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说到园林,全世界都会把目光转向苏州。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构造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哲理观念,打造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实现了一种将自然与居住相融合的完美创造。
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有着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园林三大分支。而苏州私家园林,可谓独树一帜。“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在世人的心中,园林遍布于苏州,苏州更代表着园林。但两者的关系,早已不再只是空间上的连接。每一天,古城里游人如织,每一年,国际上荣誉满载。对于苏州人来说,园林,也不再是城市的标志,游玩的景点,而是居住之地的气质。从拥有园林的城市,到园林之城;从为园林来苏州,到游园林更要体验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代名词,已经由“苏州园林”逐渐成为了“园林苏州”。但也唯有我们知道,保护、修缮、管理、创新,走过了太多路。
70年历程的园林保护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它起始于春秋,吴王的离宫别苑便是雏形,而私家园林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之后,园林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在鼎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50余处,其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湛、影响之深远,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在历史的演进中,苏州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怀苏州园林传承、保护和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苏州园林的修复和管理。奋进的70年,也是园林保护的70年。
上世纪50年代初,在百废待兴之中,苏州专门成立了园林整修委员会,投入大量资金,先后抢救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西园、寒山寺、怡园、天平山高义园、慕园、耦园(东部)、石湖渔庄等著名古典园林,奠定了苏州园林保护和发展事业的重要基础。
1963年,拙政园、留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苏州成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保护犹如枯木逢春,又先后修复了环秀山庄、耦园(中、西部)、艺圃、五峰园、北寺塔、鹤园、曲园、天香小筑、听枫园、拥翠山庄、畅园、北半园、绣园等古典园林,进一步扩大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范围。
同时,苏州园林开始走向海外。1980年,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成,成为首个出口海外的中国园林,也开启了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40多处园林落户全球30多个国家或地区,苏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苏州园林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1997年和2000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9处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走上了国际舞台,成为苏州最具文化价值的国际品牌,苏州在世界上有了更响亮的名字。苏州先后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国际风景园艺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举办了亚太地区古建筑修复技术培训班等,扩大了苏州园林保护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在文化遗产动态监测预警、古建修复培训、青少年遗产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苏州经验”和“苏州模式”,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同和借鉴推广。
2007年,建设部公布的首批20家国家重点公园名录中,苏州古典园林占有9席。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实地考察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并题词“让苏州经验与世界同享”。
近年来,苏州市园林主管部门确立了健全名录保护体系、加速园林修复、扩大园林开放、活化资源利用、强化宣传推广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探索出传统文化保护管理的“苏州经验”。此外建成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和遗产地年度监测报告模板,提升了遗产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2018年8月7日,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
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在马来西亚槟城颁奖,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实施并申报的“苏州园林可园修复项目”荣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奖。这是苏州园林首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类大奖,也是国内古典园林修复项目首次获奖,更是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获得的由政府间国际组织颁发的最高奖项。
与此同时,第五批《苏州园林名录》编制征集工作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进入审批阶段,不久又将会有一批散落在民间的园林“遗珠”收录在名录中。
三年行动中的完美修复
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类大奖的可园修复项目,是“苏州园林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里推动的11座苏州园林修复工作中的一项。可园的修复,展现了传统与当代的完美结合。
可园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它始建于五代,南望沧浪之水,西临文庙府学,作为书院园林的历史自清嘉庆年间开始,之后正谊书院、学古堂、藏书楼等具有书院特性的建筑相继建成,后虽遭兵火毁损、再复建,但始终“桃杏梅李天下传”。可园的修缮保护也正是从这里着手的,在修复的过程中,利用传统和当代技术与材料的结合,取得了园林内自然元素和建造元素間的平衡。13座大小建筑,正是在大量翻阅历史资料、实地测绘的基础上修缮完成的,突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成就,再现了苏州古代书院风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专家认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景观保护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不仅恢复了可园作为书院园林的内部和谐,而且保留了园林在苏式生活中的地位和传统。”
