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产学研合作在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对区域经济的提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在低碳理论的基础上,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情况,不同区域需要通过高层次与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但是,产学研合作深度与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有效创新,对其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以此为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我国低碳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碳理论;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
中国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导致我国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为此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较为重视。我国领导层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便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各个省份逐渐以低碳经济为核心进行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对区域产学研合作进行有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1)理论意义。传统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只停留在数据的分析层面,忽略了低碳理论发展,导致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缺乏必要的时代性与全面性。在低碳角度基础上对绩效评价创新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实施有效的完善;(2)实践意义。在低碳角度的基础上对不同创新绩效评价水平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发现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使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概念界定
1.1区域产学研合作
由于区域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学者对区域产学研合作概念进行了各自的定义。一些观点认为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不同技术的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并且再把政府、中介机构等融入到学研概念[1]。此外,区域产学研合作也是特定经济区域内将不同因素实施全面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把创新环境、创新主体以及行为主体等在融合的基础上将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划分,推动区域内产学研结合的新技术与新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1.2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
在对低碳理论基础上的区域产学研合作进行界定,首先需要对低碳概述进行分析,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已有文献从经济模式论、经济形态论以及技术创新论等对低碳经济实施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低碳理论基础上的区域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指在低碳经济前提下区域内企业、高校等以当地产业为基础,在政府支持下寻求合作方,以此进行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最早发表在英国白皮书1中,各国逐渐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低碳经济主要是提升能源利用率和清洁能源创新问题,其主要核心是减排技术创新、产业机构以及发展观念等的转变[2]。此外,低碳经济主要特点是:(1)通过生产以及分配等对经济活动实施低碳化,这在较大程度上可使碳排放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生态效率;(2)对国民经济体系实施全面构建与完善,其中该体系中主要有低碳能源与无碳能源,该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此为生态环境的较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要素分析
3.1 主体要素的有效创新
在对区域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要素,在不同要素中有一些辅助主体,比如企业、高效以及科研所等。其中,企业是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应当通过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技术薄弱问题进行全面解决。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科研主体,该科研主体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注重创新的先进性。
3.2 创新环境要素
3.2.1 政策与法制环境
政策与法制环境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有较大的影响,区域政府在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学研方与产方的支持力度,这就需要在政策的有效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这在较大程度上可为产方与学研方创新环境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但能够提升创新主动性,这对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4-6]。
3.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目前,在对地区支柱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地区经济,其中支柱产业在发展期间具有一定的连锁效应与联动效应,以此可促进不同行业的发展,从而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随着支柱型产业发展周期逐渐延长,这在较大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把科技创新融入到支柱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周期进行有效延长。
3.2.3 创新区域產学研合作平台
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形式提升服务质量,这就需要进行合作平台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使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对区域产学研合作有效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对合作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跟踪,从而使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升级,这在较大程度上使产学研合作基金有效建设。
3.3 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概念模型
在对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中,需要在低碳经济前提下进行分析,在政策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此进行有效的合作创新。政府在对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构建一定的合作关系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使产学研合作项目得到有效实施。此外,在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同主体应当投入人力、财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金融机构的支持,以此为合作创新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概念模型见图1。
四、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
4.1 SE-SBM模型
SE-SBM模型主要是超效率的投入松弛测度模型,该模型是DEA扩展模型,其中DEA扩展模型一般情况下对一定性质下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决策单元在规模报酬相同的基础上的技术效率,以此使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受影响。此外,BCC模型主要是在可变规模报酬的模型,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对其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运用测算方法期间,易出现的投入产出松弛情况。
4.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主要是投入品的消费数量指数,并且在将其应用在了生产率变化的分析中,一些学者为了研究投入产出效率动态规律,首先需要对DEA模型的非参数线性规划实施全面测算,采用此种方法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到了实践中的Malmquist指数1,在Malmquist指数原理的基础上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有效的假设,分为在t=1,2,3.....T的时刻,有m种投入要素,,投入集合为,S种产出要素,,产出集合为,那么,在此过程中t会生产可能集组合,其中产出距离函数如下公式:
4.3 低碳理论下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构建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系统需要体现出低碳经济基础上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对低碳特点进行全面考虑。其次,系统性原则。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较为复杂,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运行时需要坚持系统性原则[7-9]。最后,可比性原则。应当使评价对象间的可比性,并且确保评价指标不同方向上的可比性。
4.3.2 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很难达到一定的统一,为此对评价指标进行全面构建尤为重要。应当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此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投入产出的一个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需要对资源消耗、生态效益以及环境损害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此使创新投入分为财力、物力等,其中创新产出包括经济产出、科技产出以及生态产出。
4.4 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
4.4.1 数据收集
在低碳经济前提下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全面的绩效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地区的数据,一些部分数据经过测算可得,并且在此基础上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产出之间存在一点给你的时滞,在此基础上将滞后期设置为1年。
4.4.2 绩效的静态评价的创新
在对绩效静态评价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关软件,其中DEA-SOLVER Pro5.0软件的使用尤为重要,需要选择SE-SBM模型与SBM模型,分别在不同地区创新绩效实施有效评价[10-11]。 从模型选择角度分析来看,两种模型对不同地区投入产出的有效性保持一致,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非DEA地区评价值也保持一致。从效率值角度进行分析,数值与投入传出效率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并且两者呈正比关系,随着数值的不断升高,投入产出效率也随之提高,在此过程中会使资源配置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4.3 综合评价
在对不同态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低碳视角的产学研合作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静态评价的过程中,存在投入产出不足的情况;(2)在对动态进行评价期间,要素生产率在增长的过程中很难收到技术效率的积极影响,但是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导致DEA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投入结构设置合理性欠缺,并且在此基础上主体创新动力存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与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还应深入分析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以此进行了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概念模型的有效构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要素之间的不同之处,使创新水平有一定的区别,以此加强了创新绩效评价的必要性。此外,在低碳特征基础上,构建低碳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进行不同态势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余隋怀[1],胡宇坤[1],初建杰[1],etal.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7(24):6-9.
[2]王鑫蓉.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J].中国科技产业,2018(1):60-61.
[3]顾文君,张勘,李济宇,等.生物医学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进展及启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7(1):13-15.
[4]张秀峰,陈光华,海本禄.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9(8):84-85.
[5]孙雨婕.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38-139.
[6]尚瑞茜.產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源起研究[J].2017(13):61-62.
[7]季梅.创新型湖南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258-259.
[8]李小妹,谢昀雅,付龑钰.产学研合作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多个体博弈的动态演化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3):84-85.
[9]严浩,陈会贤.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2017(12):95-96.
[10]刘成文,张志文,韩兆兴,etal.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地位及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5):45-46.
[11]刘亮.刘建勋:建产学研合作“通道”促中医药创新“落地”[J].中国科技产业,2017(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