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棋凯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刀阔斧,数学课堂必将千变万化: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制定、层层递进的环节搭建、新颖奇特的媒体运用、求真务实的课堂评价……一系列新理念齐进课堂,让数学课堂包罗万象。然而,正因为过分追求课堂的包罗万象、完美无瑕,使得如今的数学课堂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繁琐化技术主义误区。回顾数学教学的历史与现实,追寻数学学科的特征与内涵,笔者认为:去除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瘦身增效”,创建简约课堂是一条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道路。
【关键词】瘦身增效;新课改;简约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刀阔斧,数学课堂必将千变万化: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制定、层层递进的环节搭建、新颖奇特的媒体运用、求真务实的课堂评价……一系列新理念齐进课堂,让数学课堂包罗万象。笔者入职四年以来,观摩诸多的常态教学和网络课堂实录后有思,诸多一线教师在积极实践探索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却走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数学课堂里对话频频,思维碰撞寥寥;讨论不断,学生摇摆不定;多媒体运用繁多,匆匆过场;课堂热闹有余,静心练题不足。反思自身:这样的教学能否达到了课程标准中“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
缘起
两年前,学校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比,笔者有幸抽到三下《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作为展示内容。苦死良久,积极探索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效益课堂的理想状态而迷茫时。来自嘉兴的大学同学找来的嘉兴市小数会理事费岭峰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资源使笔者受益匪浅。抓住课堂最核心的问题,删繁化简,实施务实性的教学策略。
【片段一】
出示四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④:一个面积为6平方分米的长方形。
1、比一比,哪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生:4号。
2、想一想:已知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会是哪个?
生:4号。
师:为什么不是1号?
生:太小了。
师:有1平方分米那么大吗?
生:没有。
师: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生:相当于一个成人手掌那么大。(老师拿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和4张图作对比)
师:有没有办法证明它就是6平方分米?
生:用小正方形一个个排一排。(学生上台示范)
小结:因为4号正好摆了6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所以4号的面积真好是6平方分米。
3、猜一猜:剩下的3个长方形中哪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
生1:我猜1号; 生2:我認为是2号; 生3:我想是3好。
师:有没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测?
学生用学具袋里的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验证。
生:①6平方厘米
生:②6平方厘米
小结:两个图形形状不同,面积可能相等。
……
【片段二】
比一比:3号会比6平方厘米大还是小?
生:大。
师:如果只能用6个小方块,你还能知道3号的面积吗?(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尝试)
生1:我先摆6个,再画一条线,然后再用这6个摆剩下的部分。
生2:只要横着摆4个,竖着摆3个,然后4×3共12平方厘米。
师:你都没摆满,怎么知道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的呢?
生2:因为每一行都是一模一样的。
师:哦,原来只要知道每行个数和行数,然后相乘就成了,太巧妙了!
师:现在,如果我连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都不给你,你还有办法知道每行的个数和行数吗?
(引导学生明白长方形长边的长度相当于是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宽边的长度相当于面积单位的行数,计算长方形面积可以简单地把长乘宽)
……
一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这种美不是表面的虚华和色彩的绚丽,而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折射;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
一、以退为进,增效提质
在课的一开始,费老师就以设计上的“退一小步”,成就了学生们的“进一大步”。在找寻了众多《长方形的面积》课例中,老师总是以“估一估”开始教学,让学生直接估计给出的几个长方形的面积。虽然给出的生活情境很有“生活味”,可由于每个学生对图形面积的大小估计不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估出的很多数据非常的“不靠谱”,更有一部分孩子根本无从下手,在课的一开始就已经“受挫”了。而在本课例中,我们看到老师用几个低起点的问题:比一比,哪个长方形面积最大?想一想,已知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6平方分米,是哪个?正确的选择既是学生对图形面积及面积单位的再理解,更让每位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或许在这一刻,“低起点”比“生活味”更胜一筹!
二、一材多用,构思巧妙
素材的选择不需要多,有效最好!本课例中,四个不同长方形成了整节课的“主角儿”。从上课伊始的比一比找出最大的长方形,到想一想哪个才6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再到猜一猜剩下的哪个才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最后是你能用这仅有的六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算出3号长方形的面积吗?一连串的问题串使学生在对比中选择、在选择中猜想、在拼摆中验证、在验证中提升……四个简简单单的长方形在老师的巧思妙构下,学生的收获颇丰:1、在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和四个长方形的对比中,学生们明白面积单位的选择性;2、在寻找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中,学生们发现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可能一样;3、在一次又一次的拼摆验证中,学生们找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方法:长×宽。同时,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智慧引领,精彩巧问
再完美的教学预设,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调适、智慧的引领,课堂实施也只会变得像一盘散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本课例中,老师智慧的引领,巧妙的追问是成功课堂的“点睛之笔”!