近年来,为积极有效地开展苏州园林的群体性保护管理,按照“全面保护、修复保护、遗址保护”三类模式,结合保护现状、历史依据、资金技术等因素,苏州市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重点园林保护修复工作。因此,市园林主管部门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地位和统领作用,编制了《苏州园林保护管理专项规划》、《苏州园林绿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按照“全面保护、修复保护、遗址保护”三类模式和“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园林保护、修缮和开放工作,根据《意见》要求,市园林绿化局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为未来开展园林保护修复划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11座重点园林保护修复工作。目前修复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可园、柴园、明轩实样、慕园、唐寅故居、墨园、遂园等7座园林已修复完成,塔影园、南半园、詹氏花园、寒山别业等4座园林修复工作正在实施。同时,采取预约开放、定时开放等多种形式,推动了畅园、瑞园、后乐园、道勤小筑等9座园林向社会免费开放。累计有88处园林向社会开放。
科学管理下的城市效应
集建筑、山水、花木、植物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江南文化的魄宝,也从各个侧面体现着苏州的独特城市文化。它是城市整体特色风貌的守护者,更是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和核心资源,是推进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据估算,园林绿化投入与产出之比达到1:10的高值,也就是说,投入1个亿的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能够拉动10个亿的经济增长。一些城市的发展证明,之所以近几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立市、以园兴市。
近年来,苏州这座园林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旨在通过健全名录保护体系、加速园林修复、扩大园林开放、活化资源利用、强化宣传推广,构建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统一保护管理模式,真正使苏州“园林之城”这张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园林保护与管理,也更加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
2015年以来,苏州市园林主管部门依据《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苏州园林寻访活动”,对全市园林进行逐个踏勘、核实和调查,采用“一园一档”的办法登记造册,全面摸清了各园的历史沿革、基本状况、园林类别、目前用途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持续推动《苏州园林名录》的编制和公布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108座园林),进一步明确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的对象和范围。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园林保护涉及到规划、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植物、生态、美学等。
曾经,社会上分散管理的古典园林,许多采用的是松散式、被动式、局部性的保护方式,以及沿袭传统型、经验型和粗放型的保护方法。园林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了《苏州园林管理规范》、《苏州园林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苏州市园林绿化专家库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对列入名录的园林进行挂牌监管和专项巡视,建立行业考核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行业指导和考核,免费提供现场指导和业务培训,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和监管作用,逐步构建了协调有效、权责一致、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监管有力的保护管理运行机制。
在不断的创新中,苏州园林的魅力已不只在它的景致。如今,说到虎丘,人们就会想到庙会;说到留园,就会想到留园寻梦;说到网师园,就会想到游夜花園;说到天平山,就会想到红枫节……一条以“文化+旅游”“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主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园林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着苏州园林品牌效应和龙头作用,努力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出特色活动之外,还创新推出“园林会奖”“园林婚庆”“私人订制”“园林有礼”“园林研学”等新兴旅游项目,每年举办上百场专项活动,设计研发了7大类100余套园林特色文创产品,既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园林苏州”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小园林”走向“大园林”,得益的不只是游客,更是城中人。苏州发展养育了园林,园林也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哺着城市的新发展。“家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园,园是一幅画,画里住着人。”一曲《园林寻梦》唱的正是苏州人生在园林、住在园林、行在园林的生活方式。
在这幅“千门万户翠玲珑,谁人不在画中行”的城市长卷中,园林在不断被修缮,城市也在不断“园林化”。
近年来,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手法先后体现在建成的4个市级公园、30个区级公园、115个城市小游园中。园林苏州中,名城、古园、水乡交相辉映。苏州也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园林生活”的基因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苏州人的心里,并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以前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园林城市,从闲庭信步于回廊,到自豪领奖于世界,苏州人拥有着誉满全球的人类遗产,也拥有着如梦如画的人间天堂。
曾经假山假水城中园,如今真山真水园中城,居住于园林苏州的幸福感溢满在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