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词之演变,肇始于梁代,形成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十国,传至两宋时,已达顶峰。宋词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充满着千娇百媚的典雅神韵,千百年来为诸多读者所喜爱,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而言,宋词足以和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1]89以派别论,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婉约派主要描写儿女情长,构思缜密,语言风格圆润,注重音韵和谐,给人一种婉转柔美之感,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多描写军情国事,创作视野开阔,气势恢宏,不拘于音律,给人一种慷慨悲壮之感,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以主题论,宋词和最初用于娱乐场合弹唱的词不同,涵盖了情感、社会、政治、咏物等主题,[2]105为读者全面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自问世以来,宋词已被国内外诸多翻译家译成英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鉴于许渊冲在宋词英译方面的成就,不少学者纷纷对其宋词英译进行研究。鉴于切入视角众多、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本文拟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继而指出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当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许渊冲(1921-),笔名XYZ,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毕业后赴巴黎大学求学,专攻法国文学,1950年获文学研究文凭。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洛阳外国语学院英文系。1983年调入北京大学国际文化系,讲授唐宋诗词英译、中西文化比较、中英互译等课程。[3]351-353退休后,许渊冲依旧笔耕不辍,理论实践两不误,不仅提出了其独有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文学翻译理论,还翻译出版了多部文学译著。
自1939年将林徽因的《别丢掉》译成英文始,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已达八十年。至今已翻译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60余部,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具体到宋词英译方面,其译著也甚多,已出版《唐宋词一百首》(1986/2010)、《唐宋词一百五十首》(1998)、《唐宋词三百首(汉英对照)》(2003)、《宋词三百首》(1996/2007/2018)、《李煜词选》(2006)、《苏东坡诗词新译》(1982)、《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2015)、《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宋词(上/下)》(2015)、《画说宋词(汉英对照)》(2017)等多部译著。值得一提的是,许渊冲英译的《宋词三百首(2007)》将所选取的300首宋词按“写景抒怀”“咏古怀史”“情爱相思”“爱国豪情”“人生感悟”等主题进行分类,使读者对宋词有了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正因许渊冲在宋词英译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众多论者纷纷从不同视角对其宋词英译进行研究。
学界对许渊冲古诗英译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包括专著数本、博士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多篇,几近饱和。相比古诗,许渊冲在宋词英译领域的成果则相对较少,然学者对其宋词英译的研究仍不在少数。本文拟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以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韵味无穷,吸引了诸多国外学者的兴趣,由此涌现了如翟理斯、韦利、庞德、罗厄尔、雷克思罗斯等一大批诗歌翻译家。他们不仅翻译了大量汉诗作品,还对汉诗英译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如翟理斯认为汉诗英译应取意译之法,并用韵体进行翻译。在他看来,韵体译文比散体译文在表达原诗的意义上更有难度,译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4]韦利认为汉诗英译应该采取直译之法,“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尽量将原汁原味的中国诗歌介绍给西方读者”[5]132,庞德认为“译诗要凝缩、简练、含蓄,突出意象美,抓住写诗时内在冲动的节奏感”[6]45。
国外学术界对他们的汉诗英译不乏评论。例如,英国杂志《文学副刊》刊文称韦利英译的唐诗是一种新奇美妙的享受[7];艾略特认为庞德的《神州集》“丰富了现代英语诗坛”[8]100;洛克武德评价庞德英译的李清照诗词时说,“他(指庞德)再创了李清照充满想象的诗歌之光辉,并因此把她明亮、丰富的个性带到我们生命中。”[9]41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我国诗体译家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也褒贬不一。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前终身教授顾毓琇读了许渊冲英译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后,称赞其“押韵自然,功力过人”[10]57。澳大利亚汉学家寇志明(Jon Kowallis)称赞许译《楚辞》“当算英美文学的一座高峰”[11]96。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斯特夫妇读了许译《唐诗一百五十首》后,直言“译文很美,说明译者是可以和原作者相媲美的诗人”[12]230。同时,国外学者对许渊冲的译著及译论也提出过批评。例如,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威廉斯教授认为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过分强调押韵,但押韵的效果却近乎滑稽,不能给人以美感。[13]50Richard O.Colclogh博士1999年4月在南开大学开展的讲座“Translation—The Art of Impossible”中提到许渊冲英译的《诗经·关雎》不如韦利(Waley)的译文富有诗意,且存在诗行十分刺耳(very unpleasant to the ear)、句法别扭、选词不当等缺陷。[10]146
