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节目对中国民歌传播和传承的意义

2020-09-10 20:25张杰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传播传承

张杰

摘要:《中国民歌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民歌竞技类节目,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内容主体,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本文以中国民歌的传播和传承为主题,以电视节目为切入点,探讨电视节目对中国民歌传播和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歌;电视节目;传播;传承

一、电视节目是促进当代中国民歌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民歌历来的传承方式是代代相授,口口相传。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出现了使信息传播更高效便捷的媒体技术,电视综艺节目正是这种技术的载体,电视节目受众较大,普及度高,相对于大多数民歌自身的地域性而言,如果只靠地域性传播,或者由专家学者去整理研究,那么它的受众群毕竟是小的,知名度传唱度自然也是有限的,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民歌的传承。中国历代都不缺优秀的民歌音乐,但许多音乐资料受传播媒介限制,在当代已经失传,我们所熟知的《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首民歌在当时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如今只剩歌词,曲调已失传。如果在当时出现现代媒介如电视节目去传播这部作品,那么这部民歌总集在当代仍然能被我们传唱下去。

中国的电视事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的。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此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也相继开办了电视台。早期的中国电视播放影片和转播戏剧占很大比重,新闻节目主要是纪錄性的电视片。之后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文艺类节目的比重开始提高,民歌也在电视节目当中出现,但大多数为改编民歌,主题为描写自然风光,歌颂美好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少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在电视节目当中出现,但是改编民歌通过电视节目的传唱,可以最大速度地传播出去,扩大受众听众,使听众最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地域民歌的风味和特点。

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演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从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心里。那时的人们,一些人通过这首歌,认识了远在云南边陲的佤族;一些人虽不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哪里人的生活,但却都会哼上不完整的几句歌词。《阿佤人民唱新歌》于1991年选入《红太阳》音像制品,《红太阳》音像制品曾发行300万份,300万份《红太阳》的播放声中,人们又掀起了一轮高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热潮。在《中国民歌大会》中,《阿佤人民唱新歌》再次登上电视舞台,用经典的旋律和唱词,用更加丰富的配器,伴奏和伴舞,将这首经典民歌重新演绎的同时,也传播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当下的年轻群体很少再用广播听音乐,也较少地去买专门的民歌音像制品,无独有偶,当下的电视节目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制作和传播,系统的有主题的关于民歌和民族音乐的电视节目普遍较少。《中国民歌大会》的播出正是以民族民间原生歌曲为内容主体,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上有着准确的思想定位、丰富的艺术手段和精美的舞台呈现来表现中国民歌,在参演者领域,节目强调最多的便是“原生态民族歌手”,所有表演者在民歌背景故事的挖掘和讲述中,都将所属民族的地域特色完好地展现了出来,使民歌由地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二、电视节目在传播民歌的过程中推动了民歌的传承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四川东部和重庆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但随着机动铁船的普及,以人工为动力的船只在一些干流河湾和支流小河中运行,川江号子生存发展的基础开始动摇,加之传承断裂等因素,川江号子面临濒危困境。抢救、保护川江号子,让它在民众中代代相承,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乐文化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川江号子传承人曹光裕一直在为川江号子的传承做努力。2013年6月,《川江号子》获得《我要上春晚》重庆站总决赛第一名;同年11月,曹光裕的团队亮相央视《我要上春晚》舞台,受到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2014年7月,由蒲公英重庆组委会选送的重庆赛区冠军少儿版《川江号子》节目夺得第十四届蒲公英青少年艺术大赛金奖。2016年6月,曹光裕又带领20名学生和30名老船工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为全国观众演绎这种濒临失传的经典民歌体材。为川江号子的传承创造了更大的平台。

三、音乐类电视节目应更多的表现民族民间音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第四个问题讲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民歌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积累的宝贵的音乐财富,与祖国秀丽山川、人民生活劳作相联系,它是历史的积累,体现了中国精神,代表了人民大众的主旋律,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电视节目作为使民歌传播更广,传唱度更高的媒介,应该出现更多的民歌类包括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的节目,去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刘琼.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川江号子”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0.

[3] 李思颖.从《印象·武隆》看川江号子的传承[D].重庆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传播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