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四库全书》之得失辨

2020-09-10 07:22黄大荣
阅读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现藏藏书家四库全书

黄大荣

《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开始编修。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统治不利的书籍,计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抽毁书400多种;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满清统治者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同时,《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发生了48起“文字狱”。而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文字,也都经过严格的“审查”,对原著肆意做了篡改。

因此,我认为,不管乾隆主观上有怎样的多重动机,编修期间销毁了当时一半的存书,并对编入的书籍妄加篡改,总体上看是一次文化浩劫。

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三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 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一方面以“文字狱”相威胁,一方面以功利相诱惑,对民间藏书的搜求(搜刮),可谓费尽心思,大有挖干塘、竭泽而渔之势。

《四库全书》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

由此可见,藏于民间和各级档案部门的历代著述,集中编修,抄藏,或者顺其自然地原处保存,究竟孰好孰坏,事后结果会如何?这个问题,充满了变数。历史是不好做假设的。实际上,《四库全书》抄写共七部,两百年间的命运多舛,或存或毁,断然逆料。如今得以幸存下来的,毕竟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留存物,并且绝非原汁原味了。被禁毁的原因,有因言废人,也有因人废言。清乾隆时被列入四库禁毁书目的,有陕西人所著三部诗文集:《溉堂集》《槲叶集》和《弱水集》。其作者孙枝蔚、李柏、屈复,是清初陕西诗坛的中坚人物,其中孙枝蔚、李柏在遗民诗界也享有盛誉,屈复虽生于清初,因其同样强项不屈的民族气节,也被误归入明遗民,同出一脉的反清思想是三部诗集遭禁毁的根本原因。

责编:岳文

猜你喜欢
现藏藏书家四库全书
A Guide to the 4 Best Independent Bookstores in Paris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玄宗避蜀图》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从藏书家之藏书看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
全是书
全是书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
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