由此可见,国外对许渊冲诗词英译的研究仅限于对其诗歌译作的文学价值及其翻译诗学特征的评论,缺乏对许渊冲古诗词译作、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的系统而深入的探讨,而对许渊冲宋词英译的评论无人问津,研究更是付之阙如。究其根本,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出版社的宣传力度有限,限制了国外读者对许渊冲诗词译作的阅读渠道。国外仅有英国的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诗歌译作《不朽之歌(唐诗三百首)》,而许渊冲的其他绝大部分诗词译作均由国内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次,西方人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不相信非英语母语译者的翻译水平,而只垂青其本族语译者的译作。最后,许渊冲韵体译诗的风格和西方当下流行的自由体的诗歌创作风格格格不入。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在《草叶集》前言里所说,“最真挚、最伟大的诗歌,再也不能用英语专制性的韵体格律加以呈现,而应该代以最流利的言辞或最真挚的力量与激情。”[14]48可知韵体格律的创作风格会削弱英语诗歌情感的表达,导致其不受读者欢迎。其实,当下英美诗人在创作英语诗歌时,很少会用格律体。因为那样会出现拉格律大旗作拙劣译诗的虎皮的危险。[15]2
相比国外研究,许渊冲宋词英译的国内研究成果则要丰富得多,可从专著、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三大类型对其进行回顾。
1.专著方面,关于许渊冲古诗词英译研究的有两部。其一是马红军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其二是张智中的《许渊冲与翻译艺术》。二者都对许渊冲的古诗英译进行了系统探讨。前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其中针对许渊冲的代表性古诗英译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是该书的亮点,但其研究的语料皆是中国古诗,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缺乏探讨。后者结合许渊冲的成长经历、求学生涯以及人生阅历,对许渊冲在古诗英译、小说翻译、诗词改译等方面的实践进行了重点探讨。其中对许渊冲宋词英译的研究在诗词改译章节略有涉及,具体结合李清照《声声慢》英译中的语义之精确深化和白居易《长相思》英译中的内蕴之凸显对许氏的宋词改译特点进行了探讨,但无论就收集的语料还是分析视角而言,其对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
2.博士论文方面,国内关于许渊冲古诗词英译的仅有三篇。其中陈奇敏[16]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宋词英译未进行探讨。朱明海[17]和王厚平[18]皆是从美学视角系统审视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其中对许译实践的研究对象共包含《论语》《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元曲三百首》《毛泽东诗词》等。因两位作者均立足于对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做出系统审视的高度,其对许氏宋词英译的专门研究难免较少。经笔者查证,相关研究仅限于对许渊冲对宋词英译中留白(意义空白)的处理技巧、“再创论”在许渊冲宋词英译中的应用两方面,所研究的文本也仅限于柳永的《少年游》、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一剪梅》等三首宋词。由此可见,在博士论文方面,许渊冲宋词英译的研究极其少见,其问题域和对象域也相当狭窄。
3.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方面,国内关于“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多。为尽可能穷尽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的相关文献,笔者在CNKI除了以“许渊冲宋词英译”为检索主题外,还以“许渊冲宋词翻译”“宋词英译”“宋词翻译”“许渊冲宋词”“许渊冲英译”“许渊冲翻译”等6个主题词为检索项,然后选取其中较为重要的代表性文献为研究语料,以呈现许渊冲宋词英译的国内研究现状。检索结果如下表所示。
文献量主题许渊冲宋词英译许渊冲宋词翻译许渊冲英译许渊冲翻译许渊冲宋词宋词英译宋词翻译合计文献总量312211682443707591424重要文献量15111514201420109
根据以上7个主题词,笔者共检索到对应文献1424篇,其中和许渊冲宋词英译直接相关的文献共有109篇。因这109篇论文篇名存在重叠,经整理排查,笔者最终得到有效相关文献共34篇,其中期刊论文18篇、硕士论文16篇。
经笔者分析,以上34篇论文对许渊冲宋词英译的研究所涉及的视角不尽相同,其中包括美学视角、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语言学、翻译理论以及其他视角。各视角所包含的文章数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数量及比例视角美学视角翻译过程内部要素翻译理论视角语言学视角其他篇数1110643比例32%29%18%11%9%