点睛一:
……师:为什么不是1号? 生:太小了。
师:有1平方分米那么大吗? 生:没有。
师: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
点睛二:
师:如果只能用6个小方块,你还能知道3号的面积吗?
点睛三:
师:你都没摆满,怎么知道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的呢?
生2:因为每一行都是一模一样的。
师:哦,原来只要知道每行个数和行数,然后相乘就成了,太巧妙了!
师:现在,如果我连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都不给你,你还有办法知道每行的个数和行数吗?
……
回想整个教学流程:没有华丽的设计,没有生动的生活情境,没有繁多的题目……只有简单的素材、朴素的语言、平等的师生互动,却演绎出了一堂无比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在搏击较量中,出招太多就是多余无效的招数太多,有效的招数太少;医生开得药方越多,就是判断不准、把握不好病症……数学需要探究、需要体验,但在有限的40分钟教学时间里,不可能“五脏俱全、面面俱到”。因此,在分析学生、细究教材、反复推敲后,一次合理的“瘦身”计划,必将成就完美的“简约”课堂。为了让简约教学更可感、可悟,借用笔者执教的一节六年级上册的《分数、百分数和比的复习课》,在实践反思中发掘、提炼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行动要领略举一二。
四、“素材”瘦身:有效整合、一材多用
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简约,要求教师要学会做减法。这种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艺术地进行整合、提炼、调整,合理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你能试着说出关系吗?”、“你会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吗?”、“你会用不同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吗?”三个环节,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数、百分数和比这三块零散的知识点来建立彼此的联系,找出共同点。备课时,素材选择过于繁多,来源于课本中的一些经典例题,亦或是名师大家的资源,显得比较杂碎、零乱。而关于加深三者之间的联系得出共性却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教学组织拖沓松散,学生学得累,趣味性寥寥。后經过反复研究肯定了上述三个环节的设计,对习题的设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删选,进行取舍、改进、调整。采用了最直观的关系模型来沟通三个环节。
甲数
乙数
一“材”多用,去除繁琐、走向凝炼,同时,还有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互动和数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学生复习了三块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和比较。
五、“环节”瘦身: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分数、百分数和比占六年级上册教材的比重是很大的,在复习课时可以更高层次对它们进行综合梳理,使它们相互沟通,形成知识结构,凸显知识本质,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和比,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这类问题,为这节复习课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但如何有效地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是此阶段学生的一大困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进而达到能比较自如地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堂难度极大的复习课,在第一次试教中,笔者因为对本节课各环节教学安排不合理,目标不明晰,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几经周折,从最初的“满堂灌”改为“逐级出现”,到最后的补充内容“方法对比,寻找共性”,教学环节的展开始终紧扣“突破口”进行,而且层次清晰,条理清楚。故而将三个环节设计贴近儿童的生活化。“你能试着说出关系吗?”、“你会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吗?”、“你会用不同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吗?”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环节本应如此,目标明确更是前提和保证。“目标”扣紧了,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显现出来。
六、“语言”瘦身:简洁凝练、起承转合
医生的高明在于“一针见血、药到病除”;武者的勇猛在于“一招制敌、击中要害”;商人的精明在于“一招领先、步步领先”。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再完美的教学预设,如果没有课堂有效地调节、智慧地引导,课堂实施也只能会变得像一盘散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在高段,学生们存在一定的知而不言的窘境,枯燥的复习课尤为明显。在后几次的磨课中,笔者一次次的鼓励让孩子们有了表达的冲动、一次次的奖励让孩子有了探索的欲望、一次次的肯定和极具高级的数学化评价也让课堂更显活力。
回想整个痛苦又充实的备课、磨课过程:从初稿时信息材料的“满堂灌”,到反复磨课调整后的“简约”课堂。经历一次又一次为某个环节取舍时的唇枪舌战、感受一回又一回试教后的进步和喜悦,我们认为:删繁就简,去除形式主义,返璞归真,方显课堂本色!在追求本真课堂的路上,我们曾经迷茫,曾经陶醉于耀眼的肥皂泡,但是现在我们正渐觉清醒,因为我们知道数学课堂的本真是什么,对于学生而言,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J],网络
[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傅东缨,《教学的艺术》[J],教师博览
[5]《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