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HATCH评分的相关性

2020-09-11 00:50孟繁芝张树龙郭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7期
关键词:左房阵发性持续性

孟繁芝 张树龙 郭薇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房颤与日益增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密切的关系,已经成为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2〕。相对于持续性房颤,无论是应用药物还是接受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都相对好。因此,如何辨别哪些阵发性房颤患者容易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时机的选择,判断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0年De Vos等〔3〕首先报道了HATCH评分系统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的进展,该评分系统共包括5项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慢性性肺疾病(COPD)、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研究发现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患者的HATCH评分要明显高于没有进展的患者,表明HATCH评分的得分越高,房颤越易维持,提示心肌病变的程度可能就越重。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评估血管弹性的有效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僵硬度越高,顺应性越差,传导速度越快。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中,PWV 较高的患者,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臂-踝PWV(baPWV),因无创、经济、简单易操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HATCH评分系统的各个危险因素也与baPWV反映的动脉硬化程度相关,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房功能相关指标(左房内径、左室内径)、baPWV及HATCH评分,分析其关联性,以期揭示baPWV与房颤进展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2016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行baPWV检查的143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70例,持续性房颤73例。入选条件: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40岁以上,性别不限。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符合房颤诊断特点: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 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心房颤动波可较粗大,亦可较细小,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min,RR间距绝对不齐,QRS波时限多在正常范围内。排除条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予以排除: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未经治愈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心包炎,心胸外科术后、肺栓塞、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可逆性原因引起的房颤。

按照2014年美国心律学会(HRS)房颤指南,将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 阵发性房颤:指房颤的持续时间≤7 d(常>48 h),能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指房颤的持续时间大于7 d,一般不能自行终止,常需药物或者电转恢复窦律。随机选取同期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baPWV检查的70例非房颤患者设为对照组。排除标准同上。

1.2研究方法

1.2.1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吸烟、饮酒,及超声测量的左房内径、左室内径等临床资料。

1.2.2HATCH评分 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根据年龄(>75岁)、高血压、COPD、心力衰竭、脑卒中或TIA五项指标进行评分,其中脑卒中或TIA计2分,心力衰竭计2 分,年龄(>75岁)、高血压、COPD各计1分,最高分为7分。

1.2.3baPWV值测定 应用北京福田VS-1000型动脉硬化自动检测仪,对baPWV进行检测。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均在窦性心律状态下测定baPWV值。持续性房颤组在房颤状态下测定baPWV值,所有患者在平均心室率60~100次/min的前提下测定baPWV值。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双臂置于身体左右两侧,手心朝上,静息15 min,将血压袖带分别缚于上臂及下肢踝部,上臂袖带气囊标志对准肱动脉,袖带下缘与肘窝横纹相距2~3 cm,下肢袖带气囊标志位于下肢内侧,袖带下缘与内踝相距1~2 cm,在被检者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放置心音采集装置,在左右腕部,放置心电采集装置,对于每位被检测者,均重复测量2次,每次监测采集的波形,时长均为5 s,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SNK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3组临床资料比较 持续性房颤组年龄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年龄无明显差异。房颤组在症状(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头晕)及高血压、脑卒中/TIA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01)。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在性别、症状(心悸、气短、胸闷)及高血压方面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及对照组临床资料〔n(%)〕

2.23组baPWV值对比 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的baPWV值分别为(7.90±3.18)m/s、(8.02±3.30)m/s、(6.58±1.29)m/s。3组baPW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法分析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的baPW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的baPWV值无明显差异(P>0.05)。

2.33组HATCH评分对比 持续性房颤组HATCH评分0分1例(1.37%),1分19例(26.03%),≥2分53例(72.60%);阵发性房颤组HATCH评分0分15例(21.43%),1分28例(40.00%),≥2分27例(38.57%);对照组HATCH评分0分3例(4.29%),HATCH评分1分58例(82.86%),≥2分9例(12.86%)。3组HATCH评分差异显著(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持续性房颤组HATCH评分≥2分的比例最高。

2.43组左房内径、左室内径比较 3组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均差异显著(P<0.001),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值均最高。持续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左室内径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左室内径、左室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及对照组左房内径和左室内径对比

2.5HATCH评分与baPWV的相关分析 根据HATCH评分0分、1分和≥2分,将所有房颤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16、47、80例,各组baPWV值分别为(6.16±2.36)m/s、(7.87±2.94)m/s、(8.37±3.43)m/s,各组baPWV值有显著差异(P<0.05)。HATCH评分计算的分值越高,baPWV值也就越高,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78,P=0.02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baPWV可能与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的进展有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房颤发展的基质进展程度。