如上所示,在34篇“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的论文中,美学视角的论文最多,达到11篇,占比32%;其次是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视角,有10篇,占比29%;再次是翻译理论视角,有6篇,占比18%;最后是语言学视角和其他视角,分别有4篇和3篇,各占比11%和9%。接下来笔者拟对以上5个视角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进行综述。
(1)美学视角。此处所说的美学视角包括许渊冲的“三美论”和翻译美学两个视角。无论是“三美论”还是翻译美学,都可归为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侧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再现。许渊冲先生主张在文学翻译中传递原文的“三美”,对原文进行审美再现。据统计,从美学视角对许渊冲宋词英译进行研究的论文共有11篇,其中“三美论”视角的9篇、翻译美学视角2篇。
在9篇“三美论”视角论文中,硕士论文占3篇,期刊论文占6篇。其中,3篇硕士论文均以“三美论”为指导,以许译宋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该理论对宋词英译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任梦雨[19]、李晶[20]在“三美论”的观照下,分别以许译苏轼词和许译李清照词为研究对象,均认为“三美论”对各自所研究的宋词英译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并指出该理论的运用有助于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美学元素,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获得美的感受。而李丹(2011)则以“三美论”为指导,以许译《宋词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指出许渊冲在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上较多,形美次之,三美齐备的译文较少,最终得出“三美论”对宋词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结论。[21]期刊论文方面,诸作者都结合某一首宋词,从“三美论”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做出小规模分析。例如,聂艳敏[22]101-104和陈文慧[23]91-94从三美论出发,分别以李清照《声声慢》和李煜《浪淘沙》之许渊冲英译文为研究对象,论证了三美论对其英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由上可见,美学视角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集中在“三美论”层面,研究几乎都认为“三美论”对宋词英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然“三美论”为许渊冲本人提出的古诗词翻译理论,故从该视角研究其宋词英译价值不大。翻译美学不失为研究许渊冲宋词英译的一个可行视角,但现有研究仅限于对原文文化意象和悲情美的传递两个层面,研究的对象域相对狭窄,有待进一步拓展。
(2)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视角。翻译过程的要素涉及内部和外部层面,其中内部要素涉及原文、译文(译作)、译者三方面,包括“译作语言表达、风格、意境、译者的主体作用、翻译策略、译作的接受效果等等”[16]19,外部要素主要指翻译活动的发起人、赞助人、外部文化语境等。本小节拟从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视角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进行综述。所涉及的文献共有10篇,限于篇幅,笔者拟对其中的6篇重要文献进行分析。
首先,风格层面。刘猛(2009)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探讨,以风格的六种形式(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和三种非形式标记(原作的表达法、作品的内在素质、思想感情)为切入点,对许渊冲在宋词英译中的风格传递技巧和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评价许渊冲在风格再现方面的得失。[26]
其次,译者主体性层面。黄莹(2007)结合阐释学的“偏见、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等概念,对许渊冲的李清照词英译进行全面剖析,从翻译选材、韵体译诗、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来探讨许渊冲是否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最终得出“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结论。[27]
再次,翻译策略层面。例如,陈斌敏(2009)对许渊冲宋词英译中的叠字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认为许渊冲混合使用了勒菲弗尔在《翻译研究》中提到的诗歌翻译七法(音律法、直译法、韵律法、诗词散译法、同韵法、无韵法、意译法),而具体使用的解释、缩译、略译等手段给译文读者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底蕴。[28]白静(2014)从互文性角度对许渊冲在宋词英译中的九种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认为许译采取了直译、音译、意译、省略等翻译策略。[29]陶欣冉(2015)从语言学和审美两个层面对许渊冲宋词英译中的补偿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增译、具体化、概略化、文本外注释等翻译补偿策略,为翻译补偿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参考。[30]陈会彬(2019)对许译《宋词三百首》中转喻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认为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保持源语喻体、保持源语喻标、保持源语喻体和喻标、采用目的语对应喻体、采用源语喻体加注的策略进行补偿。[31]
