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赏析

2020-09-10 07:22:44宋丽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秋蝉北国

宋丽丽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极为清新、细腻的笔调,勾勒出了秋日故都的美。下面,笔者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一、饱含真情

为情造文是南朝粱刘勰提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情、文互相依存,无文则情不能表现,无情则文无所附丽。以情为主,作者须有真实饱满的思想感情,作品才能文辞精炼,真实动人,达到真与美的统一。郁达夫在上世纪20年代末把他的创作热情从“呼唤彻底的个性解放与平等”转换到了“对明山丽水的期慕”。那时,他只是“两袖清风,一只空袋”的穷文人,坚决不肯与反动当局同流合污。他在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时说道:“我平生感到幸福的时间,总不能长久。一时觉得非常满足之后,其后必有绝大的悲感相继而起。”

他始终是一位爱国者,将“故都的秋”当作审美对象,讴歌和寄托自己的情怀,是因为“故都”是祖国的象征。但是,文章通篇不提祖国和爱国,而是紧紧地环绕着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等进行描写,把作者对“故都”的深情写进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和“潭柘寺的钟声”里。这真情融合在了“一碗浓茶的香味”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槐树叶底,一丝一丝落下来的日光”里,以及“喇叭似的牵牛的蓝朵”里。作者描写了平常琐碎、朴实无华的故都秋景,那文字背后奔涌着的是炎黄子孙的热血,跳动着祖国儿女的脉搏。所以,无论是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还是后续的读者,都会被文章中的深情厚谊所打动,进而对祖国产生更浓烈的热爱之情。

二、对比强烈

本文写的是故都的秋,在文章的开篇,作者便充分表达了想要“饱尝”“故都的秋味”的急切心情。可是,接下来他却偏偏不写故都的秋,而是先写了江南的秋,照应开头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在江南的秋天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通过南北之秋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激发了读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三、笔法细腻

郁达夫一向擅长状物写人,而且他并不会用浓墨重彩去渲染事物,而是撷取事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或人物最具活力的声和影,淡淡地点画几笔,写出境界,写出灵气。

在《故都的秋》中,作家仿佛是自然之子,在北国的秋花、秋草和秋树中徜徉,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听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和北方人说话时的“缓慢悠闲的声调”,观赏北方“盛秋”结满熟果的果树……于是,故都的秋景就如同电影画面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他脚踏着“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时,本来应该听到“沙沙”的声响,嗅到槐树的气味;可是他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细腻”“清闲”“落寞”、深沉”,是作家所要“饱尝”的北国“故都”的十足秋味。作家用一连串生动的类比写出了这种“秋味”,表达出了自己的赤子情怀:“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情感表达更为浓烈了。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唱出的一首秋天的赞歌。此文以洗炼细致的笔触描写了北国之秋,给人以清新健朗的感受。作家选取清晨品茗、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秋果等富有北国特色的物事,写出了故都秋色的韵味,行文沉稳,意趣盎然。当你坐在槐荫下,从叶的空隙看向天空,或听秋虫的鸣叫,品尝秋果时,你会感到充实;当你逃过酷暑的炎热,享受凉爽的秋风时,你会觉得惬意。故都的秋天,它不会令人悲伤,只会给人以力量。

(作者单位: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秋蝉北国
村口那座山
金山(2022年2期)2022-03-15 18:27:59
秋蝉礼赞
江南如今到北国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6:54
白桦生北国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20 02:12:33
白桦生北国
蚂蚁和秋蝉
故事大王(2018年11期)2018-12-18 13:20:16
北国红豆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秋蝉
诗潮(2016年11期)2016-12-23 13:13:35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