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梅
摘要:探析胸痛中心建设CCU监护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的临床价值,对我院CCU病房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2例胸痛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分析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规律,以反映临床治疗效果。在672例胸痛患者中,因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夹层破裂等死亡患者17例,占2.5%;病情好转或痊愈患者629例,有效率93.6%。转上级医院治疗26例,占3.8%。因此胸痛患者护理中CCU监护护理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进展,捕捉异常信息,展开及时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临床价值极高。
关键词:胸痛中心; CCU监护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护理质量
胸痛中心是指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心胸外科、消化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程序,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于2017年5月成立胸痛中心,逐步开始建设并申请进行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根据GRACE评分极高危者2小时内行急诊PCI,高危者24小时内行PCI,中危者72小时内行PCI,低危者72小时内行运动负荷实验或冠脉造影。急性胸痛临床护理中,对重要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律、心率等方面进行监测,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患者死亡率,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析急性胸痛患者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监测在临床中的作用,本文将我科CCU病房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2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一、 一般资料
通过回顾分析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2例胸痛患者的基本信息。672例胸痛患者中STEMI251例,NSTEMI115例,UA282例,主动脉夹层24例。
二、 体征监测和观察
监测并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一)心律失常监测观察
心律失常是急性胸痛严重并发症中的一种,其中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等比较常见。患者发病7-14d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多发生于发病24h内,同时伴有头昏、晕厥、乏力、烦躁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心电监测工作中,需及时关注患者心律,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室性过早搏动现象,当患者室性过早搏动达5次/min及以上,呈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成对出现时,提示将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护理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心律失常现象,通知临床医师,降低心律失常进一步发展导致患者猝死的几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心率监测观察
患者出现疼痛、低血压、紧张等情况时,心率常急速加快。
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如心率>110次/min或<50次/min,应实施相应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血压监测观察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72h内,通常呈现血压降低状态,且75%患者血压降低发生于24-48h内。临床数据显示,血压下降时间与患者梗死面积成正相关,同时年龄因素、心肌梗死时间、心律失常等也与血压降低联系密切。主动脉夹层患者多有高血压表现,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血管扩张剂等扩血管药物,做好预防措施,增加胸痛患者生存率,加强临床护理力度。血压降低属于严重并发症的早期临床表现,疼痛期无需做特殊处理,但应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尿量降低、微循环衰竭症状;疼痛期过后如患者收缩压<80mmHg,且出现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尿量减少至<20ml/h、皮肤湿冷、情绪烦躁不安、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时,护理人员须高度重视,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
(四)呼吸监测观察
患者心绪平稳、疼痛缓解时,呼吸频率正常;患者受疼痛、心理焦虑、极度紧张、兴奋等刺激时,神经活动异常亢进,可引发呼吸困难或呼吸过快。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呼吸频率仅为30-40次/min。急性左心衰竭伴有肺水肿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产生面色发白、紫绀、持续性咳嗽、粉色泡沫痰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如监测患者呼吸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通知医师,减少死亡率。
(五)体温监测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48h内极易出现体温升高,护理人员定时测量患者体温,如患者体温升高后<39℃,一周内维持在37℃-38℃,属于正常反应。研究表明,患者心肌梗死范围越大,体温变化程度越高,记录患者发病后体温变化,有效预估患者心肌梗死程度。此外,当患者合并其他感染等并发症时,体温也随之升高,若患者体温升高>39℃,一周后體温持续发热无下降趋势,需采取有效措施,找出发热原因,治疗原发性病症,降低其他原发病疾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
三、 护理质量评价
672例患者中共有深静脉置管41人,共留置115天,其余患者均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无脱管及静脉炎发生;留置导尿管44人,共留置243天,无脱管及感染发生,留置胸腔引流管24人,共留置59天,无脱管及感染发生,临时起搏器置入10人,共47天,发生1例脱管。
四、 结果
(1)672例胸痛患者中年龄组成,性别组成,从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等数据;(2)患者的疾病组成:STEMI251例,NSTEMI115例,UA282例,主动脉夹层24例。结果 672例胸痛患者中,因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破裂、脑出血、夹层破裂等死亡患者17例,占2.5%;病情好转或痊愈患者629例,有效率93.6%。转上级医院治疗26例,占3.8%;(3)生命体征监测的相关数据;(4)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5)患者护理中生命体征变化对治疗的价值;
五、 讨论
讨论时,重点需要结合你的结果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发病到就诊时间的间隔影响治疗效果;二是生命体征变化在指导临床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结合其他已经报道的文献,急性胸痛患者发病诱因包括体力负荷过重、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通便不畅、暴饮暴食、长期吸烟饮酒等,临床表现为剧烈性疼痛、神志障碍、休克、大汗淋漓、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临床监护水平逐渐提高,急性胸痛患者死亡率逐渐降低。对胸痛患者重要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通过患者心律、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体征变化情况,可直接发现并掌握患者病情现状,接收预警信号。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初期护理人员即可通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而减少、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费用,减轻患者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扩血管药物,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提出这部分患者的早治疗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与胸痛中心建设的宗旨吻合CCU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及变化快,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同时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给予严密监护,实施全身心的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总体治疗和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曲新凯,戴锦杰.怎样进行胸痛中心的认证[J].医学与哲学,2018,39(12):14-18.
[2] 谭志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46-347.
[3] 卢薇薇.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6(34):120-121.
[4]郑绪梅.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2019(8):145-146.
[5]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