由上可知,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视角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体现在风格、译者主体性、(译者)翻译策略等三个层面。研究发现,许渊冲在宋词英译过程中基本传递了原文的风格,且践行了他的翻译思想,发挥了其译者主体性。另外,多位论者对许渊冲在宋词英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的问题域难免较狭窄,选题的高度也有待提升。如上文所论,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还包括译作的接受效果,现有研究中关于许渊冲的宋词英译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研究尚付之阙如,亟需进一步研究。
(3)翻译理论视角。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的翻译理论视角体现在中西翻译理论的运用上,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等。例如,林杰(2016)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许渊冲在宋词英译“三维转换”的适应和选择做出分析,认为许渊冲在三维转换下适应了其特定的生态翻译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选择度。[32]吴中英(2015)结合许渊冲对宋词翻译的实践,认为宋词英译根据翻译目的来开展。但该文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仅为两首宋词),且将许渊冲的翻译首要目的视为追求原文的音韵美,有主观偏颇之嫌,仍待进一步研究。[33]段彩乔(2005)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其译作不仅具有与原文对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即“音美、形美、意美”),还忠实再现了宋词的“情长”特色。[34]丰玉芳、王菲菲(2015)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许渊冲英译的李清照《声声慢》进行探讨,从语场、语旨、语式、体裁等四个层面对比李词原文和许氏译文,得出许译和原文的匹配程度较高、译文质量较高的结论。[35]
T(s)代表了执行时间.如表2中所示,对于最大的电路Pci_bridge32需要5124.25s完成整个计算.这些计算时间在电路设计的后期仅运行几次,因此可以接受.
笔者以为,当下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成果有不少,但存在理论套用之嫌,以上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研究便是明证。生态翻译学是否适合用来指导许渊冲的宋词英译尚不明确,作者轻率将其作为指导理论未免有失客观。即便文中所举例证符合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涵,但必会有不符合的许译宋词。如此观之,作者的结论则难以成立。另外,从目的论分析许渊冲宋词英译的论文论述过于简单,许渊冲英译宋词的目的极为复杂,绝非作者三言两语所能说明,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4)语言学视角。语言学是古诗词英译研究时的一个可行视角,黄国文教授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便是典型,但该书缺乏对许渊冲宋词英译的探讨,故在此不赘。经分析,目前国内有关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论文的语言学视角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相关研究共涉及4篇论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冯小婵(2014)以及物性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从许译《宋词三百首》随机抽取的20首宋词原文和英译文的及物性系统,发现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等6种过程类型在许译中都有分布,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使用最多,其次是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36]认知语言学方面,王婷艳(2014)从范畴化视角出发,对许渊冲英译的《宋词三百首》中的五类文化词汇英译的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该把原文汉语文化词汇英译成英语中对应的上位词或是下位词,方能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效果和思想感情。[37]语料库视角方面,刘艳(2008)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对比《宋词三百首》和许渊冲英译文,发现许译比原文更加明确易懂且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许在翻译过程中补偿策略的运用有助于使中诗外译达到良好效果。[38]吕荣(2019)基于语料库语言学和统计研究的分析方法,对比许渊冲宋词英译语言与本族语者的原创诗歌英语的差异,并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多维度考察了许渊冲英译诗歌的翻译语言特征。[39]98-104
不难发现,目前从语言学视角研究许渊冲宋词英译的成果较少,视角较狭窄(只涉及某类语言学的某个视角),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语料库视角的研究重在对许渊冲宋词英译文的语言特征分析,或和原文进行对比,或和英语本族语的原创诗歌语进行对比,缺乏对许渊冲宋词英译文在英语世界接受的实证研究。
(5)其他视角。关于许渊冲宋词英译的国内研究,除了以上四大视角外,还有论者从其他视角对其作出探讨。例如,邢晨(2014)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出发,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分析,指出许译不仅再现了宋词的语言形式,还传递了原文的情感和美学价值。[40]辛玉婷(2007)从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观出发,对许渊冲英译的《最爱唐宋词》为典例,认为许渊冲在宋词英译过程中遵循了再现伦理和基于规范伦理。[41]刘守兰(1993)对许译《唐宋词一百首》进行评析,认为许渊冲的译文在意境、节奏、形式等方面都最大限度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传达了原文的精髓和气势,但对其不足之处也提出了质疑。[42]以上研究虽不构成类别,却为评析许渊冲的英译本和翻译思想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视角。
