然吴道子作为唐代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在绘画风格上以豪气为主,极具艺术特色,但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王维才是水墨山水画的推动者,他在绘画中用墨色代替原来常用的青绿色,并以墨晕染,不再进行勾勒,体现了“水墨渲淡”的韵味。
三、中国山水画色彩观的现代化发展
艺术反映生活,应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以此来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上文中我们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色彩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也说明了山水画色彩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中国独特水墨色彩观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时代,逐渐发生一定的改变。历经千年的发展,当今人们的生活与古人的生活相去甚远,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以及对事物的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21世纪以来,在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下,中国山水画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尤其受西方绘画色彩体系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在整个21世纪的发展,可以说是对现代文化、现代审美的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经过不断探索以及对传统和现代绘画技艺、文化、思想的取舍,最终形成了两条分明的山水画色彩观主线:第一,奉行传统山水画色彩观,本着“水墨至上”的理念,继续以黑白构建山水画基本色调,在坚守本心的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西方绘画艺术,取其精髓,进一步完善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从而突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其与西方的油画、水粉画、水彩画彻底区分开;第二,以创新谋发展,在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色彩观,注重色彩的运用,重拾东方色彩的符号、表现、象征精神,在行墨、运笔上继续发扬山水画传统绘画技法,在着色上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油画的用色特点,由此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色彩作为中国山水画一个重要的元素,在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色彩体系。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不断复苏的时代。在绘画艺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新的调色方式、绘画材料相继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山水画创作。色彩背后蕴藏的文化內涵也随之改变,成为绘画者展现个人绘画风格、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今后的绘画中,我们要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形成与发展、艺术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学习现代山水画用色手法,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同时,保留中国山水画色彩观“玄”的感悟以及哲学精髓,促进我国山水画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苗.色彩的魅力: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之比较[J].群文天地,2011(8).
[2]肖霞.浅论中国山水画色彩观[J].书画艺术,2007(3).
[3]马军.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3).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