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人日报》的一篇报道引起笔者的兴趣:联想型创新方法、类比型创新方法、形态分析法……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积极回应劳模工匠们在开阔创新思路方面的诉求,“以案说法”的培训形式让劳模工匠等学员“很解渴”,多个困扰他们的技术难题也在培训班上找到了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劳模、工匠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业务能手、领头雁。就技术而言,他们多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非“上课培训学习”。因此,能让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们感到“很解渴”“很实用”“不一样”“茅塞顿开”的培训班到底是啥样?
报道称,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去年底为开展新一年工作征求意见,一些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反映,因为他们的工作局限于一厂一车间,思路不开阔,搞技术创新完全凭经验,难度特别大,非常希望有一个能开阔创新思路的培训。他们多方打听了解,终于找到了一个系统介绍40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萃智理论”。于是,70余名劳模、工匠、技术骨干带着40多个技术难题来现场听课找答案。
“上一课就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技术难题,而且还学会了好多创新方法。”“要是我早一点听到这个课,搞技术创新就不会那么难了!”劳模、工匠们的评价有点出乎意料。
虽然各省市各行业都在推出不同的劳模培训班,但类似这样的以为实际问题找解决“方法”为导向的培训并不多,也因此没有特别的“特殊效果”。而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搞的这个培训好就好在“精准”,从什么样的培训内容、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更适合劳模工匠们入手,了解他们的需求,精准点题、精准破题,让劳模工匠们感到茅塞顿开、收获满满。
我们的基层工会不妨借鉴学习一下这种做法,真正沉到劳模工匠们中去,动脑筋想办法,摸清他们的需求,摸准他们的“脉膊”,让他们在不断“输出”技能的同时,也要为他们“输入”想要的和必要的新知识、新方法。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工匠就是一个标杆。劳模的“头雁”辐射效应,必定会引来众多“群雁”追随。让劳模工匠们通过工会组织提供的平台,获得更多有价值、有“含金量”的培训学习,来完成“造血”“输血”的良性循环,才能让更多的职工、更多的群体受益,也才能产生更多先进的职工、先进的群体。
期待让劳模工匠们茅塞顿开的培训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