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迎迎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生活, 将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贫苦群众中调研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 其中“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对习近平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之体系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有重视百姓生活的传统,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孟子也提倡“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这些重视民生的言论也为习近平的脱贫攻坚重要论述起到了借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强调民生的重要性, 例如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淮南子·氾论训》中的“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一句, 并进一步指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是一个抽象的、 玄奥的概念”[1]。 因此,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 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2]。 为何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呢?习近平强调:“‘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3]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多次引用古代体现“民为邦本”思想的经典名句, 可以看出, 这些重要表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的熏陶密不可分。
人民群众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人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恩格斯在著作中明确指出:“贫困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 离开这一点, 只能找到贫穷的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 但是找不到贫困本身的原因。”[4]561列宁接续发展了马、 恩的这些观点并进一步提出要“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重要考量标准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战略方针, 从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 在马、 恩的反贫困思想中, 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科学的预测, 是一种应然状态; 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实然状态。[5]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的扶贫工作, 多次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在反贫困状态从应然到实然的实践体现。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每一届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深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注重对群众的调查研究并从中汲取经验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形成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实践经验上, 中共历届领导人也为习近平脱贫攻坚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毛泽东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成功消灭了剥削阶级;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主导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缓解了贫困现象; 在此基础上, 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发式扶贫模式, 改变了传统的扶贫方式, 提出要开发贫困地区的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进行扶贫;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点, 2006年更是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农村居民的生活压力大大减轻。 中共历届领导人探索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勇立时代潮头, 立足中国国情,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伟大战略, 更加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 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总结、 沿承和超越了前几代领导人及领导集体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形成了符合新时代需要、 指导脱贫攻坚走向胜利的新的理论体系成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的每一种科学理论无不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光辉。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立场。 刘云山指出:“人民立场, 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最为鲜明的是人民至上立场, 强调最多的是人民群众。”[6]习近平多次强调:“老百姓是天, 老百姓是地。 忘记了人民、 脱离了人民, 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就会一事无成。”[7]53习近平不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特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心里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 从田间到屋内、 从茅草屋到砖瓦房, 都能看到总书记的身影, 他的足迹遍布14个大大小小的特困地区, 真正将“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八个字做到了最好的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处处流淌着对亿万人民深深的爱意与浓浓的牵挂, 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与民本诉求, 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鲜明政治立场的继承与发扬”[9]。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人民立场。
邓小平也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0]63-64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2016年11月,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将“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 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吃不愁, 穿不愁, 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卫生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截止到2019年3月中国还有一千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支出, 脱贫攻坚战到最后的决胜时期,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要在2020年实现如期脱贫将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 不愁穿, 义务教育、 基本医疗、 住房安全有保障, 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总的看, ‘两不愁’基本解决了, ‘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脱贫标准既不能拔高, 也不能降低。 贫困地区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时进行了针对性的实践, 有些地区超出了这个标准, 有些地区还在该标准以下, 总书记强调:“对明显超出标准的, 要予以纠正; 对没有明显超标的, 要保持政策稳定性、 连续性, 少‘翻烧饼’。”[1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契合新时代中国治贫实际, 具有切实可行性。
2019年3月,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会时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 正是最吃劲的时候, 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 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13]当前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同时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结果和阶段目的, 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思想的指引下, 目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成效, 交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多次体现了“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的脱贫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4]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指出:“言必行, 行必果。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是我们做出的庄严承诺。”[15]2020年,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 在这个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越是艰险越向前, 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 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16]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明确体现了“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的脱贫承诺,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描绘了美好的未来蓝图, 指引着脱贫攻坚工作走向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 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用好外力、 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 对贫困地区来说, 外力帮扶非常重要, 但如果自身不努力、 不作为, 即使外力帮扶再大, 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只有用好外力、 激发内力, 才能形成合力。”[17]
首先, 中央要做好脱贫攻坚的统筹工作, 坚持省负总责, 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统筹, 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 省负总责, 就是要做好承上启下的传达工作, 将中央政策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 市县抓落实, 就是当地扶贫干部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工作。 要确保扶贫政策的实现情况。”[18]切实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 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加快形成全员齐心协力的大扶贫格局, 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办大事的积极性, 才能保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帮钱帮物, 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19]48-49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党建工作, 严选扶贫驻村工作队, 配强领导班子, 为贫困地区增添新鲜血液, 带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利益, 将中央扶贫精神真正贯彻落实。
其次, 要坚持以群众为主体,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 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 扶智相结合, 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20]131。 要靠困难群众自己拔掉“穷根”, 不能总是“靠着墙根晒太阳, 等着别人送小康”, 要引导他们自发地树立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信念, 努力靠自己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 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激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 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 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我们就能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21]68因此,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在活力不行, 劳动力不能回流, 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 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22]17-18。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脱贫和科学扶贫重要战略思想, 2013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强调目前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精准”, 坚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习总书记还指出:“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大计。” “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 要实行易地搬迁。” “扶贫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19]48-49这些重要的论述体现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仅仅是要实现经济上的脱贫, 也是文化与生态的脱贫, 这体现了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科学性, 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基于中国现阶段贫困地区的特点提出的, 是欠发达地区所要贯彻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从宏观领域上的贯彻到微观领域的落实, 站在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上将扶贫思想落实到各个贫困县、 贫困村, 最后还“精准到户”。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扶贫工作的系统性, 坚持内外生动力相结合, 扶贫不仅仅是为贫困户提供一个最低生活保障、 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而且还重视教育扶贫、 健康扶贫、 产业扶贫、 生态扶贫等, 实现扶贫开发与资源整合的共赢, 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
首先, 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 据统计, 2012年, 中国有贫困人口9 899万, 2018年, 贫困人口有1 660万, 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了8 000多万人, 年均减贫1 300多万人, 实现了脱贫攻坚人数上的“减贫”。 其次, 建档立卡村和贫困县数量的减少。 2013年底, 中国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12.8万个, 到2018年底, 只剩2.6万个; 2013年, 据统计全国有 832个贫困县, 2016年, 摘帽28个县, 2017年, 摘帽125个县, 2018年, 摘帽280个县, 实现了脱贫攻坚乡县“摘帽”。
2012~2018年, 全国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 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专家预计到2019年底, 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 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图 1 2012~2018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
此外, 在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指导下, 中国建立了以责任、 政策、 投入、 动员、 监督和考核体系为主体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一体化制度布局。 联合国在《2018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一文中, 对中国“造血式”的开发扶贫工作进行了高度赞扬, 认为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理论是在将来实现全人类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指导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旗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专题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3]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 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做到脱真贫、 真脱贫。[24]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也为中国下一阶段开展防贫减贫的长期贫困治理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