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秋霞
(河南省荣军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脑卒中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疾病,好发于50~60岁人群,疾病预后较差,具有较高致死率及致残率[1]。偏瘫为脑卒中常见后遗症,造成患者肢体功能受限,临床治疗关键在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物理治疗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康复周期较长,治疗效果有限[2]。经颅直流电刺激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便等优势,利用恒定微电流刺激大脑皮质,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3]。我们选取我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4例,旨在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4];经MRI、CT检查确诊;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发病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无法耐受直流电刺激者;精神障碍性疾病;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认知功能不全;合并脑肿瘤、脑寄生虫等其他脑部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
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我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82)、对照组(n=282)。对照组男157例,女125例;年龄41~78岁,平均(59.78±8.12)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1.58±0.55)年。观察组男161例,女121例;年龄42~77岁,平均(60.73±7.49)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1.66±0.48)年。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P>0.05)。
两组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等基础药物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指导患者将手放于作业治疗桌上,根据患者功能运动情况调整作业治疗桌高度。指导患者利用患侧手指触摸自己下巴,完成后患侧手臂再次放于治疗桌面。指导患者前臂交替进行向前、向后旋转动作。指导患者将患侧上肢屈肘呈90°,于腕关节下垫软毛巾,根据患者肢体功能距患者一定距离内放置水杯,患者屈伸腕关节触碰水杯。患者抓取杯子后,靠近嘴边进行喝水动作后放回原位,放松肱二头肌。指导患者于床上由健腿带动患腿进行翻身训练,后摇高床头,患者进行靠坐,再慢慢调整为扶坐,最后进行独坐。训练治疗30min/次,1次/d,5次/周。
1.3.2 观察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选择患肢对侧中央前回上肢支配运动区为刺激部位,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为刺激电极,设置直流电强度为1.0mA,刺激周期为20min。1次/d,5次/周,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1)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0~34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0~66分,分值越低,运动功能越差。
(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NIHS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SS-QOL)评分。其中NIHSS量表总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SS-QOL总分范围为49~245分,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3)临床疗效。根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5%~89%、病残程度1~3级;有所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4%、病残程度1~3级;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有所进步)/总例数×100%。
治疗前两组下肢、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下肢、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3%高于对照组79.79%(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脑卒中后偏瘫的发生与血管阻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密切相关,脑卒中发病后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高级神经中枢受损,临床表现为一侧上下肢屈伸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5]。因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患肢功能,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导向性训练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现状,制定康复目标,通过功能性任务引导患者开展患肢功能锻炼,根据运动再学习理论,指导患者反复训练,促进神经系统重组及中枢功能代偿,进而促进脑功能有效重建,同时提高其患肢功能[6]。但受患者治疗配合度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
经颅直流电刺激于患者头皮放置电极,利用微弱直流电刺激运动通路上各个神经元,有助于重建运动反射条件,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时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有效提高患肢活动能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相关研究指出,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原因为大脑半球间交互抑制失衡,因此,重建受损及未受损半球间神经网络平衡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关键[7]。由本研究结果可知,治疗4周后观察组下肢、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诊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赖丽萍等[8]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