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农村,只有用文化去治理,用文化去熏陶,用文化去兜底,缺失的乡土文化才能得到修复,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有所提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会有所改善。
关键词:三座大山;“人情债”;葬礼的高昂开销;赌博风气盛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少以前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农村地区,如今两三层的楼房林立,汽车入户,手机上网,各种新潮的家用电器更是不在话下。特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大量贫困户脱贫,开始步入小康。然而这些看似繁华的背后,却蕴含着不少痼疾,这些痼疾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阻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农村,住房、医疗、教育被人们称为“三座大山”。其实,“人情债”、葬礼的高昂开销、赌博,可以说是另类“三座大山”。人们尽管被这另类“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因为风俗、面子、人际关系,谁都不知道如何彻底地搬掉这些另类“大山”?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来说“人情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直讲究礼尚往来,尤其在农村,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们追求的最纯朴的人际关系。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攀比心理的膨胀,农民请客送礼的花样不断翻新,人情与礼义出现“基因变异”,礼金越来越多,人情味却越来越淡,形成了奇怪的“人情债”怪圈,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人民日报》曾报道:“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人情随礼9600元”;2012年,西南财经大学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中国家庭的人情支出,占总收入比的22.1%……笔者工作所在的桂西北,虽然没有类似的调查数据,但据笔者的亲身经历,“人情债”对于当地的农民朋友来说,也是一项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喜等等人情往来,每次赴宴都得掏一两百甚至更多的礼金,久而久之,原本经济就不济的农民朋友被各种“人情债”困扰后,为了尽可能地收回已经送出的礼金,往往想出一些“以牙还牙”的法子:找理由办酒。家有三个儿子结婚都办酒,每个儿子、女儿、孙子出生都要办酒,你办二十桌,我办三十桌。如此一来,人们不仅把极其有限的经济投入到办酒上,而且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着平时的劳动和收入,也或多或少影响到身体和家庭。在每次的酒席中,最终的受益者其实是那些出售酒席原材料的商家或是承办酒席的酒店,而操办酒席的主人,以及送了礼金的客人,其实都是“冤大头”。
将人们从“苦酒”中解救出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地方通过党风的转变带动社风、民风改变,通过村规民治陋习、尚新风,有效推进移风易俗,“人情债”问题也得到高度重视。对于桂西北地区来说,当地政府部门则应该更加主动地引导农民群众,党员干部要带头,起到表率作用,少办或不办酒席,尽可能地剪掉那些没有必要的“人情链条”,用纯洁而非金钱的关系去维系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日回归到理性、温情的圈子里。
其次是葬礼的高昂开销。
桂西北地区葬礼的消费可以说达到非理性的地步。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不管生前过得贫穷还是富贵,也不管生前儿女是否孝顺,去世后的葬礼总会被操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按照风俗习惯,葬礼期间,要请来道公、司公、鼓手做法,二十个道公、司公、鼓手连续唱唱跳跳好几天,劳务费自然一分不能少。同时那几天来来往往的客人加起来少则五六十桌,多则一百多桌,每桌摆十几个菜,算下来,一场葬礼要花掉六七万元甚至更多,当然这些费用大多摊到前来送葬的亲朋好友身上。但不管是对客人还是主人,时间、金钱、精力的消耗都着实不小,特别是同村的还要帮忙招呼客人、炒菜办酒,意料或没有意料到的丧事,时不时打扰着亲朋好友的生活,原本用于学习、生活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减少,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造成这一局面的,无疑是这个地区落后的殡葬大环境。在这里,人去世了基本上都要土葬,这就需要人力去操办,需要亲朋好友的帮忙。为了自家以后不会陷于被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互帮互助的模式里,久而久之,“人情线”越拉越长,隔了多代的亲戚得频繁走动,关系淡如水的朋友也要勉强维持,这些亲戚和朋友,在葬礼上都会相互走动。
如此不太正常的葬礼模式,已经到了该喊停的时候了。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对殡葬模式进行重大改革,把土葬改为火化。桂西北地区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很难转变,那么,我们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破除迷信,推崇科学,让新风尚吹遍农村大地,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一点,让葬礼简单一点,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
第三,赌博风气盛行。
每年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都要对农村的赌博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把盛行的赌博风气打压下去。然而除了春节,其他时间的赌博行为也不容小觑。还是拿本人工作生活的桂西北地区来说,由于田地里的农活有了机械作为帮手,农闲时间越来越长,手头也越来越宽裕,留守在农村里的农民,不管老少,不论男女,禁不住诱惑的,都要上桌“摸两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赌博窝点越来越多,赌资越来越大,不少人不再关心农事,不工作挣钱,最后家财耗尽,债台高筑。
除了一般性的赌博,六合彩在桂西北地区也早已盛行多年,一些农村甚至出现“全民皆赌”的现象。很多农民朋友研究起六合彩来,可以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原本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比如一朵云的形状,象狗还是象牛,都能被他们扯到六合彩的“特码”上;当地报纸的头条,或头版的颜色,“彩民”们也会对此产生幻觉,认为那是“特码”暗号。六合彩是毒害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由于其具有诱惑性,令赌徒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酿成一幕幕令人触目心惊的悲剧,导致一些家庭家破人亡的惨剧屡见不鲜,同时滋生一系列犯罪等社会问题。
眼下,桂西北浓厚的赌博氛围已经严重破坏着农村原有的纯朴,这样的风气,更是严重影响着农村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以及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赌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根治赌博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执法部门的严打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注重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农村大环境,给村民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只有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多形式、益身心、合口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让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占领农村阵地,农村赌风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在农村社会,不管是越来越沉重的“人情债”,还是葬礼的高昂开销,亦或是赌博,都是眼下不可忽视的痼疾,要想剔除这些痼疾,就得移风易俗,而移风易俗,需要用文化来兜底。桂西北地区乡村文化的贫瘠现象由来已久,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利用舆论工具和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大有关健康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利用乡镇文化站、农村广播、衛星电视等渠道,开办各种专题栏目,利用乡村公告栏宣传十九大精神,鼓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同时,政府部门在精准扶贫时,要做到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古以来,对于农村,只有用文化去治理,用文化去熏陶,用文化去兜底,缺失的乡土文化才能得到修复,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有所提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会有所改善。桂西北的另类“三座大山”不再压在当地人民的头上,而是化成滋养这片土地的养分。
作者简介:
韦鹏(1973-11-),男,壮族,籍贯:广西都安县,学历:大学专科,广西民族学院毕业,研究方向:新闻报道、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