Tischer等〔4〕研究显示房颤发生的风险在年龄>75岁的患者中显著增加(OR=2.06,95%CI:2.00~2.18)。本研究结果提示年龄越大房颤患者越容易发展为持续性房颤。这不仅与年龄增大导致的心房肌退行性变、心房肌纤维化、心肌内淀粉样变及心肌慢性缺氧等相关联外,还可能和老年人并发其他的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心房颤动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Huxley等〔5〕进行队列研究发现血压升高是房颤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De Vos等〔3〕提出并发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向持续性房颤发展的OR为1.52,95%CI1.05~2.20。

房颤和心力衰竭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且存在复杂的内在关系,导致二者常常同时存在,心功能的恶化,加快了房颤的发生,房颤的不断发作,又加重心衰的进展。Framingham研究〔6〕提示心衰是房颤发生的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大多数房颤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开始时多呈阵发性发作,患者大多表现为心悸的症状。房颤发作容易导致心房肌缺血和缺氧,这就加重了心房结构重构,所以每次发作,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心房肌损伤,房颤持续的时间越长,心房肌损伤的程度就越重〔7〕。在心房肌慢性及不断损伤的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储备能力下降,损伤逐渐累积的结果,就是从可逆性的生理改变转变为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从而引发失代偿,最终房颤表现为持续性形式,此时患者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症状,这与本研究患者的数据也是一致的。

除了年龄、高血压和心衰外,伴有COPD和脑卒中或TIA病史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其房颤发展的危险也是显著增大的。Tischer等〔4〕研究发现房颤发生的风险在COPD和既往脑卒中患者中显著增加分别为OR=1.37,95%CI:1.30~1.43和OR=2.12,95%CI2.00~2.24。Durheim等〔8〕研究表明COPD与房颤患者增加的死亡风险是独立关联的(HR=1.60,95%CI1.36~1.88)。房颤是脑卒中的单独危险因子,Nadeem等〔9〕研究结果表明房颤并发COPD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ICVA)发生危险的很强的预测因素(OR=2.82,95%CI1.57~5.16,P=0.001)。Framingham临床研究明确指出在脑卒中的众多发病因素中,房颤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HATCH评分可以判断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风险。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患者的HATCH评分要显著高于未进展的患者,同时伴随着患者住院比例的增加和更多主要的不利心血管事件。提示HATCH评分得分越高,演变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性就越大,房颤的维持机制所起的作用越大,心肌病变可能越重。

PWV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由于动脉弹性降低,PWV就会增快,这与动脉壁的生物学特性、血管的几何特性及血液密度等有关系。PWV可以很好地体现大动脉的血管僵硬度,PWV加快,说明动脉的僵硬度增加,弹性变差。baPWV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的老年高血压专家达成共识,提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不仅与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增加有密切关系〔10〕,并且和房颤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动脉血管弹性功能减退、僵硬度增加,从而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引起心室舒张期缩短,导致供血不足,进一步引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动脉僵硬度增加能敏感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1〕。有学者研究〔12〕发现伴有动脉硬化的患者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是显著增加的。脉压值增加是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动脉硬化导致动脉顺应性下降,收缩压升高,左心室负荷加重和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脉压增加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另外冠状动脉阻力血管的结构亦会发生改变,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导致心肌缺血,在心脏功能和结构改变的基础上,往往发生心肌代谢障碍及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临床上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baPWV与HATCH评分各因素之间密切相关,年龄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的结构及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动脉系统弹性功能减退,动脉壁僵硬度增高〔13〕。Chen等〔14〕研究显示,baPWV是独立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HR=1.152,95%CI1.054~1.259,P=0.002)。心房颤动患者baPWV增快和心血管事件的增加是相关的,baPWV增快预示着不利的心血管事件。Oda等〔15〕研究发现与正常肺功能相比较,baPWV(>1 400 cm/s)和中至重度肺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OR=2.76,95%CI1.37~5.55,P=0.004)。Saji等〔16〕对bPWV与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比较发现,大动脉硬化组和小动脉疾病组的baPWV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baPWV是体现动脉硬化程度的一项标准,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心血管病、COPD和脑卒中等密切相关,HATCH评分是用来评估房颤进展的评分系统,HATCH评分越高,患者越容易从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而心房颤动和动脉硬度增加之间又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存在。随着年龄不断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COPD和脑卒中等合并疾病增多,动脉硬度也增加,房颤就更容易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baPWV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房颤基质的进展情况。

猜你喜欢
左房阵发性持续性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心血管疾病中左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形态变化及其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持续性与间歇性蓝光照射的疗效比较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高血压病患者房间隔厚度及其与左房功能的关系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