笔者从美学视角、翻译过程内部要素、翻译理论、语言学、其他等五大视角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进行综述,认为现有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以“三美论”指导许渊冲宋词英译的研究偏多。鉴于“三美论”是许渊冲本人提出的诗词英译理论,他势必会将此理论运用到他的翻译实践中,其宋词英译必定再现了原文的“三美”。若仍从此视角对宋词英译做出探讨,纯属多余,几无价值,今后应当竭力避免。
(二)有些研究的对象域过于狭窄,分析的只是许渊冲英译的一两首宋词,便匆匆得出结论,其说服力和可信度不够。
(三)在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视角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中,对译者层面的研究较多(如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对译作的接受研究较少。
(四)缺乏对翻译过程外部因素视角(如文化语境)的研究,如研究在译语文化语境中如何接受和传播源语文化。
(五)现有研究存在翻译理论套用之弊端。例如从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许渊冲的宋词英译。
(六)跨学科的研究不多,且挖掘的深度不够。现有成果的跨学科研究无非是从翻译美学、语言学视角来审视许渊冲的宋词英译。但其所涉及的视角过于单一,不成系统,理论高度不够。未来可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研究。
鉴于当前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未来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从文化翻译视角系统研究许渊冲的宋词英译。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力求将中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许渊冲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典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英译工作,为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宋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精华,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将宋词中丰富的历史文化、习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翻译传播给西方读者,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许渊冲是否做到了向外国读者成功传递宋词的文化魅力呢?事实上,从文化翻译视角全面审视许渊冲的宋词英译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所立足的文化语境并不相同,译者如何在两种文化语境中灵活穿梭,最终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将是译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者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二)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许渊冲的宋词英译。从翻译过程内部要素视角的论文可看出,现有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大都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策略,而对许译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关注度明显不够。或许,今后研究者可从实证的角度,选取许渊冲代表性的经典宋词英译本,开展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结果看许译宋词是否真正传递了他的“三美”,是否能给英语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三)从跨学科跨艺术的视角研究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近年来有学者借鉴翻译的相邻学科(如美学、绘画、书法)的原理研究中国的古诗英译①,对古诗英译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和研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今后研究者也可尝试以上跨艺术角度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综合研究。
(四)对许渊冲的宋词改译进行探讨。和其古诗英译一样,许渊冲的宋词英译也经历了反复修改的阶段。从1986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到2010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从1996年出版的《宋词三百首》到2007和2018年出版的《宋词三百首》,可体会到许渊冲在宋词英译过程中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则许渊冲是出于何种动因和目的对其宋词英译进行改译,背后体现了译者本人的何种诗学追求,都值得今后学者对此进行探讨。
注释:
①张保红教授的《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从绘画、书法等视角对古诗英译进行了探讨,不失为诗歌翻译尤其是古诗英译领域的一个开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